《孔子语录》:
①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再时常温习、实践。时,时时、时常。习,温习、练习或实践。
②不亦说(yue)乎:不也很愉快吗?不亦……乎,即“不也……吗?”说,同“悦”,高兴、愉快。
③朋:朋友,同门为朋,也指志同道合者。
④人不知而不愠(yun):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知,了解、理解。愠,怨恨、恼怒。
⑤君子:古代的君子有时指贵族及做官的人,有时指道德高尚、品行兼优的人,此处“君子”指后者。
学习之后再时常温习、实践,不也很愉快吗?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弟子①入则孝,出则弟②,谨而信,泛爱众③,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论语·学而》)①弟子: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年纪幼小的人,二是指学生。此处为第一层意思。
②弟(ti):通“悌”,敬爱兄长。
③泛爱众:博爱大众。泛,广泛。
④而亲仁:同时亲近有仁德的人。而,连词,表示并列,同时。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⑤行有余力:这样实行了,还有富余的精力。
⑥学文:指学习《诗》《书》《礼》《乐》及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后生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顺从师长,言行谨慎而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①患:忧虑、担心。
②不己知:是“不知己”的倒装。
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论语·为政》)①十有五:即“十五”。有,即“又”。
②立:立身、自立,指能独立地处世立身。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志,又指人们的命运。
⑤耳顺:指能听出他人言语中的是非,能容得下各种毁誉,即有主见。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⑥从心所欲:即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⑦不逾(yu)矩:不超越礼法规矩。逾,超越、超出。矩,规矩、规则、法度。
我十五岁便立志于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地处世立身,四十岁能明达人情世故而不再迷惑,五十岁能悟透命运而顺应天道,六十岁能明辨是非而容逆耳之言,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又不超越礼法规矩。
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④度⑤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①以:原因、根据。这里指言行的动机。
②由:经由的道路。此处指做事的方法或手段。
③安:满足、安心。此指满足、安心于什么。
④焉:如何、怎么。
⑤廋(sou):隐藏、隐瞒。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做事的方法和手段,了解他安于怎样的状态。一个人的品行,怎么能隐藏得住呢?有谁能隐藏得了呢?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①得之,不处②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③,不去也。
(《论语·里仁》)①道:道义、正当。
②处:接受。
③得之:此指得以摆脱贫贱。
富贵人人心向往之,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来的,我们不接受。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我们也不摆脱。
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①放(fang):通“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为追求私利而行,必会招致许多怨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