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0.00     定价 ¥ 5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13133045
  • 作      者:
    作者:段炼//张剑//张炜|总主编:王春法//张藜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于同隐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与灵魂人物,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经营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创建实验室与团聚研究团队。但在一般人看来很自然的事情,却不是他的“理想”。如果于同隐这样做了,他就不是于同隐了。他从不为自己个人着想,而是从发展复旦大学乃至中国高分子科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与布局学科研究的方向。
  “文革”结束,于同隐以中国高分子科学领军人物的姿态与雄心全身心投入于教学与科研之中。时时关注学术前沿,介绍和输送大批学生、同事出国进修访学,并通过组织翻译与编著教材等方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复旦高分子学科体系。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于同隐模式”培养了一批义一批人才,将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建设成为国内学科,为中国高《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学者能够获得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
  与政治活动相比,于同隐更喜欢读书,特别喜欢可以动手做实验的理工科目。在省立无锡中学,名师济济,尤其是张式之老师,化学教得很好,激发了于同隐对化学的兴趣①。张式之(1904~1979),江苏靖江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他知识渊博,冶学严谨,品格高尚。上课只带两支粉笔,边讲边写,条理清晰,板书整洁,从容流畅,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待粉笔写完,教材教完,下课铃也响了。整本教材,每堂教案,他都熟记在脑中,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令人刻骨铭心。教高三时用的是大一教材,学生出去应试,一般从不为化学发愁,到了大学就读时,学得很轻松。抗战胜利后,张式之成为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化学名师。1950年调任江苏省苏州中学担任校长,后又调至江苏师范学院任副教授、化学系副主任,曾长期担任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副会长。著有《高中化学》《化学与化学方程式》《电离与离子化合物》《化学键》《无机化学教程》等作品。在张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中,于同隐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决定大学报考化学专业,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就是受了张式之老师的影响。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师范学校法》,强调了师范与普通中学的不同,进一步将师范学校的独立性合法化。根据此项法令,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开始着手将师范教育从普通中学中分离出来,汀苏教育厅决定将无锡中学普通高中部并入苏州中学,恢复省立无锡师范学校建制。于是,1933年9月,从来没有离开过无锡的于同隐,只得和同学们一起乘上东行的列车,编入苏州中学高中普通科三年级丙组②,在苏州度过了中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时光。
  苏州中学在其悠久的历史上素以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吕思勉、吴梅、吕叔湘、颜文棵、胡焕庸等先后在此执教,叶圣陶、胡绳、顾颉刚、顾廷龙、钱伟长、吴传钧、冯元桢等在此求学,使得苏州中学在中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无锡中学转到苏州中学的于同隐等高中学生,似乎对他们的母校因留念而心生怨恨,对苏州中学的遭遇却是非常之不满: 在教育厅颁布师普分校的制度之下,在学校更换校长的情势之下,新校长为着便于运用清一色政策的缘故,不惜行使种种欺骗和高压的手段,把我们赶到了苏中,寄人篱下的环境内,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个人及团体的行动上,随时随地都受到人家的歧视和压迫。校长(苏中)第一次对我们训话好像就这样说过的,“你们寄读在这儿,一切都得遵守这儿的规则,好比一个媳妇到了夫家总须受公婆的支配才是,再不能把在娘家时的老样子拿出来了”。于是,我们一年中的命运就如大家庭中养媳妇的处境毫无两样,中间当然免不了有小姑的搬弄是非,三公四婆的批评和嘲笑,什么错处都归罪于养媳妇的身上。
  ……
展开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小康之家
无锡学子
考入浙大

第二章 从浙大学士到密歇根博士
求学浙大化学系
离乱中毕业
兵工署技术员,资委会副工程师
任教母校科研出成果
留学美利坚

第三章 年轻的化学教授
回到浙江大学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
院系调整到复旦
加入中国共产党
重振有机化学教研组

第四章 转向高分子科学
向科学进军
带着任务边干边学
组织翻译引进学术
编写“十七讲”

第五章 “文革”岁月
遭受冲击
妻子去世
参加理科大批判组
给“工农兵学员”授课

第六章 奠基复旦高分子学科
构建高分子教研体系
创设高分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

第七章 学术交流与交往
“编织”学术交流与交往网络
出席与组织各种学术会议

第八章 高分子科学结硕果
从有机合成到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研究与人工肺的研制
开创生物大分子研究新领域

第九章 “于同隐模式”与学术传承
研究生培养
“于同隐模式”
桃李满天下

第十章 业余生活
平生最爱是旅游
退而不休夕阳红
认真而率性的性格
对于生命的思考

结语 淡泊的学术人生
附录一 于同隐大事年表
附录二 于同隐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高分子化学专题讲座》内容概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