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是一部短篇小说选评集,其中的所有作品都来自美国著名的文学杂志《巴黎评论》。
九久读书人早在数年前就推出了《巴黎评论》*著名的“作家访谈”系列。其实在访谈之外,《巴黎评论》本身也是国际*线的精品文学阵地,一直坚持刊发世界*的短篇小说,从一九五三年创刊以来已积累了数百篇精致的文字艺术品。二〇一二年,时任《巴黎评论》总编辑的洛林·斯坦恩邀请了二十位当代一流的短篇小说作家,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与审美,各挑选一篇该杂志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并为之撰写一则短评。之后,洛林·斯坦恩与塞迪·斯坦恩再将这些选中的小说和短评一起结集出版。
本书收录的二十篇短篇小说各不相同,风格差异极大,篇幅长短不一,发表的时间跨度几乎和杂志的历史相当。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都有着极高的质量,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水准和潮流风向。
针对这二十篇小说所作的评论也各有其旨趣,有的非常简洁宏观地概况了一整篇作品的风格特色,还有的非常细致具体地考察了文本的语句和措辞。总之,从作者的角度考察另一位作者的作品,这种专业的视角一定会让读者们受益匪浅。
斯蒂芬·米尔豪瑟《飞毯》节选:
我从后院出发,稳稳地升入蓝色的天空。我尽量保持着双眼注视前上方,虽然不时地也会让视线越过飞毯下沿。我望着下面红黑相间的小屋顶,房子的阴影偏向一边,又弯又尖的树影横在铺满阳光的路上,仿佛是风把它们吹向了同侧——分布规则的方草坪上,零星可见几块飞毯飘浮在它们的影子上方。天空是蓝色的,纯净的蓝色。我再次往下看,瞧见白色的粉团悠然地挂在工厂的烟囱上,油罐就像一枚枚白色的硬币,散在亮褐色的河流边。上方是一片蓝,只有几朵白色的小云,云底有一小条裂缝,仿佛有人稍稍把它向两边撕开。空空荡荡的天,蓝得浓烈而丰腴,像湖水或者是雪,像是我不能不感受到的事物。我曾读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男孩走进湖里,抵达了一个湖底小镇。而我现在尽管在向上攀升,但也好像一头扎进了湖中。在我身下,我看见混浊的云块,长方形的,混合着墨绿色、奶糖色和褐色。蓝色在上空蔓延,就像一片雪原,就像一场大火。我想象自己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自己的飞毯越升越高,越变越小,直到消失在一片湛蓝之中。我感到自己消失在了蓝色里。他消失在了蓝色里。我的毯子底下只能看见蓝色。除去这片邈远的蓝色,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我还是我吗?我跃出了视线之外,我与大地的纽带断裂了,在这片蓝色的国度里,没有河流和白色的城镇,也没有奇异的鸟禽,只有天际的蓝色,天堂般的蓝色在远处闪光。在蓝色的光辉中,我试图回想那个待在湖里的男孩后是否回到了岸上。我在这片晦涩的蓝色里往下望,蓝色的光晕向两边散去。我想念绿草底下的坚实,树皮刮擦我背部的感觉,人行道,还有黑色的石头。我也许是在担心回不去了,也可能是身边的蓝色接连进入了我的体内,让我沉溺其中。倦意向我袭来,我闭起了眼睛——我仿佛感到自己从天上跌落下来,我的毯子给吹走了,飞速坠落的我好像窒息了,我感觉死了一般,快要死了。感到自己快要摔到坚硬的岩石上时,我感觉仿佛置身梦境中,拼命地奔跑着,颤抖着,匍匐着,蓝色紧追不舍,我睁开眼睛,发现已经下坠到可以看到屋顶的高度,紧紧抓住飞毯的双手就像一对爪子。我向下俯冲,不久就认出了邻居的屋顶。那儿是乔伊家的院子,那儿是我家的院子,那儿是我的鸡舍,我的秋千架。我降落在院子里,再度感到了土地的重量,仿佛突如其来的欣喜。
伊凡·S. 康奈尔《阔太布里奇的浮华生活》节选:
通常,布里奇太太会对洗好的衣服进行检查。但是,当她要去购物或参加聚会时,这件差使就落在了黑兹尔身上。黑兹尔从来就不会多留意扣子丢了或者松紧带没弹性了这类事情。到头来,还是布里奇太太发现,道格拉斯穿着一件袖口明显磨破了的衬衫。
“我的天!”她一把抓住他的袖子,叫道:“被狗嚼过了 吗?”
他低头看着线脚,仿佛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它们。
“你肯定不打算再穿这件衬衫了吧?”
“对我来说,这看起来丝毫没有问题。”道格拉斯说。
“那就看看这些袖口!别人都会以为,我们快要进救济院了。”
“所以,贫穷是可耻的?”
“不!”她大喊道,“但是,我们不穷!”
莉迪亚·戴维斯评简·鲍尔斯《艾米·摩尔的日记》节选:
让我们进一步来看看这部小说。只从头两页的故事发展逐句来分析的话,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的变化:作者开门见山,没有开场白或其他介绍,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陈述出清楚直白的事实:“有那么些日子,我忘掉了我为什么在这里。”这句已经让我们感到叙述者坚定的语气后面透着对生活的不确定或无力感。在第二句中,我们察觉到了她的某种不安全感。“今天,再一次,我给我丈夫写信, 告诉他我来这里的全部原因。”事实上,她把他称作“我丈夫”,而没有用名字来介绍他,意味着作者强调他在俩人关系中的角色,而不是他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广义公众世界中的身份。第三句进一步强调她的不安全感(“每当我感到迷惑的时候”),以及她对他的依赖(“他就鼓励我到这儿来”)。她犹豫,他催促。……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评丹尼斯约翰逊《搭车遇祸》节选:
小说的头两段泄露了它的整个情节:“一个销售员和我分享烈酒,睡着了还在开车……一个切罗基人,满肚子波本威士忌……一辆大众车活脱脱是个大麻烟泡子,掌舵的是个大学生……还有马歇尔敦的一家人,迎头撞上从密苏里州贝瑟尼往西走的一辆车,永远杀死了驾车的男人……”这似乎是对一系列事件的平直叙述,只有一个词除外:永远。“永远杀死”的意思不完全明朗。这么说很奇怪,就好像一个人也能被暂时杀死似的。很快,其他不寻常的陈述陆续出现。“旅行销售员塞给我的药片好像把血管内壁给刮了个干净。下巴疼得要命。我叫得出每颗雨点的名字。我未卜先知。奥兹莫比尔还没放慢车速,我就知道它要为我停车;听见车里那家人甜丝丝的声音,我就知道会在暴风雨中出事。”
然后来了个转折:“我不在乎。”
读到这里,小说开始才二十行,我们脚下的大地已经开始崩塌。这个人是谁(在这个短篇集的其他篇章里只有一个外号:“蠢头”)?他处于如此不正常的状态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能够预言天气、记住别人说话甜丝丝的样子,同时又不在乎即将出现的死亡?没有任何解释。……
读者不可能知道应该怎么理解这些。通常的叙事过程消失了,你意识到你进入——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吸入了蠢头的世界。通过从故事中去除一切逻辑的链接,通过拒绝提供叙事者符合任何社会规范的行为,约翰逊将读者带到了这些东西不再有效的地方,因为说到底,它们都存在于一个药物成瘾者扭曲的头脑之中。小说并没有向你描述某种体验,而是把它变成了你本人的体验。这无疑就是我理想中的小说书写的定义。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迷人无比……短篇小说是新小说家必需的写作训练,也是成名小说家重新探索的阵地。缺少了短篇小说,我们的文学氛围将黯然失色。
——《每日电讯报》
我们邀请了二十位短篇小说名家,从《巴黎评论》的历年作品中各自挑选一篇他们*喜欢的短篇小说,并点评其写作出色的关键。
我们希望这本短篇小说选集对青年作家和对文学技巧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这本犹如实例分析课程般的短篇小说选集会让他们意识到,短篇小说的形式可以多么丰富,它依然多么重要,以及阅读它们能有多么快乐。
——洛林·斯坦恩(本书主编之一,《巴黎评论》前任总编辑)
《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现在也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有追求的作家必须阅读文学史上的所有经典,上至古希腊作品,下至*一期的《巴黎评论》。
——威廉·肯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