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与生平
家族渊源
寒亭,一座古老的村镇。据史书记载,夏朝寒浞曾建都于此,故称寒亭。村西有条小河,名浞河,村南三里许有寒浞冢,已成为保护文物。寒亭张姓,自一世祖所涵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自掖邑(县)徙居寒亭至今已繁衍十六代。据台湾张以法先生2007年所修《鲁潍寒亭张氏族谱》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始于九世祖懋坦。
张懋坦,字贞甫,号拙奄,国子监太学生,赏给五品衔,清道光十五年(1835)闰二月生,宣统元年(1909)二月八日寿终。生两子一女。长子张溥,次子张潼。
张潼,字少海,榜名甲升,咸丰九年(1859)生,辛卯(光绪十七年)科经魁,中第八名举人。曾任莱州同文馆生员及荣城县教谕12年。归里后,任潍县县立中学国文教员。光绪二十一年(1895),参与“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康梁变法。光绪末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民国十三年(1924)十二月寿终。张潼有七个儿子,张逸仙行五。
长子张瑞芝(1882—1942),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纺织机械系。1905年,孙中山领导创立同盟会,瑞芝首先响应人盟。1907年,变卖部分家产,从日本引进最新式织布机织造优良的“爱国布”。1911年,弃商从军,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任淮泗讨虏军军需官,中华民国建立后,讨虏军自请解散。1916年,他转往俄罗斯谋生。十月革命后,辗转返国,于新疆伊宁县经营赛艺新工厂,无奈响应者寡,壮志未酬,忧郁而终。
七子张星芝(1901—1934),又名张眺、叶林,笔名耶林、零鱼。耶林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作家、诗人和画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左翼美术家联盟党团书记,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中共中央的派遣赴闽浙赣苏区工作,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部长,是闽浙赣苏区文化建设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为闽浙赣苏区党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34年11月,牺牲于江西葛源,年仅34岁。
生平简介
张逸仙(1896—1958)原名张岱芝,字逸仙,山东潍县人。1912年,在潍县乐道院内的广文大学选修英算。五四运动前后,在该县寒亭做过小学教员和中学校长。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曾组织成立寒亭国货维持会,抵制、查抄日货。当面与日本浪人对簿公堂,慷慨陈词,斗争到底。
五四运动后,父亲张潼经两次分家,家道式微。迫于生计,为了支撑家业,托付学生张伯言带张逸仙一起去东北谋生。张伯言既是族内的叔伯,又是张潼的学生,还曾同张逸仙的长兄张瑞芝留学日本,并同修林业。张伯言与留日党人宋教仁过从甚密,宋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总长时,举荐张伯言任农林部监事。后宋被暗杀,伯言先生流落东北,在哈尔滨创办阜济林业公司,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张逸仙跟随张伯言、曹星五、于祖黄等几位乡邻父兄去了阜济林业公司。
20世纪初的东北,尤其是北满地区,地广人稀,森林遍布,一个既有文化又能说会写的初生牛犊,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伯言先生最初安排他从事林场信件的收发,不久又擢升为大罗勒密林场经理。张逸仙出入山林,混迹江湖,凭着一张嘴、一支笔,加上灵活的头脑,着实赚了几笔大钱,虽不能说腰缠万贯,但也有了几千元的积蓄,俨然一个小老板。可惜好景不长,日寇侵占哈尔滨后,该公司在日本人强压下宣告破产。张逸仙的实业救国梦,被日寇的炮火摧毁。
张逸仙合伙的阜济林业公司因日军迅速占领整个东北而倒闭了,他的大罗勒密林场经理的职业生涯就此结束。
在国破家亡的情形下,他与哈尔滨国民党改组派领导人韦卓廷取得联系,决心组织抗日武装,赶走日本侵略者。他和韦卓廷曾两次进关,得到国民党元老朱霁青的支持,并命其以东北抗日救国军第十一路军的名义开展斗争,韦卓廷任司令,他任总参议。张逸仙拿出多年的积蓄,用于购买枪支弹药。从伐木工人到裴家窝铺的东家,这些林木公司的上下游产业工人、手工业主,都成为张逸仙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联合对象。抗日武装建立后,他们到哈尔滨江北一带开展抗日活动,还与马占山等友军协同作战,攻克了东兴、木兰等地,一时颇有声势。
为持久计,张逸仙到北平面见张学良,请求给予他们的第十一路军以援助,张学良口头嘉许后资助三百大洋,让他上南京找蒋总裁,得到的答复是“暂从缓议”。张逸仙失望地从南京回到东北,第十一路军因无外援,加之内部分化,很快就被打散了。
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政策使他的希望破灭。随后,到上海看望弟弟张眺。在张眺和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彭干臣的启发下,坚定了投向共产党的想法。回到哈尔滨后,经侯介夫介绍认识了共产党员杨奠坤,并向其提出加入党组织的请求。经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审查批准,最终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加入了共产国际情报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张逸仙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继续从事国际情报工作。1935年2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