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试论疲倦(精)
0.00     定价 ¥ 4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208140813
  • 作      者: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编者:韩瑞祥|译者:陈民//贾晨//王雯鹤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试论”系列是彼得·汉德克表演的一场语言的幻术,同时也示现了思考的乐趣。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实在的物体,彼得·汉德克从一个原点出发,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和主题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进行拆解和重组,探讨了个体和世界的关系,呈现了一个纷繁芜杂却又逻辑严密的精神世界,既细腻又深刻,既幽微又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重要作家,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1961年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zui佳影片提名。

  韩瑞祥,陕西礼泉人,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主要从事德语文学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40余篇、文学译著13部、教材1部,主编文学名著3套。
展开
内容介绍
  《试论疲倦》卷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5篇独具风格的叙事作品,即《试论疲倦》(1989年)、《试论点唱机》(1990年)、《试论成功的日子》(1991年)、《试论寂静之地》(2012年)和《试论蘑菇痴儿》(2013年)。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它们是内心的独白,也是心灵的旅程。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变化,汉德克始终关注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试论疲倦》中的疲倦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试论点唱机》则回忆和召唤逝去的时光;《试论寂静之地》所说的“寂静之地”竟然是厕所,作者以独到的表现风格完全超过了人们习以为常及不言而喻的东西;《试论蘑菇痴儿》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对蘑菇着迷发狂的人物,从好奇、追寻、痴迷、癫狂,再到逐渐冷静、抽离、解脱,汉德克借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走遍千山万水只为了那偶然的一瞥。享受这本书吧,读这样的文章就像搭乘乡村送奶车一样地愉快——谢天谢地,我们再也不用为飞速转发的信息而心烦,只需欣赏轻轻颤动的车窗外令人欣喜若狂的景色。
  ——斯文·伯克茨(文学杂志《阿格尼》主编)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zui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由彼得·汉德克的几个寓意深刻、意味深长的冥思片段组成,勾勒出一段自我反思的旅程,从阿拉斯加到童年时代的奥地利,同时也烛照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是在回环往复的道路上所进行的一次哲学跋涉。读者如果缺乏像作者那样的冷面幽默细胞,他们就只能对着书页翻白眼。但他们中计了,其实这就是汉德克想达到的效果。
  ——《科克斯书评》

  曾经口无遮拦的德语文学作者,奥地利出生的汉德克如今已是知名度zui高的大师之一,因其创作严肃文学(反对娱乐性)的努力而广受赞誉,他善于传达极为细腻幽微的感受,以实验性的写作形式试图突破传统写作类型,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在这三篇作品中得以表现。
  ——《图书馆杂志》
展开
精彩书摘
  十多年前,我坐夜班飞机从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到纽约。这是一次非常漫长的航行,午夜过去很久,才从库克湾旁的城市起飞——涨潮时,那些大块浮冰矗立着涌进海湾,而在退潮时,它们变成了深灰色,从海湾里又迅速回到大洋里——,一次拂晓时,飞机中途降落在加拿大埃德蒙顿的暴风雪中,另一次中途降落时先在空中盘旋等待信号,然后才停在停机坪上,沐浴在芝加哥上午刺眼的阳光下,在闷热的下午,飞机才降落在离纽约市还很远的地方。终于到了旅店,我想立刻去睡觉,好像生病了——与世隔绝——没有睡眠、空气和运动的夜晚。可是过后我看见下面中央公园旁那条条街道,远离早秋太阳。阳光下,在我看来,人们都沉浸在过节般的氛围中,于是感觉到,现在待在房间里会错过什么,这吸引着我出去走到他们之中。我坐到阳光下的咖啡馆平台上,挨着一片喧嚣和汽油烟雾,一直还昏昏沉沉,内心里让这个不眠之夜置于令人担忧的恍惚之中。但之后却变了,我不清楚怎么回事,渐渐地?或者又是一波又一波?我曾经读到过,忧郁的人或许能够渡过他们的危机,因为他们彻夜都难以入眠;那些陷入一种危险的恍惚之中的“自我悬索桥”因此会稳定下来。而窘境此刻在我心里让位于疲倦时,那个图像就浮现在我的眼前。这种疲倦有点恢复健康的作用。人们不是说“同疲倦作斗争”吗?——这种决斗已经结束。疲倦现在是我的朋友。我又回来了,在这个世界中,甚至——绝不是因为这是曼哈顿——在其中间。但后来还有一些东西加入其中,许许多多,一个比一个更加迷人可爱。一直到夜晚,我就坐在那儿观望着;看样子,仿佛我甚至都不用去呼吸似的。没有什么引人注目、装模作样的呼吸练习或者瑜伽姿态:你坐着,并且在疲倦的阳光下才暂时正常呼吸着。总是有很多的、瞬间异常美丽的女人经过——种美丽,这期间我的眼睛湿润了——,她们所有的人在经过时都掠取我的图像:我是合适的选择。(很奇怪,特别是这些美丽的女人很在乎这种疲倦的目光,跟有些老男人和小孩一样。)但没有想法,我们,她们中的一个和我,超越这一切彼此开始做点什么;我对她们无可求,终于能够这样观看着她们,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也的确是一个好观众的眼光,如同一场游戏,至少有这么一个观众在座时,这场游戏才能成功。这个疲倦者的观看是一种行为,它在做什么事,它在参与其中:由于有人观看,这个游戏的参与者会更好,更出色——比如说,他们在这样的目光面前更加从容不迫。这种缓慢的眼皮开合让她们满意——使她们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样一个观看者会让自己的疲倦夺取那个自我本身,那个永远制造不安的自我本身,犹如通过奇迹一样:所有平日的扭曲、不良习惯、怪癖和谨小慎微都会离他而去,只剩下那双松弛的眼睛,终于也那样神秘莫测,如同罗伯特·米彻姆的眼睛一样。接着:忘我的观看成为行动,远远超越了那些美丽的过路女人,将活着和运动着的一切都囊括在他的世界中心。这种疲倦分解——种划分,它不是肢解,而是标明——那通常的纷乱,通过它有节奏地成为形式的善举——形式,只要眼睛可及——疲倦的大视野。
  ……
展开
目录
试论疲倦
试论点唱机
试论成功的日子
试论寂静之地
试论蘑菇痴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