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3辑)/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8135499
  • 作      者:
    编者:陈畅|总主编:柯小刚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三辑)》是“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系列论文集的第三辑,全书分为经子义疏、义理发明、古典艺术、诗义发微、经学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西学源流、古籍整理八个部分,汇集了许多优秀学者研究儒学与古典学的精彩论文,是一本专业性极高的儒学与古典评论学论文合集。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畅,男,1978年生于广东梅县。1996—2007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7—2009年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思想、儒学、宋元明清哲学。著有《刘宗周慎独哲学研究》(即出),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为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系列之中,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三辑,全书分为经子义疏、义理发明、古典艺术、诗义发微、经学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西学源流、古籍整理八个部分,全书汇集了许多优秀学者研究儒学与古典学的精彩论文,对国学经、史、子、集、书、画、新儒学、古代西学及古籍点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自小现大,知微见著,针对经典国学之中的问题点进行了精深而透彻的专业分析,是一本专业性极高的儒学与古典评论学论文合集。

展开
精彩书摘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

  张文江*

  一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这篇文章原来有两个互相竞争的题目,《史记集解》的题目是《太史公自序》,《史记索隐》的题目是《太史公自序传》。我以为两个题目考虑的角度不同:《太史公自序》表示这是全书一百三十篇的总结,《太史公自序传》表示这是七十列传的最后人物。两个题目竞争的结果是《太史公自序》胜出,更强调它是全书的总结,而不是列传的结束。虽然《太史公自序》题目已经确定,这篇文章还是包含了两个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两个内容合一成为本文。

  这篇《太史公自序》,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大文章。根据我对中华学术的理解,我想尝试性地下一个断语,《史记》是总结先秦古学的集大成著作。以此来划出时代,《史记》以前都是古学,《史记》以后都是今学。《史记》是后代人理解先秦古学的阶梯,当然通过以后,这个阶梯也可以撤除。

  《史记》作为一部贯通古今的大著作,必须对当时各种思想有总体的认识。写历史书整理古今发生的事情,如何整理就必然脱离不了思想。这个总体认识是《史记》的思想核心,借用后来的佛教术语,也可以称为判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学者根据传承的经论,按照各自体悟的境界,把佛教内容分为若干时或者若干类,在其中安立自宗的位置,并且提供修行的进路,这就是所谓的判教。《太史公自序》分判了当时所有学问,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

  “自序”的“序”,有的版本也写成“叙”。在古代“序”和“叙”是相通的,班固《汉书》模仿《史记》,全书的最后一篇称为《叙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在著作完成以后,通常总要写一篇序,理顺全书各部分的关系,它的标志就是排列好目次。

  这篇《自序》,同时也是司马迁的自传。篇名中省略了“传”,突出了对本书的意义,减弱了对本人的意义。在思想性上,先秦能够和此篇比拟的是《庄子·天下篇》,当然《天下篇》还要更精彩些。《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全文抄录了这篇文章,加上了一篇《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是《报任安书》中的话。名言流传,激励后代人认真对待生命,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文学而言,序的文体始于《序卦传》、《诗大序》。自序的文体始于屈原《离骚》,启发过司马相如,以司马迁为最有成就,此后的变化又有扬雄、班固(刘知己《史通·序传》)。过去我讲第一百二十九篇《货殖列传》,中心是经济。这次讲第一百三十篇《自序》,中心是政治、哲学和文化。《史记》是开创性的大著作,司马迁的志向不仅是写一部历史书,而是模仿经或者拟经,实际达到的地位是子。因此《史记》可以看成诸子类的哲学著作,而不仅仅是史学著作。如果读《史记》只注意其历史作用而忽视其思想作用,多多少少会形成一种遮蔽。

  为什么是拟经?《汉书·艺文志》将《史记》列于春秋家,当时著录的书名是《〈太史公〉百三十篇》。司马迁本人用的书名是《太史公书》,他不知道自己的书后来被叫作《史记》。《史记》作为专书的名称出于后人,最早由《汉书·五行志》提及,以后为《后汉书·班彪传》采用。在《史记》中“史记”一词出现十四次,全部指古代官史之书,而不是自己的著作(李纪祥《〈太史公书〉由“子”之“史”考》)。《汉书》、《后汉书》以后,《史记》才作为专称逐渐流行开来,在《隋书·经籍志》中得到了肯定。我们现在用《史记》的书名,代表了二十四史之首。用《太史公书》的书名,可以理解它的思想史意义。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开篇发生的是一件大事情。《史记》的古史观来自《易经》,出于《系辞下》第二章:“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犧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庖犧氏、神农氏的事情发生在本文之前,还没有和《史记》相接。

  庖犧氏也就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可以作为中国古史的开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天地间有个人站立出来,从生存的重压下透过气,抬眼看看天地和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谓人之为人,这才真正地显现出来。在伏羲氏之前,古代传说中还有燧人氏,燧人氏钻木取火,还是处于和自然抗争的谋生层面。而到了伏羲氏的仰观俯察,人才有了精力和兴趣研究天地和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古希腊这就是哲学的开端,所谓哲学的开端来源于惊奇(柏拉图《泰阿泰德》155d,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11—12)。在此以前,人和其他动物还浑然难分,而直到有了这样的惊奇,人才和其他动物判然有别。所以从《易经》看来,人的本质及其自我实现,就是成为哲学人或者是知识人。人追求幸福,到最后必然到达精神层面,那才是人之为人的定义。伏羲氏的时候还是畜牧社会,他用了一套特殊符号来沟通天地内外,以此了解自然,了解自己。这就是《易经》的起源,跟西方的数学有同有异。伏羲的符号是用来理解整体的,真的理解了,符号也可以不要。

  伏羲氏以后就是神农氏,主要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农业社会的建立,二是市场的出现。这两件事情影响深远,其中存在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参阅拙稿《〈史记·货殖列传〉讲记》)。

  伏羲氏、神农氏以后是黄帝,成为了《史记》的开端。《系辞下》又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尧、舜继承伏羲、神农,前半段属于自然科学。“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阴变阳为变,阳变阴为化,不断改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老百姓不断感到新奇,获得安居乐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方法用到底了,一种体制的能量消耗尽了,就应该变通以开创出新局面。后半段属于社会科学,“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制订礼仪,分出君臣尊卑上下的秩序,建立了一个政治社会。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其实很容易分辨,根源就在于此。在黄帝、尧、舜系列中,从黄帝这条路线引申出来的就是道家,从尧、舜这条路线引申出来的就是儒家。道家截取的是头上一段,儒家截取的是尾上一段,好的道家顾了头还要顾尾,好的儒家顾了尾还要顾头。当然还要上追经济上的神农,以及哲学上探索真相、追求幸福的伏羲。

  这就是《史记》记载历史的开端,从这里一刀切下来,全书开始于《五帝本纪》。在此之前,神话和历史基本上没有分别,《五帝本纪·赞》:“百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黄帝的神话色彩还是很浓,关于他有着种种传说,当时人都相信是真的。后来理性渐渐发展了,就当作神话看了。炎黄子孙祭祀黄帝,虽然可以对着空的石碑行礼如仪,但是当时人思想中的象和现在的象已经不同了。《五帝本纪》开始于黄帝,结束于尧、舜,中间还有《易经》没有提到的颛顼和帝喾,定位一点点清楚了。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于五帝中位居第二,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有名。屈原自称为他的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就是颛顼。根据《秦本纪》,秦也自称为颛顼的后代。颛顼的年代对《史记》来说也非常遥远,“昔在颛顼”,就是向远古的追溯。《史记》对于我们好像是古代,其实《史记》和颛顼之间的社会状况,其差别不小于《史记》和现在之间的社会状况。神话中有着历史的因子,从黄帝发展到尧、舜,神话色彩越来越少,真实成分越来越多,尽管尧、舜还是有着神话色彩。以下的记载半神话半真实,发生的是一件大事情。

  “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这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天人之际”,也就是政治社会成立的关键,后来历史上叫作“绝地天通”。在此以前,人和天地不分,人和神以及动物也不分,所以神话和历史也不分。“命”就是命令,现在可以称为话语权,如果推广得远一些,甚至还可以用上流行词“专政”。为什么“命”就是专政呢?专政在英语是dictatorship,这个词来自dictator,其动词dictate就是指令、口授或者听写。汉字“君”从尹口,尹为治事,口发号令,我说话你们记录,这就是专政。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还能替换成现代说法“制订规则”,或者“制订游戏规则”,虽然比较柔和好听,实质性内容并没有变。如果再推广得远一些,甚至还可以换一个光明正大的词,那就是所谓“立法”。老子讲“名可名,非常名”,这些词彼此分割,渐渐遮蔽,然而相互之间还是可以互通声气。颛顼命令重、黎两个人,一个管住了天,一个管住了地。为什么说“命”是专政?因为发布者垄断了普通人跟天地交流的权利,一定要通过他这个天子来代表,对老百姓来说是代表天地,对天地来说是代表老百姓,王的地位就显出来了。过去原始社会有巫师,普通人也可以和天地交流,至此民间的权利全部丧失,只留下两个人是合法的。颛顼把这两个人判为合法,那么同时就是判其他人不合法,规则于是就制订出来了。

  重和黎是传说中的人物,完成了绝地天通这件大事,是后来羲、和两氏的祖先。《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绝地天通以后,因为上天梯断掉了,人的思想发生了大变化。《孔传》认为重就是羲,黎就是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从古代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过渡中,这其实是对文明进程的肯定,人归人,神归神,两路分了开来。《国语·楚语下》:“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楚昭王看到《周书》(《吕刑》属于《周书》)的“绝地天通”,已经不理解了,于是去问大夫观射父。他看到的是字面意思,如果没有绝地通天,难道老百姓真能升到天上去吗。观射父回答说:“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原始社会中有一些特殊的人,实际上就是巫,由他们来沟通神明,社会秩序得到了稳定。“精爽不携贰”,精神特别集中,思想不开小差,这是职业的要求。此后“九黎乱德,民神杂扰”,颛顼不得不做了整顿,垄断了巫的职业,那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巫史相通是史官的来源,巫就是天,史就是人。巫预测未来,史记录过去,巫史是同一件事的两方面。古代神话包含了很多当时人的心理事实,由上古成为中古,由巫而史,神话就过渡到了历史。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唐就是唐尧,传说尧封于唐,在今河北唐县。虞就是虞舜,舜封于虞,在今陕西平陆县。“绍重黎之后”,绍就是继承。颛顼命重、黎掌管天地以后,曾经中断了一段时间。唐虞继承颛顼,让重、黎的后代羲、和再来负责这件事。从尧、舜以后直到夏、商,每一代都没有缺少过。“使复典之”,就是重新整顿,再操旧业。“世序”,世世代代研究整理。重、黎以后因为一度中断,那么民间还有些生路。“世序”以后,管理不再缺位,政治社会就完全成立了。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颛顼时的重、黎,尧、舜时的羲、和,都还是半神半人,以后神话色彩渐渐消失,一点点出来人的形象。程伯休甫是重、黎的后人。程是国名,在陕西省咸阳市。伯是爵位名,公、侯、伯、子、男中的伯爵。他本人的名字是休甫。根据《索隐》引《左传》的考证,休甫是黎氏之后,只是重、黎中的一支。但是重不出场就好像没有力量似的,所以加上重给自己贴贴金,这可能是古代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家族的焦点逐渐清晰,关键人物是程伯休甫。这真是一个变来变去的大时代,容易引起人的身世之感。

  一直到了周宣王时,家族中有人犯了错误,权位被取消,成为司马氏。周宣王的时代很确切了,就是《大雅·抑》的时代,完完全全靠得住。司马氏不知道是怎样的官,非常可能跟马有关,《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所以也可能是军事上的职务。重、黎“世序天地”,管的是当时最高的层次,到了司马氏地位降低了。用印度的种姓来比喻,就是从婆罗门变成了刹帝利。“司马氏世典周史”,古时候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以后综合《尚书》和《春秋》之长,就形成了《史记》。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周惠王(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2年在位)、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在位)的时候,国家接连发生了好几场动乱。司马氏离开周到了晋,这个贵族世家一代代处于衰落之中。起先贵为大臣,然后官做得渐渐小了。后来连中央也待不住,就到地方上去了。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晋文公的时候设立了上、中、下三军,随会后来成为中军的主将。当时主政的人是赵盾,晋襄公死了,他派人去秦国迎接当人质的公子雍继位,公子雍是晋襄公之弟。然而在队伍出发后,赵盾又改变了主意,拥立了公子夷皋,公子夷皋是晋襄公之子。秦国用军队护送公子雍,赵盾发兵阻拦。随会本来是派去迎接的使者,在混乱中逃往了秦国。发生了这场意外,随会后来又经过魏回到了晋,但是一同去的司马氏却回不来了。

  随会奔秦是不可预料的事件,这件事改变了司马氏家族的轨迹。主将投靠了敌国,他身边的司马氏也没有办法。他们内心不一定想叛晋,但是回来难免还要经历审查之类,所以索性不回来了。司马氏进入少梁,少梁属秦国,在陕西韩城县。古代这里是梁国,秦灭后改名少梁,后来再改名为夏阳。这就是司马迁一族本支的流动,从几代人来看就是变来变去的。好像从来都不动的,后来就动了。三十年,五十年,三百年,如果时间放长,变化大得不得了,历史的因果真是难说的很。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氏在晋的这一支,经过这场变乱,走的走了,留下的人有通外的嫌疑,日子大概也不会太好过。于是也就分散开了,有些去了卫国,有些去了赵国,有些去了秦国。这就是大时代中一个家族的命运,一群人分分合合,各奔前程。在司马迁的大手笔之下,线索一点也不乱。

  ……

展开
目录

经子义疏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张文江

嫡庶之制与周礼的根基……陈 赟

《老子》“绝学无忧”章(王本二十章)辨证……陈 徽

义理发明

入道之序:由“陈( 淳)、黄( 榦) 之歧”到李滉《圣学十图》……李纪祥

晚明《中庸》学的新视野……陈 畅

天人回环、交尽视野的展露……王林伟

道与时……殷小勇

孔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张振华

古典艺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王羲之、王徽之、顾恺之为例……柯小刚

论书札记三则……燕 凯                                                      诗义发微

思无邪:《诗经·关雎》讲疏……吴小锋

从政典转换到政教之变……陈雪雁

《诗经》讲义……刘 强

经学研究

辽、金、元三代的经学发展及其特征……周春健

虞周之职官与政教……齐义虎

系谱之外……黄圣修

江永与“地中”问题……徐到稳

清代“《孔子家语》王肃伪作”说检讨……石 瑊

现代新儒学研究

“时间”观念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方 用

熊十力易学的象数思想及其在熊氏哲学建构中的地位……谷继明

西学源流

医学与哲学:盖伦生平和思想概述……张轩辞

罗马的双面:奥古斯都与基督教……曾维术

古籍整理

北大本《仪礼注疏·丧服》点校商榷……黄 铭

上古本《儀禮注疏·喪服》點校商榷……黄 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