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为什么(中文修订版)(精)
0.00     定价 ¥ 41.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900750
  • 作      者: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译者:李钧鹏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6-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译者是社会科学大师查尔斯·蒂利正式指导的末一位学生。为大师作品翻译引进,竭尽心力:以首版四遍逐字逐句斟酌(两遍英文对照两遍中文诵读)译文的精神,重新修订数万字《代译序》,从索引到原书边码,都以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心态力求谨慎妥当。  

      首版出版匆忙,编校排不足、装桢缩水外,将译者介绍蒂利的文章强行压缩。常感歉然。承蒙读者和渠道不弃,得到再版机会。有幸得到译者重写序,也经许多师友帮助,不敢埋没他们的心血功德。也不敢说这次编校已达至善,请多多指正缺点,使书籍品质继续提高。

   书中的理论和故事,我国群众怕将有深切共鸣,比如:群众有丰富的经验,在遭遇侵害、或申请取得权利时,遇到职能部门打起官腔,就知道事情不好办了。群众应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一种方法是试图证明对方适用的准则不正确,一种是陈诉苦情,试图以简明的故事,显示出是非判断。

  编辑在排版校对中,多有会心苦笑。谨推荐给其他国人和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世界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美国多产、有趣的社会学家”。蒂利于1950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曾求学 于英国牛 津大学和法国西部天主教大学。先后任教于特拉华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生前为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L. 伯滕威泽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在社会学、政治学与历史学三系同时任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美国哲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社会学研究学会、比较研究学会特约会员,密歇根大学、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鹿特丹大学、日内瓦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魁北克大学、克里特大学等校荣誉博士,并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阿尔伯特?O. 赫希曼奖、美国社会学会终身成就奖、国际政治学会卡尔·多伊奇奖以及美国社会学会、社会问题学会和美国政治学会民主化专业委员会的年度佳著作奖等荣誉。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观社会变迁与抗争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欧洲),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评论。他的《从动员到革命》被美国社会学会选为1970-1995年具影响的十七部著作之一,《从动员到革命》和《斗争的动力》均跻身社会学史上引用率高的著作。蒂利被广泛视为历史社会学和抗争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李钧鹏,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曾任《社会力》(Social Forces)副主编,现任《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编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抗争政治与历史社会科学。曾获国际社会学会世界青年社会学家奖与社会问题学会年度佳研究生论文奖,中英文文章刊于《社会学研究》、《读书》、Politics and Religion等刊物。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
  本版为译者精修版。变动处为:将首版被压缩的《译后记》增补、重写为数万字《代译序》。修订初版因出版匆忙、人手不足造成的错讹不当。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本好的社会学著作,不仅应该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琐屑的生活细节中见微知著,而且应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借助作者的方法去检验生活和理解社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乃至“何必当初”的痛彻心扉感。显然,蒂利的这本小书完美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周濂《上海书评》

  各个阶层的人,也许需要把蒂利的书好好读一读,不管是谁,在自己问“为什么”或者回答别人“为什么”的时候,时时带有对社会效果的体察。或许这样一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能相互理解、更加融洽的过程。
  ——刘淄川《经济观察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不管是公职人员、紧急救援人员还是社区学院学生,人们给自己或他人找理由,并不是出于对真相或自圆其说的某种普遍渴求。他们给出的理由常常是肤浅的、矛盾的、虚伪的,或——至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牵强的。不管给定理由的同时在做什么其他事情,人们显然是在协商自己的社会生活。他们在讲述自己和理由倾听者之间的关系。给予者和接收者在确认、协商或修复他们之间的适当关系。
  人们通常给定的理由可以划分为四个互有重叠的类别。
  1. 惯例:人们对渎职、差错、荣誉或好运所给出的惯常理由:火车晚点了,终于轮到你了,她有家学渊源,他一向运气好,诸如此类
  2. 故事:具有因果元素的解释性叙事, 既可以是“9?11”大劫这种稀有现象或特殊事件,也可能是朋友背叛、获得大奖,或毕业二十年后在埃及金字塔偶遇高中同学
  3. 支配司法判决、宗教忏悔或颁发奖章这类行动的准则
  4. 对以上三者后果的专业表述:对于世贸中心八十八层的伊莱恩?杜奇在9 月11 日一架被劫飞机撞上大楼后的遭遇,结构工程师、皮肤科医生或矫形外科医生可能给出的解释
  这四种给定理由的方式均有其独特之处。依据给予者和接收者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每种方式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除了其他后果,每种方式都会影响到这些社会关系,或确认某种现有的关系,或修复这一关系,或宣告某种新的关系,或否认某种关系的存在。但这四种理由的给定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每种理由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
  人们经常以理由修复关系。
  例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了伤害,之后试图讲述一个故事,以表明这种伤害不是故意的,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看上去很糟糕,这并不意味着给予者和接收者的关系已经破裂。“对不起,但是……”这句话常常被用来展开一段以修复关系为目的的故事。程式和因果表述都对关系有影响。
  给出与关系相匹配的理由,这个压力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普遍,以至于我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但当错配出现时,理由和关系之间的匹配性就得以凸显。在一项有关人们如何协调人际信任的研究中,社会学家琳达·韦伯(Linda Weber)和阿莉森? 卡特(Allison Carter)访谈了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五十多岁的十九名女子和二十名男子,了解他们最近的感情状况。一位年轻女子谢利(Shelley)讲述了自己和男朋友的故事:
  整个过程就是……一切就好像……我们彼此吸引,因为有太多的共同点了,就好像……好像……天哪,遇上这样的人真是很奇异。而他忽然彻底不再给我打电话,我觉得自己该得到一个解释。大概三个星期以后,他终于给我打了电话,而我必须步步逼问才得到解释。他向我做出了解释;这其实都没问题,但我的心已经冷了。他原来交往过的一个女人回到了他的身边,并对他下了最后通牒。……我们谈了很久。他知道我的想法。他说,嗯,你知道吗?我说,什么?他说,我本来想选你的。我说,你错了。你没得选择。我说,第一天你没回我的电话,你就没得选择了。他说,但你一直在给我打电话呀。你没有选择了,我说,我想要一个解释,你该给我一个解释。(Weber and Carter 2003: 53)
  谢利拒绝了变心男友给出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是假的。她拒绝男友的理由,因为这些理由将他们的关系界定为一种他有给予或收回自己的关怀的选项,而她却没有。
  这引出第三条定律:正如谢利与其前男友的关系所呈现的,理由的给定将对随后的互动造成影响。影响可以微不足道(片刻的不快),也可能非同小可(终生记恨或分离)。理由的给定之所以有影响,既是因为它对关系做出了界定,也是由于它对一方对另一方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辩解。理由、关系和行为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在寻找理由时,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的目击者遵循了极为普遍的人类惯习。我们甚至可以将人界定为理由给定的动物。按照定义,其他灵长目也使用语言和工具,甚至有其文化;但只有人在年少时开始给定和要求理由,并在日后的生活中继续求问理由。
  我们所给定的理由塑造了我们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主题还可以倒过来解读。别人给你的理由反映了他们如何看待与你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惯例和故事确认了你已有所感知的关系:你立刻意识到“错误”的惯例或故事,且拒绝承认它们所宣示的关系。当有人用你不熟悉的语言向你给定准则或专业表述时,你会迅速在两种诠释中选择:这个人或是误解了你们的关系,或是以深奥的知识来宣示优越性,并期待你的顺从。当然,如果你请对方扼要介绍相关准则和专业知识,你就已经建立起了不平等关系,至少就这段对话而言。一个机智、讨巧的对话者能将你想要的理由引向惯例和故事,从而改变双方的关系。理由的给定具有广泛的社会职能,而塑造理由给予者和接收者的关系永远是其中之一。
  这正是我试图将本书写成一个高超故事的理由。既然你、我和其他所有活生生的人每天都在给定和接收理由,我们何不尝试探索理由的奥妙?
  ……
展开
目录
代译序:《为什么?》的理由/v
作者序/lxiii
第一章 为什么给理由?/1
第二章 惯 例/30
第三章 故 事/57
第四章 准 则/91
第五章 专业表述/118
第六章 调和理由/144
参考文献/166
索 引/1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