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
一、“新供给”研究中的“破”
二、“新供给”研究中的“立”
三、“新供给”的政策主张
四、拒绝简单化标签,注重从实际出发,供给端发力服务全局
第一部分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五维一体化”框架创新
第一章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五维一体化”框架
第二章 传统经济学:“供给侧”经济学派的两轮“否定之否定”
一、“供给侧”学派发展脉络的四大阶段
二、“供给侧”学派源流呈现的两轮“否定之否定”
三、对于“供给侧”学派的评价
四、启示与展望
第三章 制度经济学:从制度学派到新制度经济学
一、制度学派及评价
二、新制度经济学及评价
三、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及评价
第四章 转轨经济学:转轨模式与制度供给
一、华盛顿共识:由针对拉美而影响其他
二、北京共识:中国发展模式之争
三、思考:两模式的偏颇与包容创新
第五章 发展经济学:从技术演变看供给端与经济发展
一、后发优势理论
二、发展的后发优势理论
三、追赶假说
四、“蛙跳”模型
五、技术模仿函数
六、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六章 新兴经济学:信息、行为经济学带来的启发
第七章 “五维一体化”框架:“物”与“人”的联通
一、认识供给侧的“物”和“人”
二、从供给侧“物”与“人”的有机联通看中国
第二部分 世界金融危机“反思”:新供给经济学基础理论的重点创新
第一章 “动物精神”的分析解读与理性的“供给管理”
一、“动物精神”的内涵及发展
二、“动物精神”引发“非理性繁荣”:联系中国现实的启示
三、化解“动物精神”的路径:理性的“供给管理”
第二章 “理性预期失灵”及“供给管理”对其的矫正
一、对理性预期理论的简要述评
二、理性预期失灵原理:假设、发生路径与机理分析
三、理性预期失灵的几点相关考察
四、理性预期失灵的矫正路径
第三章 “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
一、回应经济实践诉求的新认识
二、“新框架”与“新供给”:理论视角的联通
三、“新框架”的缺陷:对“新供给”的诉求
四、重要的总结:理论与经济实践的互动式完善
第四章 “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
一、 “三驾马车”认识框架基于需求,但实已体现需求侧管理也必须面对结构性问题
二、需求侧“元动力——三动力”的得失悖论
三、由悖论认知分析的指向:探究对应于需求侧的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
四、深入认识响应需求侧“元动力”的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
第三部分 中国和平崛起破非常之局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思路创新
第一章 “胡焕庸线”引发的供给侧思考
一、对经济发展中“胡焕庸线”的再审视
二、“半壁压强型”的三重叠加
三、与“供给管理”的天然联系及政策建议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制度供给的重大创新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新制度供给在中国释放潜力的
三大正面效应
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内在联通
五、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法治化”主题的贯通:催化新时期相辅相成的现代文明演进——法治建设与契约精神培养
第三章 城镇化及后发追赶中的制度供给
一、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矛盾
二、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矛盾
三、运用“供给管理”思路应对矛盾、实现共赢
第四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的难题破解路径
一、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的难题
二、难题破解的重要实践启示:深圳的突破路径
三、远景展望:在单一国有平台上,通盘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使市场充分起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动态优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我国的土地制度体系
第五章 “理性预期失灵”原理的应用:对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理性预期失灵”原理及市场中典型现象的思考
二、基于理性预期失灵对我国科技金融现状的再认识
三、缓解理性预期失灵: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模式
四、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的杭州经验及启示——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调研报告
五、“珍珠项链”模式、科技金融生态创新与新供给管理——基于浙江中新力合公司调研
六、供给侧视角下政策性金融与民间资本、中小企业的对接
第四部分 新供给经济学的时代诉求与政策主张
第一章 时代为什么需要新供给经济学
一、“新供给经济学”的背景
二、西方经济学和传统供给学派的核心观点及运用成效
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