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册山河谁是胜者/张承志文集
0.00     定价 ¥ 3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156702
  • 作      者:
    作者:张承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张承志是中国少数继承了鲁迅内在品质的作家之一。如同鲁迅早年以小说家立名、后专写作杂文而不懈,张承志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小说家驰名文坛,后放弃小说写作,转向思想性更强的散文写作,并坚持不懈。
  他的写作,让憧憬精神清洁的人追捧钟爱,让卑怯伪善者、精神阳痿者、内心阴暗者敬畏躲闪。
  《张承志文集 7 一册山河 谁是胜者》是迄今规模最大、收录作品最全的《张承志文集》(12卷,分精装本和平装本)之一。在内容编排上参照《鲁迅全集》(18卷本)的经典体例,经过认真编校,被作者视为平生著述的“最后定稿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鲜明的文学个性、最富有思想性和学者气质、写作的视野和立足的文化疆域最为广阔和坚实的作家之一。
  张承志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北京,回族。1968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牧区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曾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回族区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游学日本、西班牙、摩洛哥、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现为自由撰稿人。作品多以蒙古草原、新疆、甘宁青回族区、中亚、日本、西班牙等地为依托,将激情与思想、求知与秘境、道义与历史融为风格鲜明的美文。喜爱骑马、孤身长旅、学习民族语言和民谣。迷醉于北方诸族底层大众的坚忍不屈。信仰伊斯兰教。敬仰为保卫内心世界而不惜殉命的回族气质。
  张承志迄今已出版各种著作近百种(含单行本、日文著作和各种编选本),主要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以笔为旗》、《谁是胜者》、《鲜花的废墟》、《聋子的耳朵》、《敬重与惜别》等。曾获得包括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首届爱文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张承志文集 7 一册山河 谁是胜者》收录的是张承志2001年初版的《一册山河》和2003年初版的《谁是胜者》,其中作品大都是作者在世纪之交创作的,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大西北农村徘徊的感受,一些求知自学的捉摸,一些迎面大是大非的发言。”展示了作者在时代激烈的动荡中和生存的围逼中所作的孤独思考。
  诸如名篇《鲁迅路口》对鲁迅精神内质的惊人发现和名篇《匈奴的谶歌》中对历史的极具穿越力的描述,等等,无不让人发自内心地感佩和受益。
展开
精彩书评
  ★如今那么多人都在那里装男子,装来装去,还是数他最像。
  ——某知名女编辑
  
  ★张承志的写作是心灵的表达,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吉、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哲合忍耶,都是他心灵的替代物。
    ——王安忆
  
  ★张承志写小说,不像是用笔,而像是用刀在那里刻凿。他的稿纸上,到处是被坚硬的笔尖拉破的痕迹。那些痕迹,就像一道道割破的、流血的伤口。
    ——朱伟
  
  ★他坚持着他的理想主义,坚持着他的对于形而下的蔑视与对于形而上的追求。一种精神的饥渴、信仰的饥渴,乃至可以称作“迷狂”的东西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令人肃然又令人惊心动魄。
    ——王蒙
  
  ★在这个多数人因信仰缺失而患了软骨病的时代,他的散文唤起人们对那种削铁如泥的阳刚之气的记忆与追寻。散文,是他内心里喷涌而出的火焰。他把自己和他人都放在火上烤,那强烈的火花不时会飞溅出来,灼伤他人——精神阳痿的人、内心阴暗的人对他总是敬而远之,唯恐他的火焰烧到自己。
  ★在文学的江湖上,他是一个传说。
    ——石凌
展开
精彩书摘
  《张承志文集 7 一册山河 谁是胜者》:
  东本愿寺
  看过的佛庙太多了,虽然其中数不清的名寺古刹,但是反而留不住太深的印象。若数一下,只东本愿寺一座,却一直难以忘怀。似乎只有它超越了一宗一教的门坎,给我奠基般的教示。
  在日本京都,一东一西有两座本愿寺。都是粗大斗拱,古拙石阶,以及素色的妆画。都有众多信者和堂皇的大学,都是出名的胜迹。
  那一年,在“花的日本”和世界排行榜上顶尖的旅游天国一红叶锦绣美丽无穷的京都,我却不是旅游更不是享福,而像是专门去展示中国三好生实况。一连两周,每天随着日本最考据派的学究,大步流星地我奔波在京都。人流迎面来,我却逆着走,穿过古迹公园,钻进阴森森的研究室,找一些干巴老头子,请教“新疆”。
  那一天去东本愿寺也不例外。记忆中像是去“见学”大谷探险队的文物藏品。那一天风清日丽,心情很好。在人流中进了山门,没想到,就在古色古香的大殿门口,在砂子铺地的庭院中央,扑面看见一幅巨型的墨字巨牌,白板墨书,写着这样两排大字:“只要人遭歧视,吾则不为人。”
  我觉得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句话的激烈和罕见,使我如被击中,不能再挪动脚步。它的字面意思更尖锐:“只要人被差别,我就不是人。”“人间”(人)和“差别”(歧视),一组汉字排列对比,像是宣布着决绝的原则。
  同行朋友发现了我的惊奇,也停下来欣赏。看着那块黑字标语,他问我,是否知道所谓部落民差别。我只知大概,似乎那是日本式的等级和贱民制度。而差别作为一个词,却广泛用于我们所讲的歧视范畴。
  在中文里,虽有语义更精确的“歧视”一词,但我们对它感觉迟钝。差别比中文的“歧视”含义暧昧些,但语感却重。在寺庙里读着尤为如此,至少在山门以内,歧视是为教义禁止的。
  朋友说,因为这两句标语,人聚于旗下,东本愿寺吸引了大批部落民出身的信者。望着一些领着两个孩子的中年游客,我暗自猜想,也许它还吸引着失意的、原来以抗议部落歧视为己任的左翼学生。兼之建筑本身极具唐风,用漆素淡,石头青苔,斗拱二分立柱,一派庄重气息,所以寺里香火很盛,人群拥挤。
  奇怪的是,自从那一日起,对这两句话,我再也不能忘怀。好像正因只有两句,才是原则。河西山东,我常以它自警,思考自己对大陆上的各色百姓的态度,与他们交往相知。渐渐地,似乎带着这么一个心里的原则,我不尽地描写内蒙古,默默地悼念遇罗克,从吐鲁番到西海固,经历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一幕一幕。直至今日,那墨汁淋漓的标语,依然满视野地挂在我的眼里。
  而那天在京都的主课,西域文物的参观印象,却无影无踪,忘得精光。有过几次,同学朋友听说我不单看了大谷藏品,还复印了尚未发表的资料,都羡慕不已。我结巴着说不清楚;解释是困难的,只那两个词就够绕人的。我忙说复印件我不要了,可以白给学兄。但是回家一翻,已经寻不见了。
  确实,不论北亚西域,在求学路上,我算是歪歪地上了一条不务正业的岔道。已经很难再争取当好学生了。不论是敦煌还是哪儿,对那些世纪发现,我已经不愿顶礼膜拜。我眼中总映着那震撼我的墨迹巨牌,它虽遥远,有过淡漠,但已经不会磨灭。它已然不是日本语,总变幻影像。有时像浓稠的鲜血,淋漓不干,有时又像嘶哑的叫声,从心底朝我呼喊。
  2000年4月
  ……
展开
目录
一册山河
第一辑
水路越梅关
檀木镇纸
东本愿寺
与草枯荣
高贵的精神

第二辑
双联璧——读张治中序马良骏著《考证回教历史》
从大坂到鱼儿沟
嵌在门框里的耀眼绿色
波斯的礼物
师傅窑
叶密里的小姑娘

第三辑
长笛如诉
树梢上的心
祝福北庄
人道和文化的参照
一册山河
编后记
谁是胜者
序言
第一辑
泉州女
石头的胜利
匈奴的谶歌
东浦无人踪
鲁迅路口
斯诺的预旺堡
谁曾经宣言
随他去幻想

第二辑
盐官会
尺幅为伴
桃花面片
吊瓶子
农历三月二十七
呜咽的马头
给我视野
卢浮宫外
早期意味
序跋题墨

第三辑
2002年3月25日的小报
逼视的眼神
投石的诉说
寺里的学术
文明的入门
公社的青史
三种知识
附录 张承志文学创作大事记
杀青若汗颜——《张承志文集》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