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诸子论水/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它流经百仞深谷而不畏惧,就像君子的勇敢;它达到低洼的地方,必求其水面平坦,就像君子的法度;它保持平坦而不用(外力)概(“概”,古代用斗斛量谷物时用来刮平斗面的工具),就像君子的公正;它柔和而无处不在,就像君子的明察;它自发源处百折不挠地滚滚东流,就像君子的志向;它万物受其洗涤而变得新鲜光洁,就像君子的善于教化。水有如此多高尚的德行,因此君子见到它,必定要观看!
弟子们听完老师的这一番宏论,无不惊诧,在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老师哪里是在讲水,分明是讲如何立世做人——而水与君子的品德何其相似,难怪他老人家“见大水必观”了!
从上述观水“感言”可以看出,孔子是借以水为比德的载体,描绘了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九德。
如此看来,孔子观水的着眼点不是水的自然之美,而是试图通过水这个介质,架起水之美与人之善之间内在联系的桥梁,以放大“水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孔子这种对水的社会化、道德化的认识,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孔子重视道德教化,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道德学说。而水的许多“内在特质”——“似德”“似义”“似勇”“似法”等,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相近之处,因而为孔子和其他智者、君子们所“乐”。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对接起来。这时,自然之水也就成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