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
0.00     定价 ¥ 40.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537255
  • 作      者:
    作者:李永晶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由李永晶所著的《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 》从中国社会科学建构的相关角度出发,实证性地研 究了中国学界接受马克斯·韦伯的具体历程。同所有 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学者一样,马克斯·韦伯其人 及其学术属于世界文明。中国学人对待马克斯·韦伯 的态度,彰显着我们与世界文明的距离。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斯·韦伯在中国 绪论 马克斯-韦伯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 一 问题意识与研究课题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构成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韦伯研究史与研究资料概述 一 中国韦伯研究史及其问题意识 二 国外韦伯研究翻译中的“韦伯形象” 三 中国韦伯研究的问题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 一 引言:重新理解中国社会科学 二 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 三 “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史概观 四 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与韦伯”问题研究 五 结语:“马克思与韦伯”问题再考 [附论] 作为方法的“价值中立”: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一 世界观、方法论与实践的关系再考 二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接受状况 三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韦伯方法论的批判 四 知性的诚实与学者的成熟 第三章 中国语境中的韦伯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 引言:韦伯的“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 二 韦伯的政治哲学:施米特与施特劳斯的视角 三 中国韦伯研究中的韦伯“政治哲学” 四 结语:理解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附论1] 重新理解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 施特劳斯学派的韦伯批判与古典政治哲学 二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对立” 三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科学与古典政治哲学 [附论2] 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与社会科学 一 施特劳斯与中国政治哲学热 二 施特劳斯的自然权观念:自然与道德的回归 三 施特劳斯与中国政治哲学的转型 四 作为哲学的社会科学 第四章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 一 引言:韦伯的政治社会学与官僚制研究 二 中国“政治成熟”话语的现状与陷阱 三 韦伯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成熟”的三重结构 四 韦伯视角下古典中国的政治特征 五 结语: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 第二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日本 第五章 日本的韦伯研究史与日本社会科学的建构 一 引言:韦伯研究与战后日本的社会科学 二 战前日本的韦伯研究:韦伯、马克思与社会科学 三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前期):“韦伯与马克思”问题与现代化理论 四 战后日本韦伯研究(后期):现代化之后的社会科学 五 结语:思考社会科学的存在样式 第六章 知性的诚实:日本韦伯论争与日本的社会科学 一 引言:日本韦伯论争与学者“知性的诚实” 二 日本韦伯论争的经纬与主要当事者 三 日本韦伯论争中关于《伦理》论文的主要观点 四 日本韦伯论争与“知性的诚实”的结构 五 结语:日本韦伯论争与社会科学的根本性格 第三部分 比较的视点:马克斯·韦伯在俄国 第七章 苏联解体的科学分析:韦伯“俄国革命论”的视角 一 问题:何谓“苏联解体”? 二 韦伯的“俄国革命论”:预言未来 三 俄国历史的必由路径:官僚制、民主制与人性 四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的视点 五 结语:韦伯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距离 结论 马克斯·韦伯体验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 一 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问题的结构 二 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的性格与品格 三 再论中国学者的韦伯体验意义 附录[1] 知识社会学方法论 ——知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与话语分析 附录[2] 韦伯研究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