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增补版)/克勒门文丛
0.00     定价 ¥ 2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8054562
  • 作      者:
    作者:陈钢//淳子|总主编:陈钢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克勒”一词来自英语“colour”的音译,是个上海人都明白的切口。在今天,克勒门的组织者们倾向于把它解读成一种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对美和优雅的追求适应于现代都市的发展规律;它是一种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敢为天下先和海纳百川的现代文明胸怀。上海这座城市及海派文化的气质正与之契合。
  海派文化的核心是城市文明,中国的城市文化起源于上海。海派文化是作家茅盾笔下的《子夜》中散发出大都市的“光、热、能”,是“那南风吹来清香”的《夜来香》,是表达上海宽阔的城市胸怀,而不仅仅是小情小调。有租界、有移民,有吴越本土文化,如此交织出的对精致、优雅、时尚的追求,至今仍然令人惊艳。
  “克勒门文化沙龙”正是在这样的城市文化背景下诞生。这是海上文化艺术名家自发组织的沙龙雅集,参与者包括音乐家、作家、诗人、电影人、画家、戏剧家、摄影家、收藏家、配音演员、学者等来自文化各界的精英,以海派文化为核心,每月一次定期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进行主题聚会。不同领域的文化人、艺术家之间有契合、有澎湃、有交流、有共鸣,每期围绕一个话题,探讨交流海派文化,分享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形成有情趣有意义的艺术交流,以期从各个层面回望百年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陈钢先生说:“老克勒已经慢慢过去了,但是这种对生活品质、文化雅趣不断追求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诚为克勒门之宗旨。


展开
作者简介

  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中国当代著名交响音乐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早在求学期间,即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其代表作还包括《红色小提琴系列》《王昭君》等。陈钢还是位优秀的散文作家著有《黑色浪漫曲》《蝴蝶是自由的》《陈钢和他的朋友们》《蝶中蝶》。他也是上海著名海派文化沙龙“克勒门”的掌门人。

  淳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主要作品:《民国风雅》《她的城,张爱玲地图》《旗袍》以及影视作品《婚姻的故事》等共计500万字。曾获广电部优秀编辑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金笔奖、上海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优秀节目奖,以及省市级、行业协会各类奖项20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或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启、时光倒流,所有相关的记忆全部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在英国,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他知道中国有两首歌,《玫瑰玫瑰我爱你》和《夜上海》。这些歌已经成为上海的音乐名片,上海的符号。
  建成开业的上海“新新公司”六层的新都饭店,别开生面地在大厅里自行设计、自行装备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屋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俗称为“玻璃电台”,也是当年电台透明、开放的某种象征。本书借用这个名称,是在唤起读者对当年风靡上海滩而且至今仍百唱不厌的那些老歌的回忆,以及隐藏在老歌后面那些不为人知的人和事。上海可以说是流行歌曲的发祥地,那些散发独特韵味的老歌,正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印照。了解上海的文化可以先从了解这些老歌开始。

展开
精彩书评
  ★当年,我母亲金娇丽曾在“玻璃电台”任广播员,还曾作为校花上过“良友”杂志,可谓是当时标准的“时尚女性”。现在,当我们通过《玻璃电台》这本书来‘鸳梦重温’时,不仅可以翻阅一篇篇文章,看到姚莉、周璇、白光和李香兰她们缓缓地走来的身影;而且可以穿越一曲曲上海老歌,听到歌曲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玻璃电台”的反射,看到一个开放、透明现代国际大都会的缩影,听到这座城市的留声。
  ——陈钢
展开
精彩书摘
  海上歌仙
  当你跨进茫茫歌海,一朵美丽的“音乐玫瑰”——Rose,Rose,ILoveYou顿时就会迎面扑来!是歌坛宿将弗兰克·莱恩将这支玫瑰插上了美国音乐排行榜榜首。他那磁性的嗓音配上了弹性的切分节奏,听起来活脱是新奥尔良的爵士歌曲,也像是支带刺的玫瑰!英国的“国王合唱团”将它翻唱成一首和谐、纯真的男声六重唱,歌声中散发着“情意重”和“情意浓”的玫瑰花香。他们还引以为豪地将这首招牌曲的歌名作为主题词印在唱片专辑的封面上。可是,上海人不是早在六十年前就听过姚莉唱《玫瑰、玫瑰我爱你》吗?!那么,究竟是中国玫瑰漂洋过海,还是洋玫瑰传进了中国国土,而她的种花人究竟是谁?
  当你走遍天涯海角,在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你都会听到欢度春节时的阵阵锣鼓和声声鞭炮,而且都会兴高采烈地唱起同一首歌《恭喜恭喜》。这真是一首奇妙的歌!它竟能在同一个时间里,将不同地方的华人团聚在一起,唱之贺之。那么,它的作者是谁?
  当你来到美丽的黄浦江畔,登上东方明珠远眺遐恩时,海关的钟将会倒拔六十年,袅袅响起周璇的歌声:“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夜上海》是上海的一首标志性歌曲,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它惟妙惟肖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情调。只要乐声一起,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上海!这歌声又从上海漂洋过海。美国导演格林威、香港导演王家卫都将它作为影片中的音乐画框,点染了昔日的上海色调。那么,这首歌的作者又是谁?
  当第一首圆舞曲在中国这个秧歌大国里陡地旋转而起时,人们立即能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音乐星空中嗅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奇特香味。当时的一首圆舞曲《春天的降临》被誉为是中国的《春之声》(施特劳斯曲)。除了这首圆舞曲外,作曲家还写了一系列华尔兹圆舞曲。如为女高音写了《春恋》、《迎春风》、《何处不相逢》;为花腔女高音写了《海燕》、《布谷》;甚至还用慢三步写了《寻梦曲》。旋转的旋律、旋转的节奏、旋转的人、旋转的心,这就是旋转的华尔兹所表现出的现代大都市——旋转的上海!除了华尔兹外,作者还在抒情艺术歌曲《初恋女》中,借探戈舞节奏,表现了游吟诗人伤感的踱步;而在他的另一首名曲《蔷薇处处开》中,则用“狐步”来描写“无处不在的青春”。能将中国民间音调与外国圆舞曲节奏结合得如此巧妙,而最终酿成经典名曲者,此人是谁?
  他创造了这么些第一或第一流,可是,当我们拐进上海的历史胡同时,蓦然回首,还会发现另外两个第一:中国的第一部歌舞剧《西施》和第一首前卫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后者是1936年发表于《音乐教育》上的中国第一首现代派作品。他试图用游离晃动的无调性手法来表现李后主的哀思悲情。由于他过于超前,学院派的刊物便不再敢发表他下一首又不知何去何从的新作了!那么,这个胆大包天的音乐叛逆者又是谁呢?
  他不但是位才华出众的作曲家,同时还是诗人、学者、语言学家、乐队指挥和男中音歌唱家。他一面寓情于乐,一面以词托意。除了自创词曲的《永远的微笑》、《梦中人》、《海燕》、《布谷》等外,还修改了戴望舒的《有赠》,化出了《初恋女》;此外,他还为《五月的风》、《恨不相逢未嫁时》等歌曲作词,以尽诗性。他在“大光明”开过独唱音乐会,昂首高唱过《伏尔加船夫曲》。他指挥过交响乐队,在电影配乐时,他与黄贻钧、陈传熙被誉为上海乐坛的“三只秒表”(因为对画面分秒不差)……可是,他并没有进过音乐学院深造,更没有像不少书上介绍的去意大利留过学。他是个特立独行者,完全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起自己的音乐殿堂和文化书斋。从小,他就喜欢吹笛子、拉二胡(还用它为自己的歌曲伴奏录音),还能即兴演奏钢琴;之后又随当时旅沪的外国音乐家弗兰克、施洛斯和丢庞等学习作曲与声乐——用他的“选择性学习法”,指定老师教授他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在格致公学求学时,他竟然能在这所全部用英语教学的学校里连续跳级,而且以后还成为精通数国文字、并参与新文学改革的语言学家。别人说他是天才,他摇摇头说是努力。他像海绵般饥渴地、竭尽全力地吮吸当时特殊的文化空间所提供的丰富养料,酿出自制的音乐美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北京和上海为作曲家们讲授配器时,那本为分析而用的钢琴谱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注解和笔记,这是关于天才与努力讨论的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注解和佐证。
  他是一个浪漫的放歌者——因为他的歌声传遍天涯海角;他又是个孤独的游吟诗人——当年,他的祖先就是从印度远渡重洋,漂流到中国来的;而他自己,也漂泊四方,浪迹一生。最后,就像一只漂流瓶,漂流到天外云间去了…“
  他曾想化作海燕,在海上自由翱翔,高歌猛进;可铺天盖地的暴风雨一刹那间就将他从乌云中席卷而去。
  他多想把全部的爱献给世界,可不公的世界却想将这个春天的儿子塞进黑洞,永远蜷伏在那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
  可是,人们没有忘,也不会忘,当然,也不一能一忘!
  他是谁?
  他的英文名字是Svingalin,那是印在他自制的总谱纸右角上的。他的中文名字呢?很多很多,在格致公学求学时叫“馨砚”,以后又有了很多笔名,那么,大名呢?
  大名就叫歌辛。为什么叫辛,据他自己的说法:“我的歌曲是师法劳动号子与民歌,因此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必须为辛劳的大众而歌。”
  陈蝶衣先生对此也有一段回忆:“有一次,歌辛给我看一张名片,叫歌幸,不是辛苦的辛,是幸福的幸,是印刷所把他的名片印错了。他说,幸就幸吧,幸福总比辛苦好一点。”
  他一生的辛酸和他的歌给予世人的幸福,也许就是这两个字:幸和辛的内涵和外延吧!
  可是,他有一个也许是最合适的名字,那就是六十年前爱他的人们赠与他的一个桂冠,那就是——一代“歌仙”陈歌辛!
  ……
展开
目录
花开不败  (陈钢)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摩登上海
先贤的声音
玫瑰之恋
海上歌仙
绝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
母亲教我的歌
唱不尽的夜来香
又见李香兰
沉香屑  (淳子)
小红楼——当年歌星们的梦工厂
中国流行歌曲开山人——黎锦晖
枕流公寓里的身影——周璇
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阮玲玉
北方大妞——白光
苏州河边——姚莉
词三千——陈蝶衣
上海色拉——潘迪华
灵异的蝴蝶——李香兰
附录  老歌不老——陈钢、淳子对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