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文明之旅”系列图书(共三本)之一,根据中央电视台人文类品牌栏目《文明之旅》的节目内容润色整理而成,其特色在于国内权威文化专家学者团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本书由CCTV人文品牌栏目《文明之旅》联合全国最强文化导师团队为您讲解儒家智慧的现代启示。 由余秋雨、杜维明、刘梦溪、于丹、楼宇烈、蒙曼、王立群、纪连海、康震、郦波、杨琪、王杰、彭林、李汉秋主讲。
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今天我们学习国学,有哪些现实意义?“君子”一词被提及达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是君子,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如何能够成为一位君子呢?悠闲的生活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忙碌真的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吗?……
本书根据中央电视台人文类品牌栏目《文明之旅》的节目内容润色整理而成,其特色在于国内权威文化专家学者团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本书主要向读者提供中国儒学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第二,儒家智慧对现代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如礼仪、孝道等;第三,古代著名文化人物的智慧,如孔子及其弟子、诸葛亮、岳飞等。本书的主讲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文化学者余秋雨等。
余秋雨:两岸文化环境观察
2011年6月,分别了几百年之久的《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这是中华文化传承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所引起的轰动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是怎么样的呢?
《富春山居图》与文化融合
刘芳菲:《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之前,特意邀请您到那里做过一次解说、讲解,您还记得台湾民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吗?
余秋雨:这个要分为两部分来讲,一个是事件本身,一个是这幅画本身。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被一个特别爱它的老先生珍藏,老先生去世时指明要这幅画来陪葬,烧这幅画的时候,他的侄子把它抢出来,结果它就烧成了两半,结果这两半各自有自己不同的命运,在世间走了几百年。我借它们在台北见面这件事情,用一种拟人化的比喻来解说,它们就像一对夫妻,就像一个家庭,在一场大火当中失散了,但都不知道对方还活着,都不知道对方有着非常曲折的经历,直到几百年以后才知道对方还活着。平常它们只是各自在收藏家的樟木箱里边做一点梦,对方是怎么回事,万里河山是怎么回事,它们不知道。但是现在知道了,然后有机会又在一个地方相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大的缘分。所以我在台北讲,只要有条件的华人,买机票来一次台北,看看它们相会两个月的非常动人的景象。之后它们各自又会回归到自己的收藏地,这不要紧,见面就是一种幸福,因为文化传承太难
了,能够留下一半都不容易,何况两半,尽管中间烧掉一点,但是还是留存着,所以这是一件非常动人的事件。当然,我还给他们解释,这幅绘画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它代表了文人画以山水画入主画坛,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非常高的地位。
文化能够传承到今天,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它的路比我们文化史家想的要复杂,《富春山居图》具有这个象征性,现在它的两半合在一起,它们终于在互相呼应了,分了那么久以后,又在海峡两岸相见,这个象征性让大家感到某一种温暖,感到一种审美价值。
刘芳菲:在两岸之间有正式文化交流之前,您的作品已经在台湾获得了很大的认同,这是他们对文化的一种爱的体现。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您的书《山居笔记》,还有《文化苦旅》就已经获得了台湾畅销书的第一名。
余秋雨:我觉得这是很说明中华文化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力量。当时两岸还没有交流,但是他们在投票评选最佳书的时候,八十多位教授,两次都把我评成第一名。他们的政治观点都不一样,但是这些教授把票投给了一个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土地,原因只有一个——文化。所以当政治上还有隔阂,经济上还有某种争夺的时候,文化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融合。现在我们的文化经常会制造某种对立,某种仇恨,这正好和文化的本意正好相反,所以我不是很赞成像亨廷顿先生所说的文明的冲突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只要是文明,它的对立面就是野蛮,就是邪恶,文明本身没有尖锐的冲突,不管哪一种格局的文明,都应该有融合的可能,有散播爱的光辉的可能,更何况我们同在中华文化里。
我想,文化有一种超越政治、经济以及很多其他历史原因的巨大的力量。我曾经当着很多台湾朋友的面讲过这样的事情,他们一直以为大陆的文化是非常糟糕的,当年我们从《参考消息》里面看到台湾的一些文稿、文告,这些文告里边的文字都是半文半白的,像文言文一样,我当时想,台湾怎么把文学搞成这个怪样子?中国文化真的被他们糟蹋了,怎么变成这样奇怪的东西?自从有一次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了白先勇先生的小说,看到了余光中先生的诗,看到了三毛的散文,我才大吃一惊,马上就感觉到这文化是一下子就能够沟通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精神交流的一条河。所以我后来见到余光中先生,我在香港的一座山上,他正好看到我的散文,两句话就成了好朋友,到现在也是好朋友。至于和白先勇先生呢,我们聊了几句昆曲,他特别喜欢昆剧,我正好是研究中国戏剧史的,一下就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以前的各种各样的不了解、隔阂,就消失在几句话语之间,这个话语就是文化话语。所以我总觉得,就像古代武侠中两支队伍见面的时候,要用一种暗号、一种密码来沟通,文化就是一种密码,是人和人沟通的密码。在这点上我觉得,中华文化是这样,世界文化也是这样,在文化的旗帜下,人类会有更多
的沟通,有更多精神上的融合。
尊重与伤害
刘芳菲:同根同源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各自生长着、发展着,而且它们所用的表达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是是有密码的。听说您去台湾做讲演的时候,您所在的这个宾馆,整个一楼柜台变成了大书摊,卖的就是您的书。
余秋雨:它是展览,不完全是卖。我入住的这一天,酒店的橱窗里边放的就是我的书,而且我的介绍、我的照片,都是酒店做的,而不是出版社做的。进到大堂,大堂经理非常恭敬地对我,为什么呢?当然,他可能读过我的书,最重要的是,他说,林怀民先生来过了,他在你的房间里面放了很多很多花。他们对文化是那么讲究仪式,那么讲究美,当知道林怀民先生来过时,酒店的大堂经理和服务员对我就分外尊敬。然后傍晚的时候,我在大堂会客的地方看到一个老人安静地坐着,那就是白先勇先生,他来看我了。这样一种文化气氛,让我产生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同样是中华文化,我们分开了很久,但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够沟通,尽管它们在呈现的方式上还是有差别。我觉得台湾文化有一点是值得大陆学习的,就是他们对文化的高度尊重,这一点我们是不太够的。尽管他们有很多政治纷争,互相骂来骂去,但是很少有人会去骂文化人,如果哪个报纸骂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就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很差。这和我们有点不一样,我们好像特别喜欢作弄一些大的歌星、作弄一些大的主持人、作弄一些大的导演,包括作家。我们喜欢折腾这些人,让他们无地自容。由于文化界骂来骂去,老百姓对他们也看低了,满脑子想到的都是他们的绯闻。平心而论,我不认为台湾的文化生态都是好的,但是在这一点上,是值得大陆学习的。
有一次我眼睛里面进了一粒沙子,我在台湾找了医院,让护士帮我洗洗,这是很小的病了,也谈不上病,算是很小的麻烦。那天我正好在台北参观了一个法国的现代派艺术,奥赛艺术馆的一次展览,参观展览以后,提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说明书,不管我坐出租车、搭计程车还是到医院里边和护士见面,他们一看我的袋子,就说我看过奥赛艺术馆的展览了,他们还会和我讨论,法国现代派你最喜欢哪个画家,我的看法和你有点不一样,我认为那个更可爱一点。这种气氛,我觉得与对文化的尊重有关,这种尊重文化的气氛对于孩子、对于学生都会带来某种熏陶,我觉得这是我们大陆文化的一个欠缺。
大陆的文化创造者其实很多,绝对数字很大,但是我们在内耗当中消耗量太大,使很多人成了忧愁的人,使很多人成了有争议的人,也使很多人成了不断要为自己辩解的人。他们要不断地看人家的脸色,要不断地辩解,艺术创作的势头就降低了,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我们过去那些不好的人整人的传统、阶级斗争的传统,再加上以前的一些喜欢折腾人、整人、诽谤人的不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没有过多的法制来惩治这种行为。过去中国古人对于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一个内心的约束,叫做“耻”,会有种羞耻的感觉,但是现在这个也没有了,这样就使中国文化很多年来缺少足够的成果。在这一点上,台湾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启发。
刘芳菲:其实伤害文化是把整个社会群体,把我们文化成长的土壤给伤害了,所以导致有些时候我们在回顾中国有多少大的文化成果时说,可能在中华大地上,原本应该有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文化,但是因为这么多年来互相的内耗、伤害,使得这个土壤慢慢变得贫瘠了,没有那么多的大树成长起来。
余秋雨:我们还会认为,这种“伤害”是正常的批评,以为批评是前进的动力,这就弄错了。真正的文化创造者和政治人物不太一样,只要是大天才,他的毛病往往是非常多的,我多次讲过,如果贝多芬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他的毛病太多了,如果是海明威,那简直是太多太多毛病了,那真是会被大家骂死了。可是如果骂死他们,还会有创造吗?大家都知道,如果德国没有贝多芬,悲哀不在贝多芬自己,而在于他们整个民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文化人。
前言:文明之旅,文化之旅
余秋雨:文化的隐忧
杜维明: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当代价值
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
余秋雨:两岸文化环境观察
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刘梦溪:国学与传统文化
楼宇烈:书院的启示
于丹:向君子借智慧
鲍鹏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于丹:庄子的智慧
梅毅:成语里的韩信
蒙曼:《出师表》里品孔明
王立群:妙品花木兰
纪连海:状元那些事儿
蒙曼:名相狄仁杰
康震:明明白白话李白
蒙曼:《满江红》里品岳飞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杨琪:真假唐伯虎
杨琪:画坛奇才郑板桥
于丹:生活的艺术
王杰:为人处世的儒家智慧
楼宇烈:做人与修身
彭林:家风抵万金
于丹:教育心得
彭林:礼乐与教化
彭林:礼仪之邦说礼
彭林:礼仪之邦说礼之仪表
李汉秋:孝道古今谈
于丹:交友的学问
李汉秋:说诚信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鲍鹏山: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文明之旅》有文化厚度,有题材广度,有历史深度,有现实高度,还有节目组和嘉宾对人类文明的恭敬态度。
樊正伦:中医古籍与诊疗专家
厚德载物,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继往开来,十三亿寻根之旅四海一家。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如果文明是一条长河,那《文明之旅》就是投射在河面上的一束束灯光。每一次照亮都是三重惊艳——原来如此,何以如此?不止如此!
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著名文化学者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她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土壤和基石。
《文明之旅》致力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饶土壤里不断挖掘,以浅显易懂的方式给观众以普及,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样的做法值得钦佩。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著名文化学者、老舍之子
中华文化是延绵不断、从未断代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化依托古代哲人的经典哲理,独成体系,有强大内聚力,又有辐射力;中华文化有审美的天性,书画、篆刻、瓷器、丝绸等变实用为艺术,享誉世界。
《文明之旅》有五大特点:一、主打文化,难能可贵;二、重视质量,精心策划;三、形式活泼,深入浅出;四、主持素质高,可听可信;五、传布世界,广为收视。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
所谓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不是一类知识,而是一种血缘 —— 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得以辨认出自己的血缘。在《文明之旅》中,首先我们发现,人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差异的视角变得迷惑而有趣。然后我们知道,真正的文明是在差异思考中实现的和解与包容。
赵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
观看《文明之旅》,学习中华文明;
激励全民斗志,弘扬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