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草木黎人(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远方的家民族系列
0.00     定价 ¥ 35.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4732769
  • 作      者:
    作者:李天斌
  • 出 版 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人们对乡村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段时间,这时候乡村还处于农历时代,只在一抔泥土中,人们便可以安放自己;之后,市场经济莅临,打工潮流席卷,一直到后的拆迁,乡村迅速改变,人心从简单变得复杂,时间从清澈变得浑浊,彼岸此岸,乡村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在《草木黎人 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中,作者李天斌想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另外一种状态的乡村。
展开
精彩书摘
  《草木黎人 黔地黎族人最后的乡愁》:
  民间乡村天地君亲师民间乡村,家家户户必设神龛,神龛正中必贴上五个字:“天地君亲师”。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便焚香燃烛对其祷告,不单是祷告的人需要面目肃净,即使在一旁的妻子孩童,也不能作声,仿佛一个乡村的礼乐大典,很容易让人想起人世精神的慎重与端庄。
  我小时每看着父亲行那仪式,便会立身噤声,仿佛深渊薄冰在前。虽然懵懂,总觉得在那五个字里,必定藏有人世的崇敬,甚至觉得人世的秘密,或许也藏在那里,而自己关于人世最初的想象和憧憬,经后来确定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五个字,除了要居中外,一笔一画一定得用颜氏正楷,还必得要请一个从旧年的私塾里走出来的老先生执笔。老先生青衣善眉,挥毫运笔一如古风流转,也唯有这古意,才配得上那五个字里的肃穆——天地如神,君亲师如礼。在人世,似乎这便是准则,是皈依。
  “天地君亲师”的旁边,是一副清秀的行楷: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比起那一笔一画的端正,这稍稍又有了几分人世的率性,从笔法到内容,似乎就像那清肃之地升起的一缕烟火,约略地透出世俗的气息,并紧贴乡村的日常。
  敬神知礼的同时,便是来自俗世的期待。一份传家和继世的思想,直如荒寂野地的一朵菊,众木枯萎中,虽不敢说照亮了乡村的日子,却一定是温暖涌动的。尤其是多年后,当乡村日子照旧,耕读与诗书却如梦般始终缥缈难觅,这期待就越加显得质朴无比,宛若盛世繁华下的清守与坚持。
  “天地君亲师”两旁,便是灶王菩萨和四海观音之类。众神分居两侧,宛如众星拱月,把那原本俗常的几个字,推上了至尊至崇的位置。而人世的尊卑友爱秩序,便在这最初的牌位里形成。只是让我觉得惊奇的是,“天地君亲师”原本只是庙堂上的思想,想不到在民间乡村,也会有如此热烈蓬勃的景象。
  年节过去,婚丧嫁娶结束,“天地君亲师”依然高悬于神龛正中,而且在神龛上,除了一对永远的香炉外,必定是不能搁置其他杂物的,必得要保持那从始至终的清洁。甚至是,每隔两三日,父亲便要为之擦去尘埃,仿佛菩提树下的殷勤拂拭,其间的坚持与虔诚让人动容。四季之中,日子虽然忙碌,却不可以忘记一份崇敬和礼数。《论语》里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及“不知礼,无以立也”的句子,仔细想想,在我的民间乡村,是否也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一如流落民间的奇花异卉?——这算不算意外中的人世景致呢?因为在乡村,真实的情形必是:一方面高悬“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锄禾担柴、渔樵闲话却才是正经事,至于诗书之类的精神话题,总是远在日子之外的。
  菩萨引梵语上说,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又是使他人觉悟的有情。也就是说,凡已觉悟者,凡一切能使人觉悟者,一切有情,均是菩萨。
  菩萨来到民间乡村后,似乎就有了点以讹传讹的嫌疑。先是《西游记》里那个手持净水瓶和杨柳枝的观世音被认作菩萨,再后来,一个洞穴,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朵花,只要稍有奇异处,都可以被视为菩萨之身,只不过没有观世音正宗而已。身形尚且幻化无常,自然更不敢奢望对那“菩萨”真意的理解了。
  不过,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民间乡村,菩萨只有一个最确切的定义:替人祛邪消灾的神。我小时每见到家家户户张贴的观世音画像,便会觉得有神秘自头顶而下,直逼全身,每一个毛孔均觉得似有“凉飕飕”的冷风吹过,。也总会觉得,这仙界与地上俗世毕竟是不同的。
  再经过那些被视为菩萨的洞穴、石头以及一树一花时,心总是绷得紧紧的,眼睛从来不敢斜视菩萨的方向,只紧紧盯着前面的路,甚至恨不得生出一双翅膀快速飞过去。这样的心理又是一种奇异。按理,菩萨既然是祛邪消灾的神,就必定是好神,对人应该可亲的,但我小时每每路遇菩萨,却要惊慌失措,总觉得会有一只手从那里伸出来,将我拽走似的。也终于确定,仙界与地上俗世,即使内心各自觉得亲,也各有各的排斥和拒绝。
  生病或是有了三灾八难时,却必定要来拜菩萨。
  拜菩萨时,张贴的观世音画像便不再起作用,必得要到观音洞或观音庙去,去时必定要扯上一丈二尺的红布,以及足够的香蜡纸烛。如果不灵验,那就改到洞穴石头或是一树一花之前。民间乡村普遍相信“药医有缘人”,说不准观世音不能解决的问题,山野小菩萨却能解决也未尝不可。这反映到人世道理上来,便是大有大的威仪,小有小的妙处,关键处还得看一个“缘”字。这样的大小此理,便是世间万物固有的秩序。
  我小时对菩萨的又敬又畏,仔细究来,却是缘于我的外曾祖母。印象中外曾祖母始终独居于一隅,远远地避着外曾祖父。外曾祖父来寻她,她也不理,却也不另嫁。没有谁告诉我这其间的原因,但我想在外曾祖父那里,一定是有让外曾祖母伤透了心的地方,而且这一伤心,便是她全部的尘世。而外曾祖母一生留给我的印象,便是她一个人在屋子里供起的一个又一个的菩萨塑像。外曾祖母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些菩萨,一直到死,她才放下安放在菩萨里的尘世。
  还有一点可以确信的便是,小时候我总会看见不断有人前去跪在那些菩萨塑像前,外曾祖母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一边敲打木鱼,一边替跪着的人念经祷告。至于菩萨是否真的显灵,人们的愿望是否最终达成,我却不知道。只记得去的人始终络绎不绝,连我也曾经随母亲去接受过外曾祖母给我们的祷告。外曾祖母清修的世界,也在这一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了小小的热闹。后来外曾祖母去世,那些菩萨还在,便由她的儿媳继承了她的衣钵。只是我再没去看过那些菩萨,因为我觉得在外曾祖母衣钵传承的这一点上,始终有人世的一份奇诡甚至是滑稽在里面。
  ……
展开
目录
1 世俗光谱
民间乡村
旧历年
时间的旧址
在农历的天空下
乡村俗语

2 草木精神
乡村物事
稻子上的乡村时光
泥土上的乡村
像模像样的村庄
乡村的胎记

3 边地季节
旧时光
春天的暗示
我跟一块土地的纠葛
泥土的节气
坝口河叙事
秩序内外

4 黎人消息
2012年的村庄
乡村女人的爱情
月光忆
平民的一生
孤独的乡村老人
乡村老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