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论今,游刃文史,一代文史大家来新夏生前绝唱,
纵横历史、目录、方志三学,
全面展示来老人生zui后三年所思所感。
说事、说人、说己、说书,56篇随笔知人论世,见微知著,
不忘初心,尽显纯朴书生真本色。
收入广东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书系——口袋中的百家讲坛,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云集学人,结集思想随笔,与知识分子面对面。
百家小集第二辑:《无语江山有人物》 傅国涌 著
《一个人的战斗》 单世联 著
《秋风吹不尽》 萧默 著
《与鲁迅面对面》 钱理群 著
《历史的倒影》 十年砍柴 著
《怀念八十年代》 王学典 著
《邃谷四说》 来新夏 著
《邃谷四说》收入著名文史学者、原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生前随笔散文56篇,全书分为说事、说人、说己、说书四部分,知人论世,谈书作文,文笔老辣而饱含真性情,重现来新夏先生在人生最后三年间的所思所感。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这一题目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它主要提醒人们在说话为文时要注重文采,才有利于广泛流传。历代相沿恪守,南朝梁代的文章评论家刘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龙》中有不少地方论及文采的重要。他提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主张,意思说没有文采的文章是难以描写事物和抒发感情的。下垂明清,文采更为操笔者所重。我青年时喜欢读公安、竟陵二文派的文字,就因为它们俏丽好读。明代文学大家李梦阳还把《左传》这句话改写进自己的著作《空同子》中。清代重要文派——桐城派的姚鼐还为写文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大行文要领,明确规定为行文必遵的规范。虽然时代在前进,有许多前人的框框将被打破,但有些还是可继承的。近若干年,报刊上就有一些文字,连平铺直叙都未能达到,致使读者读之枯燥乏味。我做了几十年文字工作,形成一些写文的习惯,也略有点体会,有些对同道或能有可供参考之处,即使不成熟,甚至错误,也算一种看法。
在学写文之前,最好有些古文中佳作名篇的储备。我在开笔写文前,先祖来裕恂先生曾从《古文观止》中圈选了各时代部分代表性作品,命我在毛边纸上用毛笔一篇篇抄下来,装订成册,并亲为此选本题名《古文选抄》,作为我的日课。读久了就能背,从中还能体味到各篇的文采与情趣,就能很快烂熟于心,这也算是写文的基本功之一。积累越多,就越得益,并在以后写文时受其启示。有一种说法就是写白话文,无需古文底子,这是一种误解偏说,我见过一些白话文写得很好的人,他们对若干古文名篇多能朗朗上口。奉劝学写文者,找机会还是多读些古文。
在开始写文时,最好从短文人手,不要贪大。文章的好坏不在长短,陈寅恪先生五百字的短文被人称赞,而书刊上连篇累牍的万言书,并没有多少人欣赏。我在读大学时,陈垣老师每周要学生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是由他统一命题,但唯一要求是限在五百字内,字数超过的发还重作。他发五百字的红格纸,不许加纸。有一次我故意在行格中写双行,结果被召唤到办公室。他教诲我说:“只有能写短文,才能炼好笔墨,才能铺展开写长文。”他把我写双行的作业发还,命我重作。我被训之后,着意于铸炼推敲,写成五百字内的短文,表达文意似较前更集中凝练。写短文的教导是我终身难忘的铭言。
写文章的首要问题是立主脑,也就是先经过思考,有些能支持内容的资料,便可确立要写的文章主旨。所写文章要有实际内容,不要空对空,也就是不要无病呻吟。前辈学者范文澜教授在指导后学写作时,首先告诫我们“文章不写半句空”。有了主旨,就要提出自己对内容论述的主要论点,这是写作的基础。
在这基础上,就要搜寻更多的资料来支持和充实内容,达到自己也感到有说服力,有赏鉴性。资料的搜寻是写作的重头活,是文章的中心部位。资料的来源不外三方面:一是文字,二是图片,三是数字。过去多注重文字文献,多年前图片资料为人所注意,而近年由于面临大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大量使用数字文献。有了大量资料便需要整理、考证。整理是选用资料的过程,按内容梳理清楚,暂不适用的资料不要丢弃,因为这里用不着,他处还有可能用。整理后的资料,要经过严格的考证。运用本证、他证、理证等方法,选用可信资料,但应注意孤证还是不用为好。
在主旨清楚、资料丰富后,就进入成文阶段。成文不要相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等骗人的鬼话。成文至少要经过三稿,在着笔之前先想想怎样成文,理清思路,虽不见文字,但有大致轮廓,一般称为“腹稿”。第二步是“初稿”,要经过铸字、炼句、分段、谋篇等过程,达到主旨清楚、文字通畅、声调起伏、辞藻润饰的目的。“初稿”完成后,要经过反复修改,对主旨与资料相互校核,避免文不对题,对文字注重文采。清代大文人袁枚在《随园书牍》中曾说:“有文无章,如枯木、寒鸦,淡而可厌。”“章”是章法的意思,也包含词章的指意。袁枚认为文章无有文采章法,就像枯木、寒鸦那样,令人生厌。经过这样过程,形成第三步的“定稿”,基本上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但这不算结束,还要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修改,方可拿出来发表。过去陈垣老师曾说过,写文章要经过三步,大意是:第一是搜集资料,第二是考证及整理材料,第三则连缀成文。他又说:“第一步需用长时间,第二步亦需有十分之三时间,第三步则十分之二可矣。”那就是说写文之前需要十分之八的准备。这是前辈学者的严谨精神,我认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卷一 说事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从“大一国文”说起
再说“大一国文”
从根做起
天外有天
清末三帝的年号
溥仪的衣食
重吃“折箩”
赠书后篇
散书之痛
编辑苦乐
我喜欢的编辑
书名雷同及其他
先生与“BOSS”
卷二 说人
汤用彤先生整理《高僧传》的五项建议
一位金瓶奇人的遭际——姚灵犀与《采菲录》
吴天颖:呕心沥血专研钓鱼岛问题
“平生知己半为鬼”
谭汝为与天津话研究
悼念世瑜学长
怀念光琅
愤愤不平为伯良
《张之万二百年纪念册》序言
卷三 说己
我的祖父
旧居
过年读书
我的中学时代
——纪念“旅津广东中学”九十年
我的辅仁四年
七十年师生琐碎情——纪念启功老师百年冥诞
土改九月
节假日读书
我与南开大学出版社——贺南开大学出版社三十年社庆
互为衣食父母——我与中华书局
虚岁、实岁辨
重回翟庄子
说我的两个“生疏”——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感言
卷四 说书
读什么书与怎么读
说写书序
读《陈垣来往书信集》
名家·名札·名藏——题赵胥《朴庐藏珍》
传教士的贡献不应被埋没——沈迦《寻找·苏慧廉》读后
一部域外珍善汉籍的流传图史——题《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
感情的死灰复燃——读张梦阳叙事长诗
说《诗经》
说“三正”
说“杂家”与“杂家提要”——序司马朝军著《续修四库全书杂家类提要》
一部研究皇家书目的力作——《天禄琳琅书目研究》序
宁宗一著《心灵投影》序
《龚望先生题签集》序
《林则徐水利思想研究》序
《中国地方志文献·学校考》序
评介《湖州文献考索》
《徐州古方志丛书》序
《萧山丛书》总序
《湘湖史》序
《冀州市志》序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通而后专。专先要读一贯通上下的书,即所谓“专攻一经”。专攻一经必须作札记,要勤思勤记。读一般的书,也最好有笔记。不要信记忆,记忆是靠不住的,是要退化的。警惕老年有书影之叹。
——来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