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年来,读到戴明贤默默地写的好几本书,从他的笔下,真正感到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热土的感情。这与他对这片土地上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的熟悉是分不开的,也是做不得假的。
——邵燕祥(著名诗人)
2. 读他的书,总能触到人心的某一处:痛处或者柔软处。他博闻强记,文字看似悠闲落笔,实则绵里藏针;看似平直无华,却有某种邪性;汪洋之势妙趣横生,精锐之处扎人稳准狠,同时又有理性与智慧当家。
——何光渝(资深评论家、文化学者)
本书为《戴明贤集》第二卷,记录了作者这一生亲历的诸多人和事,是作者从少年到老年的“行状”。作者自认其人生道路平淡,虽有苦有乐,但在大动荡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政治运动、改革开放)中,不过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茶杯风波’”。在耄耋之年回首人生之路,认为其像茶之味——微涩、稍苦、回甘;又因文中所记多属行旅见闻,故以“茶味行役”为名。
父亲的园子
树木花草,我都喜欢看,但以“不求甚解”为宗旨。好看就够了,不去深究它的名称品类和习性。印象中久踞不去者,还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园子里看到的几种。那时候园是新园,人是小孩,相对都新鲜。
有一种盆栽小花,叶子像荷叶,碧绿肥厚,花作金红与墨红交晕,还有许多纤细脉纹,非常艳丽,母亲叫它金线莲,大约是旱莲一类。夜来香沿径栽了一大片,黄昏开始展瓣吐香,香味越来越浓烈。另有一种也在夜里开的草花,花只四片,莹白如雪,展开就成了一轮明月。白天花瓣收簇,背面有隐约的红纹,像毛细血管似的。香不香不记得了,纵然香也极淡,不像夜来香那样喧嚣。两个姐姐和我特别爱它,就叫它月亮花。读永井荷风的小说,见“月见草”之名,不知是不是它。每每忆及朦胧月色中的故园此花,它就是一轮浮云中的月亮。亭午开放的午时花,在大太阳下面五色斑斓,热闹得几乎呐喊出声,也可爱,我特别惊奇于它那些银光闪闪的微型种子。灯盏花花叶粗糙,一副蠢相,却最能引来艳丽的大凤蝶。“穿花蛱蝶深深见”,大凤蝶那华贵的气派,飘浮无定的动作,真是难描难画。凤仙花也滥贱,沿墙开了一大片,妹妹们每天去摘来染指甲;我则喜欢那手雷一样的种子囊,一碰就爆,黑色的种子迸出很远。一触就垂头丧气的含羞草,当时我视为神物,以为接近动物了。
后来父亲着手“二期工程”,这些草花都被淘汰了,换成种种木本花树,整个园子和两个院子都铺成白石地面。这一来,园子对我们远没原先有趣了。园子对我们的诱惑力,全在杂和乱。好在园子花门前的厨房与杂物房之间的两块草坪上,一丛芭蕉长得比杂物间还高,我和妹妹在芭蕉下面开茶馆,搬来包着厚棕套的大茶壶卖茶。靠墙的一株大构皮树后来也砍了。构皮是抽陀螺的最佳鞭材,我常供应给同学们。构皮树叶则是母亲每年做面酱的必需品,用来包酱粑。还要分送亲友。构皮树旁边的小杂物间,大姐学了“囊萤映雪”的课文,捉了几只萤火虫,包在最薄的纱人白纸里,带着我们到这间光线最暗的小屋的最暗角落做实验,结果是仿佛若有光,照不见字。有段时间,此屋成了借寓我家的张院长(国立兽医学校附属医院)的厨房。
堂叔海福从金城江带回一棵夹竹桃。当时认为名贵,还为它造了一只很高的花架,上有一个可卸可安的方尖顶盖。前院中央,则置了个大紫藤架,但紫藤一直未栽,现在还留下张海福叔带着我们坐在花架下的照片。后园栽了十株山茶花,是毛铁桥伯伯的车队从云南拉来送父亲的。靠后墙砌了个大牡丹台,正面台壁是志斋吴先生写的《适园记》刻石。但后来父亲转到省城做事,山茶和牡丹都没怎么繁荣过,不久还被借住的人移走了。大约一九五一年吧,叔祖母把几个大花台都种上南瓜,其甜赛蜜,人人称奇,三太很得意。父亲从东北参观回来听说,大笑道我种牡丹山茶的肥土,种南瓜不甜才怪。还有两盆不知名的“怪花”,花朵就是三片叶子,合成宫灯形,但作胭脂色。据说是外国品种。多年后妹妹去云南回来,说这种花叫三角梅,在云南极普通。
父亲侍弄花草,都自己动手。有一年来了个四川花匠,父亲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与他一道施肥浇水。四川花匠把墙角一大株冬青,扎成一只传统造型的大狮子,我看得很兴奋,还带了同学来看。花匠住了大半年,没多少事可做,回乡去了。大狮子无人修剪,毛发蓬松,体态臃肿,渐渐不成模样,父亲就把它彻底解放了。
有一次,我忽然起意要在父亲的园子里开辟一个我自己的小园子。我选了最偏僻的一个墙转角,动手挖土,刨出来一个像小萝卜的块根。我决定把它作为自己第一件作品,埋在浅土里,浇了水,每天放学就来观察动静。不几天,果然出芽了,一天一个样,很快长出两片团团的嫩绿叶子,很是肥厚。我带母亲来看,母亲说,好像是玉簪花。我觉得这花名很好,暗暗得意。但没有等到它开花,我就把这块园中之园忘了,放学还是只顾看自己的小说。
去年回乡,友人带着进入原先的父亲的园子,一别五十余年,见到一直没忘记的两件旧物:吴先生书丹的长条石刻;缸侧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适园居士书以自警”字样的鱼缸,字是父亲的手泽。此外还有些石花台、靠墙山石等等,依稀仿佛,也是昔年老友。另有一只奇特的“癞石鱼缸”没有了。它外形是一座钟乳石山,峰峦俱备,围着一个很深的水池,池中有一道石壁,壁上一个洞,把水隔成一大一小两个相通的池子,鱼就在两池之间游来游去。九妹周岁前又白又胖,父亲一下班就抱着在花园里转悠。一次举着她看金鱼,她一挣扎,掉进池子里,赶紧一把捞起来。听说这只鱼缸很早就被借住者“共产”到别处去了。
全家迁到省城后,住宅狭小,只有一个小院。爱花的父亲还是在两侧筑了石台,栽上两株夹竹桃。周身裹着灰尘,但还是每年灼灼地开。父母谢世,房屋拆迁,大妹宿舍在顶楼,辟了个屋顶花圃,砍了一枝夹竹桃去栽上,居然也每年灼灼地开,可算父亲园子唯一的隔代孑遗。
(二〇〇四年)
目录
父亲的园子
秋千
丝线浮雕
裁缝师傅和维纳斯铅笔
僧尼
亲历天地翻覆
惊鸿
草根树皮
三岔河纪事
花之忆
乌蒙学子
乌蒙杜鹃
茧簃
借屋檐躲雨
赤水河纪行
猿猴场传奇
北国的风筝
大院记忆
听竹琴记
我自思量禹
走在乡间道路上
莽莽梵净山
蛇的神话
山与瀑之女
美石
格拉茨纪事
东线之旅
至柔与至刚的不解缘
舟入蛟龙窟
诗漂㵲阳河
织金归来不看洞
花溪秀而野
清雄格凸河
鲍屯抬汪公
屯堡徜徉
大理过年
文庙吃茶
斋名释义
布的诡异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