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小陆九渊的早熟,不仅体现在他异于同龄人的稳重,而且表现在他喜欢思考,遇事喜欢刨根问底。有一天,四岁的陆九渊一个人坐在门前,望着广袤无际的天空发呆。父亲走过来,他都没有发觉。直到父亲抚摸他时,他才醒过神来。陆贺问他为何一个人在发呆,他瞪着好奇的大眼睛,问知识渊博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面对这样一个貌似小孩子的天真之问,实则带有强烈哲学性质的专业之问,饱读诗书的陆贺默然一笑,无言以对。如果实事求是作答,他知识有限,答不上来;如果敷衍塞责作答,他于心不忍,不想欺骗自己的孩子。然而,面对父亲的避而不答,小九渊随即陷入沉思之中,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直到被父亲呵斥一番,才暂且罢休。但是陆贺始料不及的是,九渊的“天问”所形成的疑团,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沉淀、酝酿、发酵,直到有一天他亲自解开这一宇宙论的课题。
陆九渊问天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当时另一位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事。绍兴三年(1133年),朱熹四岁。有一天,一家人在庭院里赏月,母亲祝夫人向他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月亮上有蟾蜍,是嫦娥变的,还有玉兔,一年到头都在舂药。其父指天对他说:“那是天,那是月亮。”而朱熹呢,却突然冒出一句话:“天之上何物?”一句话问得父亲惊讶不已。还追问为什么太阳那么热,为什么月亮又那么凉,太阳月亮再上去是什么?朱松听了大为惊奇。后来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这个有关“天理”的孩提之问,后来竟成为朱熹一生苦苦探索的哲学命题。当然,朱熹在探索时,小他九岁的陆九渊也从小就在追思天地的奥秘。
五岁时,陆九渊就带着问天的困惑开始人家塾发蒙读书,一同读书的还有与他同岁的侄子陆焕之。在陆贺“穷心典籍”癖好的影响下,他所收藏的三教文化典籍,无疑成了陆九渊的精神“乐园”。老屋前的那一棵大槐树下,是小陆九渊常去的地方,曾经留下过他早晚勤学苦读的身影。但是他非常爱惜书,常常一《陆九渊》读完了,书角从来没有卷褶。
有一天,他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读书,读着读着,竟在椅上睡着了。嫂娘彭氏将他抱进里屋,却忘记了帮他捡拾掉在地上的书。这时,碰巧一个马夫路过,急着上厕所,见地上有一本被丢弃的书,就顺手撕下两页当手纸。当陆九渊醒来,寻找书时,发现被撕掉了两页,“哇”的大哭起来,吓得嫂娘手足无措。到最后,陆贺替他借来一本同样的书,小陆九渊一笔一画地将缺页上的文字重新抄好,补在空缺的地方,方才罢休。
陆九渊的童年生活剪影,我们不难在《陆九渊集·年谱》里找到非常具体的写意描摹:
总角诵经,夕不寐,不脱衣,履有弊而无坏,指甲甚修,足迹未曾至庖厨。常自洒扫林下,宴坐终日。立于门,过者驻望称叹,以其端庄雍容异常儿。
为了历练小陆九渊,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陆贺决定让他参加老三陆九皋的婚礼。听说此事后,陆九渊的嫂娘彭氏十分高兴,连夜为小叔子赶制了一件红色衣裳。陆贺让他试穿,陆九渊竞死活不穿。
陆贺面露愠色,问道:“你嫂娘为你熬夜赶制的新衣,为何不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