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论丛》立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五部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结合当前社会多元、多样、多变性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情况,通过梳理文本,汲取经典中关于人格的修养理论、修养方法及修养途径的精华,每部均从十二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国传统智慧,涵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论语》十二讲重点分析了《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尽力还原孔子所阐述的“君子”这一人物形象的道德人格特征。在掌握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成因基础上,探寻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与孔子“君子”理想的契合点,从实践层面为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了著名的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三不朽”命题:“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学者孔颖达对此做出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其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本人则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
一、十五志于学
孔子的一生,是非凡的一生。《孟子·万章下》载:“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升,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何谓集大成者?这是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孟子在这里讲了“儒家四圣”的故事。
一是圣之清者,伯夷。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在古时候,有伯字的,肯定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老四。叔齐以为兄长应该继承父亲的基业,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于是两人出发前往西岐,也即是现今陕西省岐山县。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攻打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认为是以下犯上,以下克上,犯上作乱。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仁人也!”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
第一讲
即凡而圣
一、十五志于学2
二、三十而立12
三、四十而不惑21
四、五十知天命23
五、六十而耳顺38
六、七十从心所欲49
第二讲
仁者爱人
一、“仁”是什么58
二、如何“为仁”66
三、如何“里仁”73
第三讲
克己复礼
一、宗法之基80
二、治国之要83
三、社交之规85
四、立人之本85
五、生活方式88
六、礼表仁本90
第四讲
中庸之道
一、概念辨析92
二、中庸至德95
三、行事之则96
四、不和稀泥98
五、不走极端100
六、懂得权变103
第五讲
百善孝先
一、孝之含义108
二、如何尽孝110
三、孝之意义118
第六讲
终身之乐
一、桃李之乐124
二、修己之乐127
三、自然之乐129
四、艺术之乐133
五、好古之乐135
六、孔颜之乐136
第七讲
仁者情怀
一、敬畏天命140
二、恭宽信敏惠145
三、民胞物与148
四、骂人艺术150
第八讲
学而不厌
一、学习什么160
二、学以成人165
三、学习方法165
四、学之价值169
第九讲
为政以德
一、名正言顺174
二、为政以德176
三、立信于民180
四、以民为本181
五、举贤任能183
六、以上率下186
七、仁慈法官188
第十讲
待人之方
一、一以贯之198
二、忠恕之道202
三、反求诸己206
四、宽容之心213
第十一讲
君子和小人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20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22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27
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28
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229
第十二讲
孔门三杰
一、复圣颜回235
二、伉直子路241
三、先贤子贡244
参考文献253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