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十六惑
三十六岁,人生重要节点。古人喜欢以十二作为时钟刻度。夜半子,鸣鸡丑;黎明寅,日出卯。就像十二时辰一样,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社会钟,它总是希望你“十五有志于学”,接着马上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按照这种隐隐约约响着的社会钟,看来三十六岁还可以“困惑”。因此,我想跟三十六岁的你聊聊人生困惑。人生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困惑的困惑是什么?你需要多一些什么困惑?
人生之惑
生亦惑,死亦惑。道家有三涂五苦,佛教有七情六欲,儒家希望你不忧不惑不惧。人生困惑多多,宗教往往连我们下辈子的困惑都不放过。
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的年轻人,会有形形色色的困惑,其中最典型的四类困惑莫过于:人生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和爱的寻求。这就是耶鲁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Levinson)提出的理论:人生四季。
莱文森原本从事研究中年人的生活,探讨为什么有些中年人生活愉快,职业生涯发展得很好;有的中年人命运悲惨,一事无成。结果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年的发展不得不追溯回青年时期。在十七岁到三十三岁间,青年的四个大梦,会持续地影响他的一生。第一个大梦是寻求人生的多元价值,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大梦是找到能够与自己同行的良师益友;第三个大梦是找到终身志业;第四个大梦是爱情、友情、亲情等爱的寻求。
人生四季,一季影响一季,上一季种下因,下一季获得果。比如在年轻时最好的年华没有遇见好导师,误入歧途,未来在三四十岁时还需要从头补课。在上一季种下的哪些因会带来更多人生困惑?简而言之:自主、胜任与归属。爱德华·德西(Edward L.Deci)与理查德·瑞安(Richard M.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类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分为自主、胜任与归属三种。第一种是自主,你掌握你的生活;第二种是胜任,你能胜任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从中能获得愉快的反馈;第三种是归属,你能够与别人建立稳定、持续的人际关系或者亲密关系。
种种人生困惑,随着人类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而波动。绝大多数的人生困惑都来自于心理需求曲线不平衡。比如有的工作狂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但是无法爱;有的人能够跟别人建立很好的关系,但是无法胜任工作。这些不同层面的问题,在你的人生四季中,此起彼伏,不断出现。
对于都市中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之间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就像生活在夹缝中,有一点点独立,但不够自主;有一点点能力,但不够拔尖;有一点点爱,但不够持久。前些年有人将这些夹缝中的年轻人称为“三明治”一族。这些三明治青年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诸如工作、情感、家庭与人生意义的寻求。
假若你在夹缝中自得其乐,那么可能多年后你依然处于一种三明治生存状态。认知科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擅长思考人类心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比如,在认知科学中,研究记忆的记忆,称为元记忆;研究学习的学习,称为元学习;研究认知的认知,称为元认知。3如果你像认知科学家一样来思考,人生困惑有很多,那么,困惑的困惑是什么?答案是:时间与身体。
P25-1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