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精)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70659
  • 作      者:
    作者:张静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教授,作者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本次结集出版的新书,乃是作者近年来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章,既有对当前社会治理热点的讨论,也有对作者既往研究问题的推进,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学术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代表作:《法团主义》  《利益组织化单位》  《基层政权》《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 。主编 《国家与社会》  《身份认同:理念 态度 理据》《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社会组织化:案例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与经济发展成就相比,中国的社会治理出现滞后,一系列问题正在显现。它们是什么问题?由什么原因造成?《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使用来自基层社会的历史档案、案例实践或统计资料,展现不同时期治理体系的变化,通过对治理理念、组织结构及模式方法的分析,解答上述两个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
  多年前北京的学生到贵州山区调研,一位没有出过山的高寿老人听说学生们从京城来,问道:“我耳背眼花,腿脚不便,出不了门,不知现在是哪个皇帝当朝呢?”学生们惊讶老人的问题,皇帝已经不在一个世纪以上,和老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但老人的认同还在。这种认同的来源是文化关联——共同的血脉、语言、祖先、传统和历史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纽带的基本特点,是将历史传承关系作为联系铸成社会共同感,通过意识形态教化和传统价值观得到维系。文化认同在个人意识层面广泛而牢固,如同祭拜家族祖先,进而广义上的祭拜先人和先世皇帝,都在维系子民对同宗同祖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一认同的基础是共享同质性特征,特别是血缘和地缘的由来和历史关系。比如前述老人承认自己为炎黄的子孙、皇帝的子民,和其他人一样,具有相同文化和血脉,但是显然,皇权政体和民众生活的具体互动,尤其是和他们的需求满足关联微弱。除了突发性赈灾,皇权和民众生活的日常需要及权益保护基本无关,所以老人并不知道、甚至也不需要知道他们是谁。
  那么,谁来满足国民生活需求?是他身边临近的组织,比如家族、宗族和村社共同体。这些组织比起“国家”更被国民生存所依靠,二者利益攸关,因而关系持久稳固。所以,这类组织遇到侵犯等同于对国民生存的威胁:人们会感到自己的权益财产将失去安全,要奋起保护之。但外来武力对皇家的威胁,虽然具有象征的民族侮辱含义,却无关劳工切身权益的伤害,因为他们的需求并非依靠公共社会获得满足,他们的权利也并非由“国家”负责保护。他的生存权益兑现和“国家”关联甚小,承担这一职责的是他们身边的初级社会组织。
  我称这样的社会组织化现象为文化整合,其形成成员内聚的力量,来源于文化共同体——共同的历史和血脉纽带、亲缘关系及其扩展形式——家族、地缘、宗族和种族关系依赖。人类早期的群体内聚依靠这一机制完成,是因为当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彼此的责任没有从初级组织中分化出来,交由公共组织承担,并经由公共财政和公共税制、特别是法治等现代制度来支撑。
  文化认同作为纽带达成社会整合的特点是:民众对于“国家”权力中心的认同,基于文化历史的联系、而非实际权益的联系。皇权的至上受到天理支撑,但和民众实际生存有关的权益管辖,即承担现代意义上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是一些基层组织。这些组织数量很多,有层级差别,但互不隶属,各相疏离,规则各异。虽然从上到下,在每一个地区,都建有名义上的“国家”管理机构,但如果进一步审视它的实际成效,就会发现,这些组织实际上的运作原则迥然不同。
  ……

展开
目录

序言
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案例分析的目标
——从故事到知识
制度的品德一
社会整合纽带比较
——文化与政治
个体与公共的关联通道
行政包干的组织基础
构造组织观念
——自我检查和审干(1952-1960)
双重治理体系的瓦解
二元整合秩序
——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组织分化与政治整合
——缺失组织关联的社会类别
反应性治理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