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遗生活(口述读本1)》:
我父亲给我讲过一个传说。一千多年前,有一个大乡绅,家里富裕,天天都请唱戏的到家里表演。老爷看来看去看烦了,就想了一个办法,因为他戏看得多,又懂戏,就雕刻了一些小木偶,放在桌子上自己唱起耍。
他的夫人看到老爷耍木偶人(手掌木偶)那么安逸(四川方言,好玩的意思),她也很无聊,就耍上了木偶戏。
老爷有个女儿,那时有钱人家的女儿都称小姐,儿子称少爷。那时的小姐是不能下楼的(只能待在闺房内),小姐看到她爸爸、妈妈都玩戏剧,她自己也发明一个,她便弄出了灯影,就是利用光照在墙壁上面的手影(手影戏),见全家人都在搞戏剧,少爷也制作出了大木偶戏。
家中的长工想到自己犁田打耙,便用猴子扮演人,用一个木头做犁头,用狗儿来拉,就唱《大树耕田》,也就是现在的猴戏。
过去,手掌木偶戏非常风行,在艺人中的地位也很高,不管在哪里,只要听到手掌木偶的锣盘一响,表演其他戏的艺人都要停下,并对手掌木偶戏艺人招呼一声:“老夫子,早啊?”这都是传说,也是我知道的木偶戏的来历。
二、学艺生涯按:张贤光学习“手掌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出于喜爱,跟着父亲学习,并且在父亲的指导下雕刻木偶,制作道具,恢复“手掌木偶戏”的演出。
我是1963年出生的。我小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了木偶和其他道具,不过我父亲还是喜欢经常唱唱那些戏文。我父亲说过一个谜语:“一根柱子顶一座房,大小官职都装过,晚上都睡一张床。”所说的就是,一根扁担把戏台顶起来,所表演的人物有皇帝、有大小官等各种人物,晚上表演完后把木偶们收起来装在木箱子里就是睡的一张床,这是个关于手掌木偶戏的谜语。
我7岁起,就对父亲经常唱的那些戏很感兴趣。
我10多岁的时候,求我父亲,把那些术偶再做出来。
我父亲也是很喜欢手掌木偶戏,割舍不了,对恢复这个东西还是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着手做木偶、做道具。雕刻木偶要用腊浆树做木料,我老舅公那时就用这个木料雕木偶。
砍伐腊浆树还有讲究,要清早“鸡不叫、狗不咬、天不亮”时就去。
这种树有个特点,不管干的、湿的,用它来雕刻木偶不会裂口。我不知道腊浆树的学名是什么,我只知道过去那会儿用它来熬制腊。
这种树很稀少,很贵重,很少见。我父亲说必须用这种腊浆树雕刻木偶,于是我们就去找小树苗。弄到树苗后,种在我三姐家那里的山上,我三姐就负责看守。
我父亲不会雕刻,就做指导,我来刻。那时我大概十一二岁。
像《西游记》里面的猪八戒、孙悟空还有其他的木人,这些木偶的眼睛都需要眨,我就想了一些办法,把它们的眼睛用绳子拉上,一进一出,但没有以前的木偶做得精致。
木偶雕刻完成后,就用水彩画脸谱,用染料把白布染成各种颜色制作小偶服装。然后,找木匠订做道具,如木箱、台子。当时做得很简单,可以收起来,很小巧,挑起也不重;另外,就是置办乐器,包括大锣、小锣和叶子、钹锣、铛锣四种锣盘,还有口哨。
口哨是用铜片来做的,用丝绸裹上,用来配音。
操作口哨的难度很大,难度大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声音,大人声、小孩声、男声、女声,都要通过口哨做出声效,还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一个人要敲四种锣盘,我父亲就说要敲成“呲啷扯啷呲啷扯啷撞”这个声音。我就先练锣盘,再练木偶操作,再练操作乐器,嘴要来配音,要眼、口、手、足几方面配合得好才行。有的时候,一个人要操作三四个木偶,难度大,不是很能干的人,学不会。我大哥、二哥都学过,都是我父亲亲自教,还是学不会,只把我教会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