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新发展四十年》:
(二)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
1.楼滨龙、张玉峰创建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
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是北大方正的前身,是由楼滨龙、张玉峰共同创办的。当时,他俩都是北京大学非常年轻有为的教师,是同样艰苦的创业经历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创办公司。因北京大学地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当时,北京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及公司的创立方面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利用本身的专业和知识优势,参与了许多公司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而楼滨龙作为北京大学的一名老师,他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应用型技术的科研工作,又作为北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和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一名委员,深知过去完成的许多科研成果往往在开完技术鉴定会后就被搁置一旁的情况,而学校每年职称评定又存在矛盾重重,很多人都在争抢着有限的名额,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楼滨龙认为这样太浪费人才、浪费精力了。于是,他有了创办公司的想法。后来,在他的一再提议下,经当时北大领导的批准,他于1986年8月21日正式下海成立了“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公司由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主办,共投资30万元,注册法人代表为楼滨龙.业务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开发、推广、培训和维修等。在楼滨龙、张玉峰的带领下,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王选教授多年研究的汉字电脑输入成果应用于激光电子拍照系统,进行了开发、投产和推广。从手工捡字、铅字浇铸跃升到电子排版直接印刷的高度,这正是中国排字印刷历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
创业初期,楼滨龙、张玉峰共同想办法、出措施,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他们一方面重视招揽高级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公司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向各方寻求资金的支持,为公司发展提供经费支撑。这里有一段佳话,就是张玉峰在与海淀区玉渊潭乡农工商公司总经理付洪江的接触中偶然发现,玉渊潭乡当时有闲置资金,于是他结合公司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前景,反复地、耐心地向付洪江总经理宣传支持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高科技所具有的高效益的特点,最终说动了付洪江,先后两次从玉渊潭乡筹集到了440万元的发展资金①。双方还签订了联营协议,这笔资金促使公司得以快速地发展。
2.科海公司陈庆振开启对早期资金运作的尝试
陈庆振是科海集团的首任总裁,曾获得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金奖,曾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65年,陈庆振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从事科研工作。1983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新技术联合开发中心(简称“科海”)正式成立后,海淀区政府把农业银行的10万元新菜田改建基金借给科海公司作为启动资金。科海公司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向海淀区的企业推广科研成果的应用,但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并不是太顺利。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按照办中间试验厂的模式,科海公司在全国各地选择一些有技术条件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向这些大型企业推广和转让成果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1986年,科海和鞍钢两家企业联合开发的“重油掺水炼钢技术”成果通过了部级鉴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当时,这项技术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近亿元。到1989年,该项技术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从1986年起,为了解决科海公司发展的资金问题,陈庆振带领科海公司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第一项措施是科海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发行了几千万元的企业债券;第二项措施是科海公司和中国银行合作,在海淀区三义庙地区办起了储蓄所,由科海负责人员编注和经营管理,银行进行监督,吸收当地居民存款;第三项措施是科海公司与信通公司、希望公司等企业一起,在银行同意的情况下,采取相互担保的方式解决贷款的担保问题。
同时,在购并和承租相关企业方面,科海公司在中关村地区也进行了早期尝试,成为中关村第一例集体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案例。事情经过大体是这样的,198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制止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中国新技术发展公司在中关村地区创办的一家子公司面临着清理整顿的局面。他们要求科海公司兼并这家子公司。由于先前科海公司曾借给这家公司200万元的款项,到年底不仅还不了,后又借了16万元,科海公司就把这216万元借款转变成了股份,兼并了这家国有企业,使其成为科海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