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布龙的故事赵阳
1926年冬天的金银滩大草原一片寂寥,此时“情歌王子”王洛宾还没有来到青海,无缘与美丽的藏族姑娘卓玛卿卿燕语、牧鞭传情,所以这块瑰丽的宝地还不为外人所熟知。可是这块草丰水美的原野注定要孕育出一位伟大的人物!
~个平常的夜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啥勒景蒙古族乡的一户蒙古族牧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家人欣喜异常,为儿子取名尕布龙,希望他能和草原上大多数男人一样成为一名健硕的牧民。
不负父母的期待,尕布龙聪慧康健,不到二十岁已然成为一名地道的牧民,不仅给牧主家放过牧,还做过苦工。原以为日子就要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可有一天乡上来了一群人,几天接触下来尕布龙年轻蓬勃的内心意识到这些人是好人,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开始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由于勤奋积极,23岁的他便被组织送去西北革命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正式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懂得了社会主义和党的方针路线。学成后他踏上了从政之路。
赴朝慰问参加周总理的宴会
1952年秋,抗美援朝战争正酣,美国当局欲为总统大选造势,急切地想在朝鲜半岛上取得成果,他们选中上甘岭地区为突破口,准备发起更大的攻势。中朝军队处于全面备战的紧急状态,前线十分艰苦,于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组织了第二届赴朝慰问团。9月,来自全国各地区的各族各界代表1100多人在总团长刘景范的率领下准备过江赴朝,几个月前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的尕布龙荣幸地成了其中一员。
赴朝的路并不轻松,由于人数众多,10月上旬在沈阳集中后等一切安排妥当,直至10月上旬才分批次在夜间过江进入朝鲜。针对朝鲜战事的特点,领导将所有战地慰问活动安排在了晚上,即便如此,慰问团团员们依然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战士们将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赠送给慰问团团员们,朝鲜各界代表也带来了最珍贵的礼物。尕布龙收到了朝鲜代表赠送的一包高丽参,他当时不懂那是什么东西,只听说是好东西吃了对身体有好处。他执意不肯收下,可别的同志嘱咐他,这是朝鲜的同志送的礼物,不收下的话影响不好。后来他偷偷跑到一边把高丽参塞给了一名战士,并对他说:“我好得很,参战两年了你们打仗辛苦,听说吃这个对身体好,请你收下我的心意。”
见识到了战场的惨烈,才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尕布龙一行结束了辛苦但意义非凡的慰问活动后于12月5日归国,周总理设宴欢迎。能够见到周总理,尕布龙开心极了,可饭菜端上桌,好多人都面露难色,原来是西餐。面对刀叉、牛排这些洋玩意儿尕布龙犯了难,在草原上吃惯糌粑和手抓的他哪会用这个,周总理看出了他们的难处便笑着说:“还是让大厨下点儿面条吧,我们大家喝一杯。”总理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尕布龙十分感动。大家庭的温暖,也越发深入内心。
尕布龙回到青海向青海人民传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艰苦奋斗的动人事迹,激励大家积极建设家乡。
亲近群众以人民的名义做官受党教育多年、牧人出身的尕布龙深知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他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工作的近十年间为当地民众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当地人民都叫他“小太阳”。~次在街上看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孤儿,尕布龙立马带他回家,自掏腰包帮他治病,抚养这个男孩直到他成家。1968年为了救一名身陷险境的小孩,尕布龙不顾一切地冲在前面。最后孩子救下来了,他却因此伤到了腰,被送去湟源县医院才冶好。
下乡时牧民们总是用奶茶、手抓招待尕布龙,他时刻牢记着群众的好。他在省委家属院开“尕招待所”的事人尽皆知。为了招待从偏远地区来省城看病的困难群众,他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招待所,后来人多家里实在住不下,就在省委家属院的空地上搭起了帐篷。因为经常贴补牧民吃住,他欠了一千多斤的粮票,甚至让出自己的专车送病情紧急的牧民去医院。他这样做的理由只是“群众对我也这么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