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乡约廉洁思想》:
按照《申饬乡约保甲示》,张伯行推行乡约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清查烟户。张伯行将清查烟户作为推行乡约、保甲的首要工作。烟户就是人户、户口,指生烟做饭的人家。清代县以下行政划分一般为乡、都、图、村四级。以县城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乡或若干乡,一乡统辖若干都,一都统辖若干图,一图统辖若干村。城内则设坊或厢、街、巷。张伯行清查户口,就是以乡、坊为基础,推行乡约、保甲。他说:“清查烟户,始可以布乡约之规矩,立保甲之根基,且可以预备荒年之散赈,此欲修教养者之先务也。若烟户不清,则盈虚难辨,多寡难凭,善恶难察。”
第二,乡约长、保长的选任。清查烟户之后,便选任乡约长、保长。乡约长每州县城内东西南北四坊各设一名,城郭东西南北四坊也各一名,每乡每都则两名。保长之设,城内四坊各两名,县城内四坊各一名,城外四坊以三至五为限,设一二名。各乡、都则根据村坊的大小,设一二名。保长可以一人管十数甲乃至数十甲,而不是一般的只管十甲。甲长要从老成持重的人中推选,只能一人管十家,不得增减,便于稽查。乡约长的人选,无论贫富,只要年高德劭、耳聪目明、粗通句读即可,即使从未办过公事,只要安分守己就行。保长的人选,要择有才力、能干且心地忠厚的人,保证公平行事。乡约长、保长选定后,由州县官颁给“委牌”,即委任状。
第三,乡约长、保甲长的关系和奖惩。乡约长、保甲长虽不是官职,但有一定权限。九家须听命于甲长,甲长听命于保长,保长则听命于乡约长。乡约长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保长、甲长及其他人要尊敬乡约长,有司也须礼遇乡约长,但乡约长、保长也不能擅权专断。府州县官根据地方治理的情况,对乡约长、保长进行奖惩。一年有功,准免差役,注名善簿。两年无违者,登名旌善亭。三年有功无违者,给匾旌奖,并作为乡饮酒礼的大宾。如果保长不履行职责,轻则注记纪恶簿,以观后效,重则挂名申明亭外,革职查办。至于乡约长,如不勤勉尽责,也要记入恶簿,并罚银四两作为备赈之用。
第四,乡约长、保甲长的职责。保甲重在缉奸弭盗,凡与地方治安有关的事务,如息争端、严海防、禁盗贼、禁结党、恤穷民、禁赌博、禁溺女、禁僭越奢侈等,均属保长职责范围。乡约长则主要负责宣讲乡约,教化乡邻。一切地方公事的办理,都是保长责任,与乡约长无关。乡约宣讲在朔望二日,地点选择在庙观寺院或住户大厅等宽敞的地方。设置一个宽大的台子,台上布置两张桌子,一张安奉圣谕牌,一张桌子上放着“圣谕衍义”。乡约长坐东边,讲师、歌童坐西边。讲师要选择老成童生、经验丰富、善于讲书者;歌童选20岁以内之童子,熟通文理、声音嘹亮者,到了讲约时要唱圣谕诗歌。每约所设讲师、歌童各2人,要由平时没有过错、居住地与讲约场所较近的人担任。
第五,讲约的程序。到了讲约时,约众要于辰时到讲所。先拜圣训,然后开讲。开讲前,令一人鸣锣数声,击讲鼓三声。乡约长摇木铎开始,讲师就按照“圣谕衍义”上的解释,逐条宣讲上谕十六条。讲完一条,讲师就让歌童唱圣谕诗歌。乡约长摇木铎,再讲下一条。就这样将上谕十六条都讲完。讲约和诗歌均用方言,以便众人通晓。因闽方言难懂,还要请两三名缙绅陪坐,随时解释。如有官员在场,亦应持上谕一本,以察其有无遗漏。讲毕.官员要叮咛乡约长及讲师、歌童,回去后要相互传抄上谕,以便熟记于心,并严饬保长、甲长遵守保甲规条。可见,这时上谕十六条就是当地乡约的内容。
第六,善恶和改四簿的使用。与明代吕坤的做法相同,约内设有纪善、纪恶、纪和、纪改四簿。善行指“能孝弟及轻财重义、助婚嫁、救急难、施棺木、修桥路、赈饥、施药、解纷、息讼、化盗为良、收路旁之字纸、葬无主之枯骸、拾遗金而不取”等好事,恶性指“不孝不弟、殴骂尊长、乱伦兽行及一切奸盗诈伪、赌博、宰牛、做状唆讼、结盟打拳、造言讲坏、闺门私粘、匿名谤帖”等坏事。明代吕坤的四簿是在约会中使用,而张伯行注重平时记录,且不用证人,规定乡约长平时应在稠人广众处,询问是否有善行恶行,分别记入善恶簿。如昔日有过而今已改的,则记入改簿。至于和簿,则是记录劝和个案及细节的册子。四簿由乡约长总管,每年十月上交,以便官府了解乡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