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的转型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这种增长过分强调物质财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内外需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背离了经济发展的*终目的。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包容性增长”和“五大发展理念”,而“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之一。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华网.习近平的数次地方考察,都与这件大事密切相关[EB/OL].(2019-05-23)[2020-04-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5/23/c_1124531078.htm.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但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其负面影响不容回避。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现代工业比重较小且发展十分缓慢,二元结构问题并不严重。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选择了重工业赶超发展的战略。为了保障这种赶超战略的顺利实施,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实施了“城市偏向”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强化了我国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农业和农村为我国实现赶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政府转变发展方式,使“其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其发展机会的均等得到保障和改善,确保他们持续地参与到经济增长之中,并且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周文,2011)。
长期以来,受历史、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制度等复杂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显著。尽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有较大改善,经济增长表现出良好势头,但其二元经济结构在反复波动中呈现出强化的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一大难题,实现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更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课题与难题。在此现实背景下,本书以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问题为研究目标,在分析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与转换路径。
我国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路径研究第1章导论1.1.2研究意义
1.1.2.1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经历了减弱、反复波动的走势之后,表现出逐渐强化的趋势(见图1-1)。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在三大区域中下降速度*快。特别是2005年以来,西部地区是三大地区中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表现*突出的地区,如图1-2所示。为什么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困难?如何改变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强化的趋势?
图1-11978—2010年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变化情况
图1-21978—2010年全国与各地区二元对比系数比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书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主要发达国家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2)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3)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如何?
(4)哪些因素有利于或不利于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5)这些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本身的发展状况如何?它们的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推动?
(6)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促进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顺利转换?
1.1.2.2选题意义
本书在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与探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演变的影响因素及转换的路径,具有如下两点意义:
1.理论价值
自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理论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便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表现形式,探讨其形成原因与转换的路径。国内学术界对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从劳动力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分工、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制度转型等角度探讨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与转换对策。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在借鉴发达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经验时,过于强调其成功的经验,对其中的教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研究中对“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原因和转换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所差异”这一基本问题的关注较少;把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欠发达的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也不多见。
因此,梳理和总结主要发达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上探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动力机制与影响因素,探讨既符合一般性规律又适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可行的转换路径,对完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2.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内外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症结性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滞后(张桂文,2011)。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已转变到年度新增劳动力和集中在中西部偏远、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大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地区,转移难度相应增大”(谢培秀,2008)。
研究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比东部和中部地区更为突出。针对西部地区发展落后的问题,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完善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其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其经济增长表现喜人。但本书的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出持续强化的趋势。经济增长并未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其二元经济结构并未向良性发展的方向转变。这也表明,西部地区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亟待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核心问题的干预效果亦有待改进。如何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有利条件,突破其结构转换的制约因素,增强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动力,是本书力求在实践层面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识别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不同因素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作用,探讨具体可行的转换路径与对策,对加快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