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套开放式的研究丛书,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专题分批次,组织力量、研究撰写,由点而面、展开推进,传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台,力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理论贡献。
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分量越来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一书全面阐述了文化发展的历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内容丰富而有系统,使读者清晰了解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必读的作品。
本书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布局着眼,研究这一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书阐述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人类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关系、文化建设各个领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是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后研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发展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面临边疆民族的侵扰和威胁,同时也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但仍得以传承下来。中国历史上虽数度出现边疆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结果都是游牧文明在学习农耕文明的过程中融合进了农耕文明。北魏、辽、金、元和清等政权都在政局稳定后加快学习中原文化,向农耕文明靠拢。除了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也有过碰撞冲突。中国文化史上早期出现的如佛教的传入,后期的西学东渐、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最终都实现了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及文化的重新整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开放能力和吸收能力。
(一)中国古代文化
1. 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进入文明阶段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和湖北郧县人等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也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源于中华大地。这一时期原始艺术开始萌芽,原始宗教开始产生。
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业方面从锄耕变为犁耕,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农业开始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农耕文明。这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后,出现了纺织、制陶和酿酒等活动,同时由于金属冶炼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使人类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上获得了重大进步,从而推动了我国向文明时期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范围的扩大,私有制日益发展和巩固,开始出现炎黄、东夷和苗蛮三大主要部落,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
2. 初具规模时期:夏商周时期
这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国家开始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制定了刑法。商朝康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逐步确立。国家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统治地区逐渐扩大,周朝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是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制作技艺高超,生产技术发达,作坊规模巨大,因此商朝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多被用作礼器和战争,在生产上也有所应用。西周青铜器的数量远超商代,工匠已经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技术。青铜器的发展艺术颇具特色,造型与纹饰表明其雕塑造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反映和表现。
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现在根据商朝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来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商代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以晚商的甲骨文最为丰富。西周流传下来的青铜器铭文,与商代基本相同。由于西周时期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篇幅也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字为汉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此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周代为了维系周王室的万世一家、世卿世禄制和政权的稳定,非常重视贵族子弟教育,从小开始就开始教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和数在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周代的礼乐制度对后世的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
3. 框架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诸子百家的出现标志封建文化框架的形成。
周平王东迁后,诸侯国的争霸战争持续了几个世纪,当时的文化却出现了一次大繁荣。各个学派著书立说,争鸣学术,议论政治,此即为著名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社会上形成的众多学派,观点各异。如道家主观唯心论与绝对相对论相结合的思想。儒家“反映了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基本上积极而现实的观点”[1]:孔子提出推崇周礼,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说”“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礼治”与“法治”结合。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后被历代的统治者和儒家学者不断改造,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正统思想,它所主张的“和”,提倡的中庸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家提出“节用”“兼爱”“尚贤”和“非公”观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
春秋以来,自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被打破。孔子所整理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达数千年之久,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推广私人讲学的教学模式,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4. 稳定充实时期:秦汉
秦朝和汉朝所采取的政治制度成为封建政权组织和统治机构的范本,实行的文化政策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
秦朝首次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之下,设置了一整套官僚系统,制定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封建法典《秦律》,推广郡县制到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汉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秦始皇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汉武帝时期正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主要制度文化。
秦始皇在文化上采取了偏激措施,“焚书坑儒”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这些措施却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自此,以孔孟开创的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首要选择,并且影响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所派生的伦理规范也得以深入人心,以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5. 巩固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在秦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恢宏气势。
东汉后期政局动荡,儒学失去了政治依靠,儒学本身也变得日趋僵化枯燥且缺乏群众基础,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的迅速发展,使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玄学遂成为独领风骚的一种意识形态。
隋唐时期,随着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对外交往的频繁,中国文化的博纳和开放精神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隋炀帝杨广“始建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度的形成。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武周时开创武举,北宋实行试卷的“糊名制”,这些举措都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对中国此后的统治秩序、教育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层次影响。宋朝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佛道两教对儒学不断渗透,儒学遂不断趋向哲学化,并越出了仅仅研究儒家经典的框框,成为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学问,即宋学。宋学各家此消彼长,理学在与各家的竞争中胜出。理学使儒学重新确立了正统地位,成为此后影响中国文化甚久的力量。此时期的佛教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特点和人民的信仰习惯,自传入之后就不断改变和调整,在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佛教自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第一章 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释义文化/2
二、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6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16
第二章 文化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一、国家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现代化/26
二、文化现代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深层力量/32
三、文化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准/38
第三章 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一、文化现代化的概念/46
二、文化现代化的内容及衡量标准/50
三、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特征与动力/54
第四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和文化自信
一、 坚定文化自信,根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66
二、 坚定文化自信,取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性/72
三、 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性/76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辟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84
二、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89
三、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文化力量/97
四、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经验/105
第六章 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112
二、 文化贯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117
三、文化建设是各个领域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122
第七章 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
一、国家强盛的战略支撑/130
二、重塑世界文化格局的战略举措/141
三、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147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识
一、“新时代”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方位/156
二、“中国特色”是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标识/159
三、“社会主义”是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规定/168
第九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7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挑战/18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90
第十章 革命文化与文化现代化
一、革命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价值作用/208
二、革命文化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方法指导/212
三、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助推中国文化现代化实现/217
第十一章 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
一、 人类文化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224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宝库的最新成果/230
三、 借鉴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235
……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