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力量与实现/中国教育领航系列丛书》:
“教师也是人”这句话是从“领导也是人”“移植”而来,言说者的初衷主要是希望人们用平常、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和评价教师,不要总是用超高的标准和要求,用变异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评判这一群体。假如是从生活要求、工作状态和常人情感的角度来看,从打破教师职业神秘感和“师道尊严”威势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自然不错。但若是从教育精神和境界、学生培养和发展的高度来说,此表述则有些不妥。这似乎有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品德的降格而推卸搪塞、辩解辩护之嫌疑。在一个教师培训工作研讨会的现场,一位学者的发言发人深省:“就教师职业而言,我不很认同‘守住底线’的说法,因为这样的表述太过模糊,这底线,是多做好事的底线,还是少做坏事不做坏事的底线?是人格高尚的底线,还是一般人格的底线?我以为做教师就是要不断抬高道德的底线。”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商量并需要仔细澄清的问题。笔者一直以来总是把公务人员、医卫工作者和教师看成是一个国家稳定、健康发展的三块基石,以为只要这三块基石真正能砥柱中流,这个国家必将繁荣昌盛。但教师又是这三者中最为特殊的群体。教师不是公务员。公务人员管理或者说“服务”的对象是成人,其相互间是一种法规约束之下的对等的交往关系,“公仆”必须按照公务法规做出相应的“服务”,完成相应的工作,给服务对象以一个非常明确的交待。任何一个被管理者都可以通过身体力量或者法律手段对“强权”、对不公、对迫害做出反抗和斗争。教师不是医卫工作者,成人或者在成人护卫下的孩子到医院就医,病患者及其家属通过保险和就医费用等与医方达成契约,医方必须认真履行医疗天职,给病人治愈病痛的回报。若是医生医德不彰,医术较差,带来病人不应有的周折和困苦,病患者及家人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合法的路径申诉,以赢得应有的医疗服务。
教师作为国家聘请的“公职人员”,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学生多半不是成人,即便是,也还只是不谙世事的准成人而已,而教育教学的服务很难通过量化指标来完整精准地反映,尽管有火爆的应试分数比拼,但那也只是教育或者说变异了的教育生活的冰山一角;因而,一旦遭遇问题,要求中小学生在学校中像成人那样向学校和教师去争取权利、争取应得的服务,这是很少可能的。于是,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将家庭和民族未来的孩子一生的奠基工程交付这样一个群体,要求这样一个群体有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无比地敬业和尽职。换句话说,一个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无论如何都得抬高道德的底线,而不是守住底线——最低的或者是较低的道德要求和标准的问题。
理想丰满而光鲜,现实骨感而残酷。在全国各地,在许多与校长教师交流的现场,每每提及“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一类句子,都会见闻到许多不由自主的“笑”。此笑声音不大不小,态度不冷不热,其义实在含混晦涩,很难准确描绘出其情感性质和底色。每当此时,笔者都会背脊上一阵阴冷。
是的,在现实、市场、社会转型、功利和物欲、光怪陆离之下,教师工作和教育生活焉能总是超然物外?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七情六欲,须顾及家人和柴米油盐,有私心,有娱乐,有个人追求,有小我的情感世界,要求今天的所有教师像古代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地“苦行”既不可行,也无必要。但教师不是一般的公务人员,也不是一般的医卫工作者,更不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而是一个要用心灵去摇动和感化一群人心灵的人,一个要用心智去教导和影响一群人心智的人,理应有着有别于一般人的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生活方式。就好像既然背起了行囊,就必然要目光紧盯着远方一样,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司马光《资治通鉴》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需要德才兼备之圣人或君子,但“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俗话说,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不立,不能为人,也不能成才。这是成人、成才之道。然而,当前的中国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却出现了人的道德滑坡。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感慨:“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我们的时代不得不正视这种道德危机。面对道德危机,我们的教育逃脱不了干系。因为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关心的是知识,是成绩,是升学率,唯独不是人格,不是道德。我们的教育教人如何谋生,把人打造成优质的人力资源,但却没有了人性,没有了道德,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危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