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
“艺术起源于游戏说”又被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是因为诗人席勒和斯宾塞将这种理论系统化,其实最早能够追溯到鲁索构建的“回归自然”理论,而后经过康德发展的“自由的游戏”理论,最后通过席勒和斯宾塞等人的努力,最终形成美学史上最有名的“艺术起源于游戏说”。
卢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顺应自然”。在他看来,“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中最本质,最有创造力的部分。而且必须在人的早年就要培养起来。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自然地接受教育,要与大自然亲近,要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不要在不适宜的时候,教给孩子们太多的世俗的知识”。此观点来自于他的著作《爱弥儿》,该著作的观点就是游戏本质上就是人类天性最本质的创造性部分。也就是说:游戏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跟想象力,进而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卢梭崇尚自然,推崇“回归自然”,因而他构建了自然教育理论。该理论也是卢梭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自然在这里指的是“天赋的”,我认为,这种“回归自然”“天赋的”的游戏精神,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指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他继承了卢梭的“天赋”概念,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他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人们意识里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自由”是艺术创作的精髓。“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从此开启了游戏与艺术之间的哲学讨论。”
德国著名古典美学家德里西·席勒又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思想,用自由游戏论解决艺术的本质以及起源的问题。他认为游戏和艺术一样都是不带有目的的,是完全自由的活动。他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充分不充分,指的是自由不自由,人在现实生活中,受金钱的束缚太多,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中,忘记了金钱的束缚,人才是自由的。在当今这个社会,席勒的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艺术创作就是要回到最初的游戏之中,忘记束缚,回到自由的状态。在《美育书简》中,德里西·席勒表明:“把自由游戏理解为人的完美人格的形式和人的精神上的解放。”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对立的因素,“人格”与“状态”。前者是永恒不变的,后者则经常变动。但是两者有是相互关联的。这样,人就产生了感性和理性的两种相反要求的基本法则。这里的“状态”指的是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的可变的一切的因素,“而这种可变因素需要游戏的精神去发挥,正是这种可变的因素,体现除了创作中的无限的生命力,即不变的人格。这种可能性的因素,是极端自由的体现”。
斯宾塞的著作《心理学原理》第二卷指出:“审美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游戏。游戏不一定是艺术,但是艺术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游戏。艺术家通过游戏的方式,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美的感受或者某种愉悦和某种思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