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钱逊讲国学/什刹海书院文库
0.00     定价 ¥ 30.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099352
  • 作      者:
    作者:钱逊|总主编:乐黛云//怡学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钱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毕业,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1953年毕业。1953-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1999年退休。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儒学圣典——<论语>》、《<论语>读本》、《<论语>初级读本》、《儿童<论语>100句》、《<论语>讲义》、《<孟子>读本》、《孔子的活法——<论语>里的人生之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读本·<论语>》及论文若干篇。
  校外学术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什刹海书院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大约在十年前,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曾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因宗教思想的原因发生过战争?而其他国家、民族、地区在历史和现实中常有因宗教思想的原因发生过这种或那种的宗教战争?对这个问题,我是从来没有研究过的。当时,我只能靠所知的历史知识说,也许因为在中国儒、道两家的排他性较少,而包容性较大;自秦汉以来,政府(皇权)对社会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政府可以用政策和制度来调节三教关系。这样的回答当然是太笼统,也无深意。前年,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时,学校要求上报研究院的研究课题,我就想到施舟人教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我注意到在海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宗教战争,例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打了近两百年,毫无结果,今日在中东、北非仍然有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和战争;甚至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宗教间也常诉诸武力,在印度就常有印度教与锡克教、伊斯兰教的冲突和战争;在中东、北非地区伊斯兰教的不同教派也时有对抗性的暴力。我国历史上虽有因政治和经济原因灭佛的“三武一宗之祸”1,但几乎没有过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过战争。儒、释、道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能共存共荣,而不发生宗教战争,并提出“三教归一”、“万善同归”等思想以协调三教关系。我们如果能对此根据史料总结出有意义的理论观点,它或对治理今日世界的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引起种种战争的乱象有所贡献。为此,我们研究院把《儒、道、佛三教关系史》定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展开
精彩书评
  ★学做人就是要学道、弘道。道的核心价值,我所理解的为人之道*核心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义,一个是群。
  对于做人来讲,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首先你要做一个好人,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先做人后做事。孔子讲“志于道”,首先要弄清楚你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
  《论语》思想的核心,正是讲做人的道理。所以,《论语》是落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立德树人”精神的选择必读书。
  ——钱逊
展开
精彩书摘
  《钱逊讲国学》:
  三、路在脚下
  以天下为己任,杀身成仁,是最高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期坚持的修养,才有可能达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人人做到。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该怎么做?不是要求我们现在就以天下为己任,就能够舍己救人,成仁取义。而是要在日常言行中践行修己安人、义以为上、群己统一的原则。所谓道就是人们日用当行的路,就是日常各种行为应该按着去做的那条路。所以这个道一方面来讲,其理想追求非常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其本身就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件事情上,日常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道。所以我们如果认识到这个道,有个目标了,怎么做呢?我们从日常的每一件事情上做起。具体说有两点:
  第一,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看到应该做的,符合道义要求的事而没有去做,那就是没有勇气。反过来说就是,看到应该做的就去做,也就是见义勇为。这是学做人在行动上要做的第一步。这样说,许多人会不理解。见义勇为是和歹徒搏斗、舍己救人等的英雄行为,怎么能是第一步呢?其实在《论语》中只是说见到应该做的就要去做。这个要求很简单,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做,也都可以做到。但实际上这里面蕴涵着很深的道理,体现了很重要的原则。《论语》中讲“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给我们指出了从当下就可以走的一条路。
  见义不为,是道德教育中一个大问题。在我们周围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不文明的行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垃圾应该扔在垃圾箱里,可是国庆长假期间,天安门广场一天可以清理出数吨垃圾。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等红绿灯,众所周知,可中国式过马路就不是这样。这是个普遍现象,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事情,许多人不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他不做,这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认识到了,就应该去做。认识到了而不做,这认识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认识到了就做,这是修养的起点。
  为什么明知应该做却不做?是因为有自己的考虑,为了自己方便,对自己是否有利,等等?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一事当前,如何选择做还是不做?是以应该不应该为标准,还是以对自己有利不利为标准?这也就是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
展开
目录
什刹海书院文库总序 汤一介

对“学做人”的理解
一、学做人是道的觉醒
二、学做人思想的渊源
三、义和群,两个核心价值
四、人禽之别,学做人的理论基础

儒学中的“和”
一、“和”与“同”
二、“和为贵”
三、“和而不同”
四、“各得其所”
五、“中和”
六、“和”与“斗”
七、几个要点

对《论语》中“道”的理解
一、核心内容
二、理想追求
三、路在脚下

对《论语》中“德”的理解
一、德目体系
二、德和礼
三、两个问题

中国人做人的核心价值——要从小培养的几点精神
一、中国人做人的核心价值
二、对孩子简单的要求

修身
一、修身为本
二、为己有耻
三、原则和方法

关于中小学中华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意义
二、中心:学做人
三、核心价值
四、教材
五、施行

《论语》中的“和”与“中庸”
读《论语》,学做人(一)
一、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二、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读《论语》,学做人(二)

知命
一、知命一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二、西周以下“天”、“命”思想的发展
三、《论语》中关于天命的记述
四、关于“天人合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