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自我生成”亦或“本土化”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渊源
一、慈善
二、社会福利
三、民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萌芽
一、问题域:“现代”与“封建”之争
二、新观念:“西学”与“中学”之合
三、新慈善:“宗教慈善”与“传统慈善”之辨
第五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雏形
一、理念的形成:“养”与“教”
二、教育的发展:“污名”与“正名”
三、方法的确立:“爱心”与“助人”
第六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确立
一、理论体系
二、专业权威
三、社群认可
四、伦理守则
五、专业文化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殖民中的精神输入
一、“使中国基督教化”
二、文化冲突中的徘徊与接受
第二节 宗教与社会工作教育的结合
一、倡导“福音服务训练”的沪江大学
二、“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燕京大学
三、“培训基督教社会工作者”的东吴大学
四、培养“互助精神”的圣约翰大学
五、发展“科学化之社会工作”的华西协合大学
六、“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岭南大学
第三节 宗教殖民的意外后果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发展
第一节 个案社会工作:中西方问题归因有别
一、西方:从“道德缺陷”到“社会环境”
二、民国:从“天灾人祸”到“社会环境”
三、西方以及民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归因分析
第二节 团体社会工作:中西方文化场域各异
一、文化方向明晰场域下的西方团体社会工作
二、各种文化相争场域下的民国团体社会工作
三、西方以及民国团体社会工作生成的文化场域分析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中西方现代性动力悬殊
一、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二、民国偏于一隅的乡村建设运动
三、西方以及民国社区社会工作差异的现代性因素分析
第四节 社会工作行政:中西方国家力量介入不同
一、重视制度化与专业化的西方社会工作行政
二、呼唤制度化与专业化的民国社会工作行政
三、西方以及民国社会工作行政的国家力量介入分析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第一节 工业社会工作
一、民国时期的劳工问题
二、劳工问题调查与立法
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的工业社会工作
第二节 农村社会工作
一、民国时期农村问题研究
二、民国时期农村问题调查
三、“以社会服务救济病态”
第三节 医院社会工作
一、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
二、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成熟的标志
——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部
三、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
第四节 妇女儿童社会工作
一、民国时期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
二、民国时期妇女儿童福利调查与相关立法
三、民国时期的儿童个案社会工作
四、民国时期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
第五节 矫正社会工作
第六节 边疆社会工作
一、李安宅
二、边疆社会工作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发端的场域分析
第一节 政治场域:国家间较量的预期与意外
第二节 文化场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较量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守旧与革新
第三节 社会场域:社会各阶层的退出与参与
一、士绅阶层的践行与开拓
二、广大公众的徘徊与认同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国家与社会:场域合.法I}生的确立
二、传统与现代:场域中文化资本的交融
三、分化与整合:场域结构性的转变
第七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当代的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
一、宗教介入与自我生成
二、教育与实践同行
三、以社区为先导
四、局部性与零散性
五、角色的庞杂性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对当代的启示
一、社会工作话语系统的建立
二、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制定
三、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的设置
四、国家力量对社会工作的介入
五、城乡社会工作服务的平衡
六、经济发展与社会工作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制度建设
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四、中国社会工作认同感的培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