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的多维研究视角》:
个体行为的特征通常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个体行为具有自发性。个体行为具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行为。其次,个体行为具有因果性。我们可以将行为看作一个表现出来的结果,则这个行为必然存在事先的一个原因;在行为产生之后,这个行为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为促发的原因。第三,个体行为也具有主动性。个体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行为者可能并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原因,但这绝不证明他(她)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再有,个体行为具有持久性。由于行为是有目的性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也不会停止下来。当然,个体行为具有可变性。每一个体都在追求个人目标以及环境的变化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以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达到个人的目标。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往往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具有上述行为表现、特征,也会受到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内涵、意识形态、观点视角、文化底蕴、知识积累、性格特点、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可以通过翻译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影响翻译作品、翻译风格、翻译受众、翻译质量。在口译过程中,特别是同声传译中,译者个体往往面临现场的压力而孤军奋战。他的译语是众多听众所接受到的唯一语言,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汇,甚至每一个声音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响和作用,译员的心理面临巨大挑战,译员承担的责任重大可想而知。所以作为译者,特别是口译者的个人行为修炼任重道远,永无止境。译者的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行为介于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之间。群体行为的特征表现在:群体行为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具有共同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具有共同的归属感;相互作用;具有组织性。群体分类按原则和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联系和发展可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按开放程度可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按社会作用大小可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按是否实际存在可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群体行为发展阶段往往经历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群体行为功能是组织任务和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因为行政管理行为也具有上述群体行为的特征,所以,行政管理行为属于群体行为。
许建忠(2009)在《翻译生态学》一书中也提到了集群行为。他的集群行为与这里的群体行为并非同等概念,应加以区别。从概念意义来理解,许建忠的集群行为可以是群体行为的雏形,也是群体行为的原生态体现。他认为,集群行为不受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无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广义地说,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都是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发生和发展,通常需依次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即接触、摩擦、碰撞,创造了情绪感染和迅速的反映,并形成集群的一个连锁式的循环过程,以致群体激动,使整个人群处于情绪异常激动的非理智状态,这时人群中的少数人便会做出种种离轨和违法的事情来,而其他处于激动状态的人则是他们的后盾。群体情绪发泄完毕,集体行为即告结束。他认为这种集群行为有三个主要特征,即自发性、狂热性和非结构性。集群行为的无组织、无领导,混乱、无秩序是显著特点。同时它又不受已有社会规范的控制,无明确的社会预期。
集群行为的原生态现象。由于协同进化的迫切需要,使彼此之间的相互利益密切关联,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用与反作用,使他们的群体模式得到进化,形成有约束、有组织、有目标的集体行为,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同进化。在这一前提下,群体行为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向,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体现。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因此,群体行为离不开个体行为,但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当某群体把个体成员凝聚在一起时,就具有该群体的意识和目的,并且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性,该群体的活动效果反映着整个行为主体的状况,而不再以个体的意识、目的为转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