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语文知识200问
0.00     定价 ¥ 3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4368982
  • 作      者:
    编者:邵茹波|责编:居碧娟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所有的学生都学过语文。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学”。
  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毕业于中文系。“中文系”就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简称,在一些大学,“中文系”又名“文学院”。
  中文系基础、传统的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俗称中文专业)。它属于基础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从事文化、文艺、宣传等方面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与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师范类专业为语文教育,其培养对象是在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国学热”思潮,而“国学”的核心内容大部分都归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编写《语文知识200问》是为了更好地普及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其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从而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产生自豪感。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都在学术圈内交流,很少普及到社会中,因为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高深。因此,编写一本让初中以上学历的人都能读懂的《语文知识200问》,让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主流研究成果普及开来,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知识200问》密切结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力争用200个问题,每个问题500字左右的篇幅,全面吸收学术界主流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语文知识200问》面向的主要读者群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及社会上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爱好者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语文知识200问》:
  39.什么是灵感?
  灵感,在中国古代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是高级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精神生命现象,指的是发现生活之美,产生创作动机。具有文学感觉的人,再平凡俗常的生活,对他而言也充满了诗意、情趣、美,值得他去诉说、讴歌、表现。
  每一部作品的创作动机都是不相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创作动机都来自作家心灵的“神秘颤动”。作家一旦真正产生了一个创作动机,就很难再把它抑制下去。这个动机即使暂时不能实现,也会像一个摆脱不开的梦魇一样压在他的心头,使他茶饭不思,辗转反侧。
  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并不是一种天赋,它与作家对生活的积极关注和潜心思考有关。“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正是在作家长期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包括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感情积累等)并有文学感觉的基础上,一个外在的机缘,就会激发潜藏于他心中并未被他意识到或者比较盲目模糊的创作动机,这种创作动机逐渐明确,并推动他进一步去发现生活,驱使创作活动进行下去。例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18年来一直住在美国南方奴隶制桎梏下的辛辛那提,心中非常苦闷,1850年《奴隶法案》的公布和弟媳的来信顿时激发了她的创作动机,半年时间就写出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40.什么是构思?
  构思也称“运思”,俗称“打腹稿”。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秀才抓耳挠腮写不出文章,他妻子问:“写文章比生孩子还难吗?”他回答道:“生孩子肚子里有货,写文章肚子里没货。”
  作品被实际创造出来之前,首先要在作家的头脑中被创造出来。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紧张、最艰苦、最关键、最富创造性的阶段。一部艺术作品或一个艺术形象的生命,就是在构思阶段中形成的。有的作家在下笔之时已经完成了全部构思,有的作家边创作边构思,甚至在创作的这一刻还不知道文学形象下一刻会怎么样。
  在实际的创作构思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构思草图往往会被搁置起来,搁置的时间有长有短。直到某个时刻,沉睡着的构思又重新在大脑之中醒来,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搁置了3年,《复活》搁置了将近9年;曹禺的《雷雨》搁置了5年。作家在创作中还需要摈弃外在干扰,因为有时候构思一旦被打断,就很难续起。鲁迅曾因为一声猫叫而中断了一篇已经开始写作的文章,之后便再也写不下去了。
  构思要对原生态的生活情景进行取舍、提炼、加工、整合,要善于舍弃某些枝枝节节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
  41.什么是共鸣?
  共鸣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读者被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也指不同的读者,甚至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例如:《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道,当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的戏文“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心痛深痴,潸然泪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正是因为林黛玉与杜丽娘之间有着相同的情感体验。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发挥其审美、认识、价值阐释和交流等作用。同时,共鸣也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一般来说,一部作品引起读者共鸣的程度越强烈、范围越广,其价值往往也就越高。
  ……
展开
目录
现代汉语
1.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有什么优势?
2.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有什么劣势?
3.为什么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4.《汉语拼音方案》有何内容?
5.汉语拼音创造之前汉字如何注音?
6.何为普通话?
7.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8.汉字有何独特魅力?
9.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10.简化汉字有何不足之处?
11.汉字的造字法有哪些?
12.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哪些种类?
13.成语是怎样产生的?
14.谚语和歇后语是怎样产生的?
15.字典和词典有什么作用?
16.实词分为哪些类型?
17.虚词分为哪些类型?
18.关联词语分为哪些类型?
19.句法成分有哪些?
20.什么是修辞手法?
21.什么是比喻?
22.什么是拟人、拟物?
23.什么是借代?
24.什么是夸张?
25.什么是双关?
26.什么是对偶?
27.什么是排比?
28.设问与反问有什么区别?
……

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