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一带一路视阈中滇西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3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5157723
  • 作      者:
    编者:杨耀程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18
收藏
作者简介
  杨耀程,男,彝族,中共党员,1959年12月生,云南昌宁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副研究员。1981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昌宁县珠街中学、珠街彝族乡政府、昌宁县耇街彝族苗族乡政府、县林业局、保山地区林业局、施甸县人民政府、隆阳区人民政府、保山学院等单位工作。曾担任保山地区行署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党委书记、局长,中共施甸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中共隆阳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保山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任保山学院纪委书记。曾兼任保山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保山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主持“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研究”课题,出版《寻根“腊罗巴”——昌宁彝族民俗文化考察》一书,主编《襟沧江而带怒水集众智以力求真——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研究》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中,中国西南陆上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两条重要通道。滇西地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枢纽,孟中印缅经济带要道,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优先发展的前沿基地和重点。云南5000人口以上的16个跨境民族(不含汉族)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地区,滇西的跨境民族在云南来讲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数目众多,族源关系密切,地域分布广泛且交错,深受周边国家民族问题影响,在云南乃至全国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中占有重要分量。“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增进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不言而喻,该倡议不仅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加速了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的交流融合,推进了全球化、现代化趋势和进程,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观念意识等方面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代表主流社会的层面和方向;另一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跨境民族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持自身特质、延续自身文化,如何借助于自身地缘优势和文化同根同源的亲缘优势,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毕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彝族社会有独具特色的社会组织、家庭结构与婚姻形态,因而彝族原生态文化,特别是毕摩文化在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领域凸显了标本性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发展使毕摩文化生态系统产生变迁,主要表现在毕摩宗教与民俗仪式、毕摩文化典籍、毕摩歌舞文化、毕摩工艺美术等方面,毕摩文化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必然引起毕摩文化的嬗变,甚至引起彝族原生态文化的变迁。一个拥有古老、独特、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毕摩文化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两难抉择面前该何去何从,在“一带一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毕摩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可喜的是,2004-2010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斥资1000多万元,动员滇、川、黔、桂四省区毕摩及其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专家,编辑出版《毕摩经典译著》(共106卷);2008一-2009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州人民政府斥资200多万元,编辑出版《红河彝族文化遗产古籍典藏》(共20卷)。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毕节学院张学立教授主持申报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基金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古籍钞本文献抢救与保护研究”,2013年西南民族大学沙马拉毅教授主持申报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同年,楚雄师范学院李仲良教授主持申报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彝文古籍及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2014年红河学院龙倮贵教授主持申报立项云南省省院省校人文社科合作基金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文献数字保护与利用研究”。除此,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楚雄毕摩文化保护条例》,成为楚雄毕摩文化保护、开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依据。2014年3月云南省元阳县成立“元阳县毕摩文化传承基地”,也已成为该县毕摩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并对具有保护价值、利用开发价值的毕摩文化保护和传承给予资金扶持。
  然而,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难,比如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经费不足、老百姓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文化的强烈冲击等。曾有人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一台电脑尚且装有杀毒软件,但我们毕摩文化没有杀毒软件。”随着经济、文化全球交流的不断深人,外来文化如洪水猛兽一般涌人彝族人的现实生活。难怪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如果不制定出台相关扶持和保护政策,毕摩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将被外来文化取代,发展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正在使毕摩文化逐渐异化,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其剧烈冲击,则更加速了毕摩文化的消亡。
  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当前“一带一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传承民间化、保护制度化、学术国际化、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战略,才是保护与传承毕摩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民间化
  高度重视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须坚持不脱离文化原生地的保护传承模式,即不离开文化的“母体”,主要在村寨或社区层面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强化广大社区民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主导意识。培养合格的名副其实的毕摩文化传承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考虑与地方高校或培训机构合作,委托其对毕摩进行系统培训。挑选优秀的年轻毕摩进行培训,规定毕摩文化传承程序与式样,减少外界对毕摩文化的误读,规范毕摩文化传承内容,从而极大地唤起彝族民众,特别是毕摩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形成广大彝族民众对毕摩文化认识与肯定的良好氛围,为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可靠的保证。彝族民众不仅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还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如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和传承便是成功的实例。正如云南民族大学和少英教授所言:“只有当大多数文化持有者都具有‘文化自觉’意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消亡便意味着整个民族的消亡,实现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并以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社会各界也都普遍形成充分尊重文化持有者的意愿与选择这样一种氛围时,才有望真正探索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
展开
目录
历史源流
汉晋“焚”人的文化与交融
从初郡到内郡:蜀汉时期滇西边疆直接统治体制的确立
从南方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倡议
从“昆明”“叟”到乌蛮

文化传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毕摩文化保护与传承
迁徙记忆:从大园子傈僳族春节礼俗看傈僳族文化意蕴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九隆神话的传承思考
彝族“同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传统精神家园建构实践
试析昌宁苗族女性服饰结构及内涵
腾冲跨境傈僳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滇西跨境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保山皮影戏为例
滇西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
民族传统仪式的现代变迁——以老刘寨苗族“踩花山”为例
滇西跨境民族文化自信的夯实与弘扬——以德宏州为例

边疆建设
跨境傈僳族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