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身份研究》:
四、“帝王世系”不可信的理由
“帝王世系”虽然长期存在,在为后人留下不少疑惑乃至误导的同时,也确有不少的相信者。但是,从黄帝到禹,再到夏、商、周、秦,所有的统治者都来自黄帝这个大家族,真让人不可思议。将中国远古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都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固然可以让黄帝之功光耀千秋,然而,从根本上说,“帝王世系”是不可信的,它是人为编撰的而不是历史的真实。
因为“帝王世系”是后人的编撰,所以必然有漏洞。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说:“虞舜者,名日重华。重华父日瞽叟,瞽叟父日桥牛,桥牛父日句望,句望父日敬康,敬康父日穷蝉,穷蝉父日帝颛顼,颛顼父日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夏本纪》说:“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日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日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按照上述两段文字的记载,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喾是黄帝孙子的儿子,尧是喾的儿子,舜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颛顼,禹是颛顼的孙子。而禹与尧是一辈的,禹的前任舜则是禹的孙子的孙子辈。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禹为黄帝的四世孙,也就是说大禹是虞舜的叔玄祖父。
虞舜把帝位让给叔玄祖父大禹,一下子差了四辈,这说得过去吗?
众所周知,大禹是在虞舜之后即位的,而且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虞舜在位39年,享年100岁,另大禹比虞舜高四辈。正常一辈人为20岁,古人可能早一点,以18岁计算,四辈72岁(实际上也不可能代代18岁,勉强这样计算),另外还有一种因素就是虞舜的六世祖穷蝉为帝颛顼长子,大禹的父亲鲧为帝颛顼幼子,但哥哥再年长和弟弟年龄差距也不会超过50岁,再加上鲧与禹之间的20岁,各种情况算到极限,大禹至少不会比虞舜年少,他又怎么来接虞舜的班呢?
所以,“帝王世系”的谱系是靠不住的。以大禹的谱系而言,在司马迁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大禹“家世”的资料才开始“丰富”。在《国语·鲁语上》中有“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在《礼记·祭法》中有“夏后氏亦稀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在这基础上,《世本·帝系》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大戴礼记·帝系》说:“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颛顼……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这证明黄帝为鲧、禹的始祖的传说是在战国时期才产生的。由于古代材料的极度贫乏,孔子、司马迁、戴德等人运用晚出的材料证明传说中的黄帝为鲧、禹的始祖,并且编排出他们的谱系,究竟有多少可信的成分?
这样的谱系有可能吗?诚如顾颉刚所言,中国古史确有“层累地造成”之嫌疑,有的文献资料确实是不可信的。“帝王世系”就是这样的谱系,当然是靠不住的。
按古代史书的说法,“五帝”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夏之后的中央政权的国王、皇帝一样,都是一代一代彼此继承的甚至还有的是“禅让”的。这可能吗?
在夏之前的历史中,哪里有什么中央政权。《尚书·尧典》说:“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说:“古代邦国狭小,虞夏之交,计有万国,而后世遂有万邦之语。”这些记载都说明“五帝”时期的中原,是处于“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的诸国林立时代。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黄河中游地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不同区域间存在互不隶属的政治组织(酋邦或早期国家),每个政治实体以各小流域为单元,控制区域面积不过几百或者上千平方千米,大致是一种“邦国林立”的局面。在这些“邦国林立”中的一个“邦国”,就算它是圣王舜帝的“邦国”,也只不过就是一个稍微大点的部落联盟而已,怎么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既然夏之前的历史只是一个一个的部落联盟,所以,“五帝”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是继承,而是独立的,有可能是有先后的,也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是并列的。传说中的“五帝”,很可能就是夏之前历史中那一个一个陆续出现的,或者是并列的,或者是前后的,反正就是部落联盟中影响较大的部落领袖。这种情形与“春秋五霸”有些类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