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听心底花开的声音/光合作用书系
0.00     定价 ¥ 29.8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459368
  • 作      者:
    作者:马国福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著名作家的十年经典散文精选集
  ◆著名作家马国福的十年经典散文精选集,语言风格清雅质朴细腻
  ◆书中多篇文章连续十年被选作多省市中高考阅读题
  ◆特辑中附有的简短“点石成金”,是马国福专为本套书写就的心得,让学生们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亦可提升写作水平
  ◆为初高中学生量身打造的经典读本,安慰千万青少年心灵的温暖书
  ◆关于爱、梦想和未来的分享,可以让你少在迷茫中摸索十年的书
  ◆青少年与教师课外阅读的奇宝,语文教材延伸阅读的选择
  2.中学生爱读的散文作家丁立梅鼎力推荐!
  3.国内首套阅读类语文教材辅导书系,中高考作文与现代文阅读押题宝典
  ◆书中多篇文章入选全国高考和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材料,作者本人是教育部课题组文学专家,该书对中高考语文作文和阅读理解押题有实质性帮助。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国福,中国作协会员。《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等签约作家。教育部课题组文学专家、中华版权保护中心签约作家、龙源期刊网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无限乡愁到高原》《给生命一个完美备份》《赢自己一把》《成功彼岸的灯火》《给心灵取暖》等十余部。曾获“全国孙犁散文奖”“江苏省南通市政府文艺创作奖”等奖项。多篇文章入选各地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现居江苏南通,喜好悠闲生活品位,崇尚自由雅趣空间。当下,愿意将生活里的情和暖娓娓道来,分享给前行道路上不停行走、心怀梦想的你。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套关于爱、梦想和未来的温暖读物。
  作者用大约60篇(单本)心灵体悟、质朴细腻的文字,细说人生的丰盈与微妙。
  每一段真实的生活、每一句深刻的感悟,都让你体察生活的细节处闪烁的美好,让你在烦恼种种的世界里,找到温暖自己、温暖世界的力量。
  这里有生活里的点滴香气,有解除青春迷茫的良方,有你的全部现在与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特辑
  点石成金与写作谈
  如果有一天
  解析:该题目是2014年云南省中考作文题目,以“如果有一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当下的社会环境,在街头、商场、公共交通工具以及一些公共空间,基本上只要有人头的地方,就有一张电子脸——手机。每个人勤奋地埋头于这小小的电子脸,以指尖的触摸与外部的世界发生陌生的交流,仿佛这张脸里有他世界的全部。
  我们都沦为低头一族。这些电子脸在不同的口袋和空间里,割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形之中加剧了人心的冷漠。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时代通病。看上去病灶在一个个微小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屏幕中,毋庸置疑,这病灶就在我们日益紊乱的内心秩序中。
  每天,我们都被这一张张电子脸所掌控,它们的介入颠覆或改变了我们内心宁静的秩序,于是出现了很多“被控族”。生活在“被控制”的状态,很多人总是担心如果离开这一张张电子脸,自己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抛弃、遗忘,或者落后于群体“奋勇向电”的时代潮流中。这直接导致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空虚、无聊、孤独。恕我妄言,我总觉得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进步”。一张张电子脸,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半径。这电子脸以强大的科技功能,把天涯变成咫尺,把地球变成村落,把时代转化成时讯,喂养我们的眼睛和欲念。
  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网络或者远离了网络,我们的脚步慢了下来,不再追求高效率,不再注重快节奏,不去关注外界瞬息万变的喧嚣,我们的精神就不会因太多的牵绊而紊乱。因为没有了网络,我们逐步回归了最自然的生活状态,遵从于内心,道法自然,更多地向精神的领空、大自然美学的地域靠近,成为其中的一朵云、一株草,守住耳根的清静,守住内心宁静的悠然秩序。
  如果有一天,我们鼓足勇气,不接触网络、电脑、手机、电视等屏幕,过一种了无牵挂、清静自然、宁静自在的生活,我们的意志不再被这一张张电子脸所熔化,内心的定力再慢慢像一棵树一样扎入生活的土壤,而不是像飞扬的蒲公英一样在风雨中飘散、消失、沉落。
  凡是与自然有关的脸都含着安静的气质,凡是与科技有关的脸无疑都藏着一种现代焦虑。我们的身边布满了那么多的电子脸,它们会不会变成坟墓?
  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网络,我们就在内心为一些与美、与自然、与朴素有关的事物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堤坝。我们在这里读书、散步、和对的人谈天说地,守住了时光的慢,让平凡的光阴变得辽阔而又耐人寻味。
  正如作家王开岭所说,“一个人的精神,若只埋头当下,不去时代的地平线以外旅行,不去光阴深处化缘,不以古往今来为生存背景和美学资源……那就不仅是活得太泥实太拘谨的问题,而是生命的自由度和容积率,遭遇了危机。若此,人生即难成一本书,唯有一张纸,无论这纸再大,涂得再密密麻麻、熙熙攘攘,也只是苍白、薄薄的一个平面”。
  我们应该学会,在每天平凡的时光里,把自己从网络里抽身,到光阴深处去化缘,去接受没有网络纷扰、自然而然静享生活的恩赐。
  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离开网络。
  点石成金:
  先列举当下社会环境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陈述这种现象背后现代文明带来的弊病,辩证地思维和审视这种科技文明和群体现象,然后引申到快节奏时代,我们的内心因为电子产品而紊乱,我们的意志和定力被科技文明所破坏。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命题做一种理性的分析。全文以小切口来探究大问题,最终表达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思考。
  作家解题:
  这是一种假设命题,假设命题的完美写法就是补充假设的多种可能性。我们要从身边的事情写起,熟悉你所写的,写你所熟悉的。《如果有一天》,这是一个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话题。我不去表达这是社会的进步或是倒退,我只从网络社会对我们带来的负面的地方和角度立意,陈述事实,探究内里。没有网络、远离网络,我认为就是一种自守,对内心宁静秩序的守卫,对自己人生意志和毅力的守卫,对慢生活的守卫。在这种补充式的作文里,要大胆想象,破除陈规,以旁征博引的实力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一篇文章既有理性的色彩,又有诗意的想象和空间,这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写法。
  红粉往事
  十三岁那年,在那个学校,他长得就像一截路边无人注目的枯木头。在班上,他的学习并不好,他的相貌更不出众。每年过六一儿童节前一个月,学校都要排练节目。老师挑选那些学习成绩和相貌好的学生组成舞蹈队,编排舞蹈节目,而他只能敲锣打鼓。当那些被红绸带、绿腰带打扮得像桃花一样妖娆的同学们在高高的舞台上手舞足蹈时,他只能提着一面泛着墨绿色铜锈的锣,在台下听老师的指挥,只有老师说“敲”的时候,他才能配合舞台上舞蹈的同学们敲敲打打,他只是一个陪衬、不起眼的角色。他多么想上舞台和那些同学一样说说笑笑、扭来扭去,那有多风光啊!
  每次排练结束,舞蹈的同学总是聚在一起讨论舞蹈的细节,并分享学校派发的冰棍,他只是站在篮球架子下,抱着那面破锣,将头深深地埋进锣里。年少的自卑荒草一样茂盛地疯长在心底,戳得他心疼。每次排练节目,他的目光不在手中的锣上,而在舞台上那些化了妆的同学身上,好几次他敲错了节拍,被老师训斥。只要排练一次节目,他就感觉受了一次刑,敏感脆弱的心并不因锣鼓激情的节拍敲出的欢快而得到丝毫安慰。他多么想和台上的同学一样,脸上抹上彩霞一样美丽的红粉尽情摇摆,挥洒舞姿,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喝彩。可是,这一切不属于他。
  当他把学校里的这一切告诉母亲时,母亲抱怨他没出息,只会敲锣打鼓,干不起眼的活计。他心里难过、羞愧、苦涩。这年少的爱慕、虚荣、憧憬,有谁能懂呢?
  那时候学区里规定,每个学校在六一时都要选送两个节目到城里参加比赛。
  如果比赛获奖了,那是多么荣耀而又灿烂的事情啊!更为隆重的是,参加比赛的前一天,学校都要给参加舞蹈的同学们化妆,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施以粉黛,经过化妆,气质非凡,就像电视里的明星一样耀眼。后来快临近比赛时,老师换了别的同学顶替他敲锣打鼓。
  那个周末,在露天的化妆室的台子上,老师们给参加比赛的同学们精心化妆,化妆完毕,个个像换了个人似的,如同童话里的王子公主,不认识自己了。
  而他静静地围在台子边上,看着他(她)们穿着华丽的新衣服照镜子、涂粉、画眉,心里期盼着老师能够也给他化妆一番。他默默地看着,眼里火焰升腾、霞光漫天、光辉灿烂、口水泛滥,一股一股涌上来,淹没他的憧憬。他尽力咬住嘴唇,等他们化妆好了,他的嘴唇也裂了。
  比赛的队伍敲锣打鼓盛装出行。他站在空荡荡的校园里,眼里蓄着泪水,望着渐渐远去的队伍,泪水缓缓落下,渗进嘴里。他用舌头舔了舔,是涩的,像盐。他在化妆过的台面上仔细搜寻,令他惊喜的是,台面上落下了老师们没有用完的胭脂粉,散发着桃花一样灿烂的红晕。他怀疑自己是否看错了,走近一看,没错,就是残留的胭脂粉,娇羞、灿烂而又妩媚,仿佛沾上一点,自己就能瞬间变成王子,变成围绕在公主身边保护公主的王子。他瞅了瞅四周,没有人。很快,他用手指轻轻沾了一点脂粉,慌乱地涂在自己脸上,用手指一点一点学着老师的样子涂抹。要是有一面镜子多好啊,他低头在台子周围寻找,没有镜子。他有点失望,抬头那一瞬间,风吹着打开的玻璃窗子,窗子随风晃动,反射的阳光射在脸上。这不是天然的镜子么?他走近窗子,对着玻璃窗子审视自己脸上的脂粉。他笑了,陶醉在这一抹红晕带来的安慰和欢乐中,心像花瓣一样,在这夏日的暖风里飘荡,明亮灿烂起来。
  他又连续沾了几次遗落在台子上的脂粉,然后一个人走到家乡河边离学校不远的树林里掏鸟窝。等到下午去参加比赛的师生们快回来时,他才从树丛中钻出来。锣鼓声由远而近,他慢慢地走向学校,跟着散场的师生回家。一进家门,就高兴地给母亲说:“妈,老师也给我化妆了。我们今天的比赛获奖了,老师说我配合得好,明年让我跳舞蹈了。我再也不用敲那破旧的锣鼓了,我可以上舞台了!”母亲把他揽进怀中,一个劲地夸他说:“我儿子真争气,以后好好表现,肯定会有大出息!”他低下了头。
  节日过去了,王子和公主回到了现实中,他们之间再也没有区别了,只是那个涂上脂粉舞蹈的梦,像一粒顽强的种子一样一直留在心中。他努力学习,努力做一个乖孩子,努力向梦想靠近。
  后来他考初中,升重点,上大学。那个舞蹈的梦渐渐远去,现在他不再迷恋舞台上的舞蹈,那时的梦想已演绎成文字王国的舞蹈,只是那年少的梦、年少的愁、年少的谎言,还有那淡淡的少年红却一直飘溢在他向梦想靠近的路上,激励他不耽于青春,不耽于未来。
  点石成金:创作谈
  这是我少年时期校园生活的一段真实经历。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二十多年前的那个节日、那些为了排练节目敲锣打鼓的酸涩和喜悦却历历在目。这些细节有如一泓清泉,一直在我的精神原野里汩汩流淌,历久弥新。
  学生写作的素材无非是校园、家庭、有局限性的社会经历以及与时代有关的媒介等。如何把握素材?如何使素材鲜活生动?如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发共鸣?如何在同类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用一颗敏感的心感知生活的丰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
  一篇文章要想饱满,具有现场感,就需要用一些细节来支撑。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表达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事情,要突出成长这个主题。此文以较多的笔墨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写乡村少年的喜乐哀愁,心理描写逼真,现场感强,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我想很多读者会有身临其境的现场真实感。作文,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一个人没有真诚的态度,写不出有情怀的文字,这种情怀就是以敏感的心关照自我,关照成长,找到成长之路中的共同点,和少年朋友同频共振,交心共鸣。
  如果平铺直叙,此文未免显得单薄,如何使情节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起伏?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致力思考的问题。文章的后半部分,我笔锋一转,写自己没有被老师选中,但内心还是憧憬自己能成为表演队伍中的一员,涂上被他人使用过后残留的化妆粉给自己自信,安慰自己也安慰母亲,从而激励自己。这是苦涩的感情,但能感知苦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实际上后半部分,我在挫折中汲取力量,汲取不断改变现实、改变自我的力量,让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的空间,超越自己,给自己加油鼓气,立志成为“舞台上的一员”。
  写作需要敏感,正是在这种敏感地观察生活、把握生活的习惯的滋养下,我一步一步接近梦想。尽管没有成为舞台上被鲜花围拢的一员,但敏感中勃发出的文字,让我成为一名出过多本书的作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我想,这其中就有少年往事的滋养吧。
  少年生活是多彩的、丰富的,红粉往事,只是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截面,还有很多的截面等着我们去发掘和捕捉。生活远远大于写作,而写作正是从生活这股源泉中汲取水分的精神通道。功夫在诗外,我愿与读者朋友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以自己的敏感,让丰富的生活更有精神质感。
  十六岁那年我放羊
  昨夜,我又梦见了年少时放过的那群绵羊,它们白云一样从远方缓缓飘来,覆盖我在异乡天空下薄凉的梦境。它们站在山岗上,安静地啃食着青草,啃一把草,再抬起头来,水汪汪的眼睛与我对视,而我独对西边峡口那一抹抹经幡一样浓烈的晚霞,惆怅地翻着没有答案的试卷。我猛然间用足气打了一个响亮的口哨,哨声惊吓了不远处吃草的羊群,羊群跑开了,留在黄土路上的一串串蹄印像一方方小篆。落日的余晖下,土路如同一张发黄的纸页,落在上面的羊蹄印醒目、遒劲、耀眼,让人极易想起古典书法卷轴上书家精心落上去的题跋印章。
  阵风吹来,山谷显得愈发苍凉,卷起阵阵尘土,迷蒙了我的双眼。羊群三三两两,棋子一样不规则地在山谷、田野这辽阔的棋盘上游走。我坐在山谷口的石头上一遍遍回想着父亲说过的那句话:“你不好好念书,不吃苦,就一辈子种田、放羊,面朝黄土背朝天受无休无止的苦。”
  突然,我坠入了山谷,飞速往深不见底的涧滩下沉,我急忙歇斯底里地呼救。
  梦醒了,惊出一身汗。理理头绪,心不由得怅茫起来。这个梦与我的十六岁有关。
  十六岁那年中考,我的成绩与中专录取分数线差了几十分,只能上一个三流的高中。那时候,考上中专很吃香,上了中专,就意味着从此可以脱离泥土地,农村户口可以变成城市户口吃供应粮。用我们村的俗话说,就是“铁饭碗里吃皇粮”,这在村里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体面风光的大事。那时候,一个村里有很多参加中考的学生,而能考上中专的只有那么一两个人。那年,和我同班的有两个同学考上了中专,一个考上了县城的师范,一个考上了西安电力学校。
  拿到成绩通知单的那天,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我知道一场责骂少不了。父亲看到我的成绩单,铁青着脸,无比失望、沮丧,很生气地把成绩单扔在桌子上。他气得脸上青筋暴突,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没想到儿子竟然考了那么一点分数。父亲涨红脸责问:“你这点分数,让我这张脸在村里怎么搁?你不知羞,我在人前都抬不起头了!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我老给你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心思用到哪里了?我们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真不知道好歹。这个暑假你给我放羊去。你不好好念书,不吃苦,就一辈子种田、放羊,面朝黄土背朝天受无休无止的苦。”
  我低着头,任凭父亲的责骂鞭子一样抽在身上。从那以后,父亲像换了个人似的,早出晚归,长叹短吁,满脸愁云。我知道,这都是我中考落榜给他的打击。
  每天,我带上课本、试卷,赶着家里的十几只羊到山上放牧。羊赶到山里以后,我就坐在山谷无聊地翻看学过的课本,那些定义、公式、算术、法则、口诀、物理命题像一个个钉子,僵硬地钉在书本里,我怎么读也读不到头脑里。我诅咒书本,真想一页一页撕碎了,扔向空中,可是我不敢,我怕回到家看到父亲那铁青的脸色。
  山谷里空无一人,飞鸟在头顶飞过,在地上投下一块块碎布一样的影子,像我凌乱感伤的心情。羊群三三两两,有点江湖上拉帮结派的意味,看不惯那只高高站在岩石上傲慢的老公羊,我就会用石块投掷击打它将军头翎一样高高竖起的角。大朵大朵的白云悄无声息地飘着,天蓝得像一滴墨水,任白云一点一点地书写那份天地无声之美。山涧的荆棘中,飞出一只只山雀,飞上飞下,像一个个逗点,消失在白云笼罩下的苍穹里。风带来的气流,在山谷里挟起一股股气流,气流淌过茂盛的草丛,草尖随风起伏,浪涛一般,掀起阵阵凉意。想着缥缈无期的新学业,看着起伏的大山、无垠的田野、远处的草房子、游走的羊群,对比考上中专后忙着填志愿、体检、等录取通知书、宴请乡邻宾朋的同学,我感到自己无比地孤独、自卑、落寞。
  我孤独地数着羊群,羊吃草吃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仔细观察每一只羊的习性,再根据羊的体形和习性给它们一一起名字,然后拔一把涧滩里的青草,唤一只羊的名字,就喂一把青草。天天如此,时间长了,我喊不同羊的名字,它们就会回应我的叫喊。我从中找到了乐趣,并乐此不疲,觉得这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
  数羊数得无聊了,我就回忆校园里的事情。想起毕业的时候,班主任在最后一堂班会上给我们送了一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把这副对联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相信今后的学业肯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一遍遍一遍遍轮番在耳际回响,我觉得自己坐在旷野里,心被掏空了,怅茫、失落、憧憬,交替着翻江倒海。羊不懂得我的孤独,它们不停地叩首啃食青草,向大地感恩,而我给了父亲什么呢?想想,自己真不争气,有时候还不如一只羊让人踏实、放心。
  放羊、数羊、喂羊、唤羊,甚至生气的时候投掷石块、土坷垃击打那些特立独行跑到峭壁石岩上桀骜不驯的羊,这就是我每天的内容,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单调、孤独、落寞。暑假快要结束的那几天,我在一本借来的翻烂了的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一个记者到山区里去采访,看到一个失学的儿童就问他:“你长大了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放羊。”记者又问:“放羊干什么?”答曰:“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养娃娃。”“养娃娃干什么?”“放羊。”答案周而复始,让记者很震惊,也深感悲哀。记者在文中发了一通感慨,感慨封闭环境里没有文化给人造成的愚昧、悲哀和心痛。
  这段对话同样让我深感震惊。我自问:难道自己一辈子如父亲所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吗?我知道,接下来我该做什么了。
  高中开学前的几天,父亲领来了一个收羊的人,把我家的那群羊挑了几只体格肥壮的买走了。卖羊的钱成了我和姐姐的学费。九月,我踏上了去往县城高中求学的道路。三年后,我踏上去往古城西安的大学求学的道路……
  昨夜,我在孤独中养肥的一群羊咩咩叫着,向我慢慢走来,我从它们留在土路上的蹄印看到了远去的从前,那蹄印闪着这些柔软生灵给予我的恩泽,让我重温了一颗心,该怎样借着自我觉醒的力量,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交出生命的答卷。
  点石成金:
  这是我十六岁那年暑假生活的一段真实写照,二十年过去了,但那年夏天所经历的一幕幕往事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现在我还经常梦见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光阴。这篇文章我主要写一个个场景和心理活动,以场景的变化和我心理活动的变化逐步融汇人生路上前行的力量。这篇文章实际上有两个线索,一个明线索是我中考失意后放羊,一个暗线索是老师送我们的那副对联。文章的前大半部分全是铺垫,最后的结尾才是我所要表达的立意。我的失意给我积蓄的是人生前行的正能量。因为有了梦想,我们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因为我们所走过的路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以及命运。
  我看中语言所蕴含的气象和美感,一个普通的故事,如果用一般的语言,那就是鸡肋。想象力考验的是一个写作者对生活的审美和认知度,抓住别人所忽略的,发现他人发现不了的,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鉴赏,这才是写好一篇文章的不是秘诀的秘诀。
  ……
展开
目录
特辑 点石成金与写作谈
如果有一天
红粉往事
十六岁那年我放羊
美好的相遇
心中的桃花源
在喜鹊叫声中自然醒来

第一辑 花蕾上的故乡
炊烟消失的村庄
年的召唤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泪流满面
日暮乡关何处是
花蕾上的故乡
河对岸的水泥厂
陌生人
开荒去
每一粒麦子里栖居着故乡
身后事

第二辑 原来你也在这里
木香中老去的木匠
从清晨出发的盐
道德的觉醒
冬夜里寂寞的糖葫芦
母亲与两床棉被
十七岁苍凉的江湖

第三辑 那些草木教会我的事
拜一株植物为师
草木智慧
淡定如菊境无涯
被绑架的树
对一群树木的疼痛
敬畏生命的依米花
苏园的园
念念小青菜
作为草根的油菜花
四月的忧伤
有一种美在墙壁上延伸

第四辑 听心底花开的声音
孤独是灵魂的舞蹈
回到内心的信仰
缓慢的阅读
火在木头里
在不同的路上找寻风景
最美的彩虹
真味人生至平淡
最美好的时光
灵魂去远行

第五辑 城市的软肋
防盗窗:城市的遮羞布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墨汁瓶里的酒香
那些邮件,像鸟
红绿灯
城市的软肋
春节记

第六辑 把日子裹进糖里
把药裹进糖里
在生活的灰烬里
这个世界上落满尘埃的感动
当我们谈论幸福时,幸福究竟去了何方?
生命因阳光心态而精彩
把爱和美丽“缉拿归案”
被草吃掉的路
低调——人生的黑金
最深的井才有温度
在尘世的烦恼里开怀
对着麦子微笑
别被一棵草绊倒
草根温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