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所创中国第一》:
二、南通博物苑的创办历程和曲折发展
南通博物苑是有建苑宗旨、有规划、有目标,逐步建成的一座公共博物馆。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始建至今,以博物苑区域发展为要,大概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5一1926年,是博物苑发展的高峰期。
博物苑在创建之始,张謇即为其拟定了建苑宗旨,分别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教育目标两方面阐明了思想。其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表明博物馆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人们来这里可学到丰富的知识。其二:“能消忙事为闲事,不薄今人厚古人”,意为博物苑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人们感受到美和趣味。建苑宗旨使博物苑的发展始终有明确的方向。
张謇自任博物苑总理,聘任正在通师求学的孙钺担任苑主任,管理日常事务。其发展大约可分为两个时段,前十年以规划建筑为主,后十年以收藏管理为主。建设的主要资金来自张謇的捐资,据《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记载,博物苑(1905年至1914年)十年建设共投资花费银48760.868元,这部分开销仅限于员工劳务费和基础建设费,不含文物藏品的征集发生费。
南通博物苑是在一片荒冢之地上建成的,创始时“购并地二十九家,凡三十五亩有奇”,“迁移荒冢三千余座”。最早建成南馆和中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博物苑向全国公开发布征集启事,刊印《征集通属先辈诗文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详列各式征集品物,明确限定收藏范围,通过当时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分传单和单册两种印刷形式邮递、分送进行宣传,征集启事与建苑宗旨紧密结合,开启中国近代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之先河。
博物苑的布展与建筑同期进行,先于室外规划种植植物、饲养动物。最早饲养的禽类是贵池刘世珩(聚卿)赠送的两只白鹤,最早饲养的两栖动物是长沙马晋羲(惕吾)赠送的一只娃娃鱼(学名:鲵)。另一主要展馆“北馆”于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次年基本完成了三个主要展馆的室内陈列布展。1912年,为开放管理之需,博物苑颁布了规范参观管理章程的《博物苑观览简章》,涉及预约制度、票证凭单、参观次序、观众管理等内容,是博物馆公共管理的重要文献,被视为中国近代博物馆最早的管理章程,启用的参观门券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参观券,被收藏界视为“门券之祖”。
1913年开始,博物苑对藏品进行研究与登目,次年将藏品名称、来源、计量等信息整理为《南通博物苑品目》编印发行。此举使博物馆收藏向公众开放,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这种先进性即使放到今天,仍未完全普及。
建设之初,张謇亲自审定规划设计图,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进行了修订。据1914年测定的《南通县博物苑图》,博物苑整体分布成方形,建筑物呈“工”字型布局。南边一排建筑以豢养兽类为主,北边一排以饲养禽类为主,中部南北贯穿的三座主要展馆连成一线,分别为南馆、中馆和北馆。东边主要是备为专用功能的景观建筑及门房,有相禽阁、迟虚亭、藤东水榭、谦亭、水禽霖等。园区还有一些造型风格迥异的景观建筑散布,如花竹平安馆、荷花池、水塔、风车等,建筑上多有张謇亲笔题就的联语、匾额。至此,博物苑的基础建设业务初告一段落。
博物苑自建成始,便为通州师范学生上课的实验之地。1915年至1926年,博物苑的建设成就通过报刊,游记在社会上流传,名声远扬。1917年,钱公溥考察江苏教务来南通,称赞“是院也,精神所萃,故能美富若是”。1920年5月,苏社在南通开成立大会,与会代表在博物苑集体游园。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教授颜复礼博士听说南通博物苑收藏有中国古代文物,慕名从德国专程来访。1922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南通开第七次年会,梁启超、丁文江、竺可桢等与会嘉宾集体游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两次来访,张謇亲自陪同参观并解说,成为不朽佳话。
……
展开
——毛泽东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