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崂山渔民口述史
0.00     定价 ¥ 20.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024052
  • 作      者:
    编者:黄晓晨//于钦夫
  • 出 版 社 :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精彩书摘
  《崂山渔民口述史》:
  1971年初秋,崂山县水产局给咱青山村拨了万数块钱,置办一对135马力拖网船。两条船一个小时就烧掉柴油八九十斤,再加上拖网技术差,比荣成和大连的海货产量差得实在太多。人家船小,费用少,却是产量高。村里领导不愿意,村民们也是怨声载道。1977年,这对渔船竞干起运沙子到青岛的营生,因为还是不挣钱,没过多久,这对渔船就卖给了烟台长岛那边的砣矶岛。
  大概是1974年那光景吧,村里的生产队有了铁皮做的机船,从20马力不等最终发展到135马力,通常是一对船在海上拉网捕鱼。从1975年到1983年,俺跟温家本姓的三个人合伙,在一条机船上打了8年的鱼。村里大集体劳动的时候,按工分计算劳酬,一天12分为最高分,算下来一个月能挣生产队6块钱人民币。家里老婆、孩子干农活最多也就拿到10分,大多数只能拿7分。那年头海上还没有收购的渔船来买渔民打上来的鱼,俺们把打到船上的鱼割开肚子,切成鱼片,撒上盐生腌起来。从海上回到渔村,就将这些咸鱼交到生产队里,然后生产队再分配给村里的各家各户,这便算是生计。那时全村分成16个生产小队,俺跟温成信分在8队,8队的渔民队长也是咱本家,负责跟村里打交道。俺跟成信两个就是船员,只管捕鱼的营生。渔民劳作的日子一天都吃住在海上,即使靠岸到海沿儿,不是在自家村里,那就不能到陆地上吃饭。吃什么?地瓜干呗,国家补助的渔民粮寥寥,就是些苞米、地瓜什么的,面粉难得见到。8个人的大船跑得够远,俺们叫“下南洋”。两个月回不了家,就得把海上的口粮提前准备好,用砖在船上搭锅台,五六个大瓷缸,每个能盛七八百斤淡水。在船上俺伙计们之间从不喊什么船长,按着村里的辈分相互喊着就是,吆喝着一起干活呗。在船上千活,有人要拉浮,有人要拉脚,有人要放捕捞鲅鱼的尼龙网,谁也少干不了。拉浮的活儿稍微轻快一些,让年长的人干就是。温成信比我只小4岁,但他论辈分得喊俺大爹,这个风俗从祖宗八代到咱这里一直都没有改。
  说起俺这个家来,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的惊奇事。俺娘命苦,39岁那年就因病故去。俺爹早先也是打鱼为生的,乘筏子船出远海最怕的是什么?怕想家呀!在俺两岁那一年,俺爹说什么也不愿再打鱼,硬是上岸谋生。小的时候听长辈们说,在青山村的半坡上常常能看到俺爹抱着两岁的儿子种小麦和小米,除了捣鼓豌豆和大豆,就是刨地瓜。
  海上那孤独、恐惧、念家的煎熬实在让俺爹无法忍受,所以俺爹原本是不想再叫自己后代继续打鱼的。青山村依山傍海,能种庄稼的土地少得可怜,不是在半坡上,就是在沟沿儿下。陆地上种庄稼的营生比海上捕捞的日子过得还穷,捣鼓农活儿,吃不饱肚子呀!靠山吃山,吃的是一肚子的心酸,自己种小麦,却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白面做的饭。天天地瓜干,心里吃得发慌,饿肚子的时候更是两眼发黑,挪不动步子。靠海,还是吃海吧!打鱼的日子虽然更辛苦,但总比干农活儿强一些,起码不用担心吃不上饭。
  家里没有个女人操持家,那就不叫个家。俺早早就结了婚,20岁那一年娶的媳妇儿。比俺辈分晚的温成信情况不一样,兄弟未分家,直到1971年结婚,他都24岁了。渔民们娶个媳妇儿,没有现在年轻人那些排场,婚后第4天便出海忙打鱼。俺成家后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孩子小的时候,俺家媳妇儿没少操心,又是做饭又是拉扯孩子。大集体那阵子,家里的老婆、孩子虽说不出海,但也没少跟海上的营生打交道。就说搬沙子挣工分这事儿吧,老婆领着孩子在村头岸边将沙子一步一步往海船里运,海船再将沙子运输到青岛那边的小港码头。生产队年终结算的时候,这活儿也是要给算工分的。青山村离着王哥庄镇30多里路,赶个集推着独轮木车得走两三个小时,老婆、孩子总想赶个热闹的大集,却因俺出海打鱼,总也捞不着一家子去大集上凑个热闹。
  大集体的日子年复一年,俺们男人在海上打鱼再出力,家里仍摆脱不了穷的命运11983年上边政策允许单干,俺村里的渔民们先是承包,后来就有人挑头单干。那个年代盖个房子,工钱要200来块钱,买条32吨的大渔船,怎么也得1000来块钱。谁家也拿不出这么个数的钱来呀。怎么办?凑呗!俺跟本家的成信等三个人买了第一条船开始单干。告别大集体,日子渐渐好起来。以后,成信这伙计不愿再受日头出、日头落整日价在海上忙活的辛苦,养起扇贝来,一干就是19年。人家儿子终是不再打鱼,在外边读了书回来在社区银行谋了职业。俺家后代嘛,嗨,还是摆脱不了打鱼的命11985年,大儿子打鱼不到一年,遇上百年不遇的9号台风,船被砸,心被凉,贵贱不再出海打鱼。
  ……
展开
目录
太清官外有渔人
石匠的后代打“海蜇”
不识字的老船长
容不得偷懒的船老大
写过小说的打鱼人
仰口湾畔渔情多
养海带的村干部
城里来的女渔民
敢做主的副船长
出远海的大嫂儿们
捕螃蟹的行家里手
替老丈人出海打鱼
耕海养对虾的“土专家”
先钓鱼后打鱼的营生
俺有了条崭新的钢壳渔船
打鱼的人也收购别人的鱼
四川来的“老”渔工
为民仗义的渔村“红二代”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会写“对子”的老船长
老船长和打过仗的小青年
与三个“麦岛”有缘的船老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