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精)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0173223
  • 作      者:
    作者:叶嘉莹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弱德之美”是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说法,也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创见。本书紧密围绕“弱德之美”这把解词之密钥而展开,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叶先生近年来以诗词中的“弱德之美”为主题而撰写的论文及书序,第二部分为根据叶先生在多所高校中讲解“弱德之美”所辑录的演讲录,第三部分附录为叶先生之友人及弟子所撰的研读“弱德之美”的相关论文及访谈录,是深入了解叶先生“弱德之美”之说乃至中国古典诗词的佳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48年赴台北,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20世纪60年代赴美国,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此外,还被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荣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
  自20世纪70年代末回中国大陆讲学,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更在南开大学创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2008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2年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著作计有《迦陵文集》10册(河北教育出版社)、《叶嘉莹作品集》24册(桂冠图书公司),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迦陵讲演集”“迦陵著作集”系列,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其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凡被传统词评家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本书以词人、词史为线索,从文学体式、性别文化、历史世变等多方面探讨词体的美感特质,是作者关于“弱德之美”之专论、讲演、访谈的首次结集。作者对“弱德之美”的欣赏和体认出于她自己平生之天性与不渝之持守,通过本书,读者还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学术与人生相融合而闪现出来的幽美与光华。
展开
精彩书摘

  《弱德之美:谈词的美感特质》: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具有真正感发之生命,而且在感发之本质上具有美好之品质的诗歌,一般说来,都应该有着对读者可以激励感发起来一种正面伦理价值的力量。只不过读者的类型和品质也有很多不同:有些人对于诗之高下美恶根本没有辨别的能力,对这样的读者,当然不必论起;有些人只能从诗歌外表的形式和意义来分辨诗的好坏,而不能从诗歌中感发之生命的本质之美来体察诗歌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这样的读者也姑且不论;即以善于读诗的读者而论,像常州词派的张惠言以及《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等人,他们虽然都曾经从诗歌之感发生命中体会出一种足以使自己有所感发的本质之价值,可是他们所用以感受和解说的角度与方法,也仍然各有不同。王国维是纯然依任兴发感动之作用在自己内心中所引起的感受和联想而立说的,既不会被原诗的外表意义所限制,也不会把自己之联想借指为诗歌之含义。至于张惠言在解说诗歌时,则似乎已经脱离了感发之作用,而是用一种思索和猜测的方法,以字句相比附而指为作者之用心;对于这种评说诗歌的方法,我在《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一文中已曾论及,不需再叙。而就诗歌本身而言,则对待不同性质之诗歌,固当采用不同的评说角度和方法,因之,张惠言与王国维二人对诗歌之评说,实在可以说是各有利弊。举例而言,像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一些名家,如正中、端己和大晏、欧阳诸人,他们的词的好处,主要是在于他们在感发生命中所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使人深思远想的感动触发的力量,这种作品当然适合于使用像王国维一类的纯任感发的方法来欣赏和评说;至于像南宋后期的作者,如碧山之流,他们的词的特色,便除了感发之外,还非常注重思索及安排的技巧和工力,因此,这一类作品也就较适合于用常州派说词的方法,以思索和猜测去推寻;至于像温庭筠这样的作者,则既难于见其内心的感发,也难于见其有心的思索,因此,这一类词便既不能被王国维所欣赏,也不适于用张惠言的方法去比附。如果我们仍以感发之作用为诗歌主要之质素来加以衡量的话,那么,像这一类词,我们在评赏时,便当从其意象与音声的巧妙结合,去体会其由美感所直接唤起的感发和联想;而且我们还应该认知,在美感的品质及美感的经验中,也同样可以在读者的心灵中,引发出一种正面的伦理价值,而这也正是常州派诸词人之所以能自温庭筠之香艳的小词中,推演出许多比兴之深意的主要缘故。关于这一点,我在《温庭筠词概说》及《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二文中,都曾论及,不需在此更加赘述。总之,从上文所言及的三种类型的作品来看,适于用王国维的方法去解说的晏、欧一类的情调,可以说是以直接的情意之感发取胜的作品;适于用常州派的方法去解说的碧山之流的咏物词,则是要透过思索才能体会其感发作用的作品;而温庭筠一类唯美的艳词,则是要从纯美的欣赏去体会其感发作用的作品。这三类作品,虽然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感发生命的本质也有所不同,然而其能以感发的作用去触引读者的联想,而且可能在读者心灵中引发一种正面的伦理价值,这一点则是相同的。张惠言及王国维都能够从个人所得的感发及联想去立论,可以说都是对诗歌中这种生生不已的感发质素有深切体会的读者;而且各自掌握了一种重要的评说方式,这种成就当然都是值得尊敬的。只不过他们二人在批评的实践中,也各有其缺憾之处。张氏的缺憾在于不能就诗歌中感发作用的基本质素去立论,而只从字句的表面去猜测和比附,其病在于舍本逐末,因而有时遂不免失之于穿凿和牵强;而王氏的缺憾则在于只举出了个人感受之一得,虽然掌握了诗歌中感发作用之基本质素,但是过于简略、过于主观,其病在于使人对原诗既仍难有充分之了解,也未曾说明原诗与个人感受所得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何在。张氏与王氏的缺憾,在表面上看来虽然有所不同,然而仔细推究起来,他们的缺憾却实在是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立说之际,都病在未能以理论为基础作详尽客观的分析和说明,因此便既不容易使读者完全了解和信服,也未能为自己树立起一种思考和衡量的依据,遂不免有时会因一己之主观而陷入偏差和错误之中;而这种现象实在是中国旧传统之文学批评的共同弊病。
  至于就我个人在这一册书中所收录的几篇文字而言,则我在批评实践方面的练习与我在批评理论方面的探讨,大体上可以说是曾把二者相结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发展起来的。在前期的批评文字中,我所论及的词人,除了温庭筠一人是属于以美感之感发及联想取胜的作者以外,其他如韦庄、欧阳修几位作者,可以说都是以直接的情意之感发取胜的作者,而我的评说也大体可以说,都是就我个人之感受所得,从诗歌生生不已的感发之质素方面去加以评析的。当然,我在最初写作这些文字时,内心中也还没有如我在后期作品中所提出的那些理论概念,只不过我个人在性格方面一向就具有两点特色:其一是主诚,其二是认真。由于主诚的缘故,所以我在说词时乃不敢人云亦云地作欺人自欺之言,而一定要诚实地写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可能也就因此而使我无意中探触到了诗歌中这种感发之质素的重要性,以及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一些细致的差别;又因为认真的缘故,所以不敢马虎偷懒,一定要把自己所得之感受的因缘经过,甚至心灵和意念活动的线索,都向读者做出明白的交代,可能也就因此而使我对于词人及其词作中的一些“能感之”与“能写之”的因素都引起了特别的注意;所以我在批评的实践中,对于作者之性格、思想、为人,以及作品中之意象、音声、用字、口吻等,都经常愿予以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借此以说明这些因素在形成诗歌中感发之本质与造成感发之作用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之本质与作用,对读者所可能引发的不同的感受与联想。
  ……

展开
目录

上篇 著论之部
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
论词的弱德之美——石声汉《荔尾词存》序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古典诗歌兴发感动之作用——《迦陵论词丛稿》代序

下篇 讲论之部
从文学体式与性别文化谈词体的弱德之美
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见的美感特质
陈曾寿词中的遗民心态

附录访谈与评论
我所认识的叶嘉莹先生——以“弱德之美”为持守的“诗意生存”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叶嘉莹教授词学访谈录
从词学史的演进看叶嘉莹师的“弱德之美”说
迦陵词学中的“弱德之美”
论“弱德之美”及其在叶嘉莹先生词中的体现
弱德之美——叶嘉莹词学新论和词作评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