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黑色小说
0.00     定价 ¥ 52.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0208784
  • 作      者:
    编者:杨好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尖叫点:与昆汀《低俗小说》的叙事逻辑殊途同归,堪称小说中的“邪典”。


  痒 点:悬疑感极强的非悬疑小说,作者称“不挑战智商的阅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痛 点:作者杨好是一位完成文学艺术的殿堂级全面学习积淀才着手写作、被称为冷调写作的新锐“硬核”女作家。她的全新写作有着文学断代的可能性。如果你不具备历史的敏感、艺术的启蒙、哲学的思辨和社会的反思,你可能读不懂这部作品,也正因此你必须拥有它。


  焦虑点:书未上市即被一众文学大家看好并给予高度评价和期待,全新的文学颠覆式写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好,出生于文学家庭,童年在孤僻和大量阅读中度过。

  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本写作专业,研究生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专业退学。

  后赴英国获得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苏富比学院艺术商业双硕士。

  从事过投资、收藏和出版,著有《细读文艺复兴》。

展开
内容介绍

  《黑色小说》是一部极为冷调的硬核文学作品,主线既是两个故事,也可由每个章节和阅读顺序构成的隐线决定故事的无数可能。

  留学英国的医科学生M热爱文学,他在博士报道后便秘密潜去伦敦,试图完成一部小说。M在此期间不断受到干扰,这些干扰来自异乡、回忆、陌生人、亦真亦假的事件以及17世纪汉密尔顿公爵的信息。M不断创造小说主人公的同时,也不断回忆起半年前自己在苏格兰海边目睹的跳海的女孩。

  W是留学英国的艺术史学生,她向大学请假半年跑去伦敦租住在古老的贵族区,只为探索汉密尔顿公爵的秘密。她不断接近汉密尔顿家族秘密的同时,也不断逃离自己的想象、天赋、幻觉、爱情、艺术的真相以及自我的存在。

  W和M之间的关系飘忽不定、神秘莫测,最终他(他们)都以自我救赎式的探险指向当代生存的寓言。

展开
精彩书评

  《黑色小说》是一部拒绝的小说。杨好既不想说服你,也不想说服我,她甚至也不想说服自己。但是,这样一种冷淡的讲述隐隐散发着奇异的魅力——让我们回到钱德勒,《黑色小说》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它的结构、它的语调,M和W从一个场所和场合移向另一个场所和场合,人群渐远,一个人默默地完成她或他的仪式。

  —— 李敬泽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杨好的小说已经有一种从容的自信,表明新一代的中国作家有能力在感觉、情感、心理和体悟层面上展开小说叙述,那种敏感和精致、准确和清晰,是中国文学过去所没有的气质。他(她)们的眼界和经验已经国际化了,他们生活在中西重叠的空间,不再屈服于外在的压力,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笔下的世界即使幽暗,他(她)也能见出一线光亮;因为,他们的写作已经可以预示出中国文学未来。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这本小说有一种看电影的画面感,纸背有一双眼睛,你在看文字,文字也在看你, 有一种浑身不自在的快感。

  ——马东(电视人、米未传媒创始人、前爱奇艺首席内容官)


  这是一部在阅读中打开了很多出口的小说,同时,它又有很多入口,欢迎着年轻的、好奇的、时尚感、艺术感的读者进入。这部小说欢迎那些有探险精神的读者。

  ——邱华栋(小说家,诗人,文学教授)


  它(《黑色小说》)试图处理和屈原、鲁迅、狄更斯、卡夫卡同样的问题——人的存在。我已经感受到了杨好的文学野心。

  ——西川(著名诗人、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他人生中的第一堂医学专业课伴随着解剖而来。他其实挺害怕面对赤裸的人体的,他几乎没有在父亲工作的医院留守的记忆。从小他只喜欢待在家里,既不去父亲工作的医院,也不去母亲工作的学校。在地方省会城市里,这样的家庭多,也不多。但他不喜欢这么“正常的”生活,这样不愁温饱、按部就班的家庭总是会引来无聊的谈话和家长里短的唠叨。他从前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后来他找到了,他所有的不喜欢都是缘于他觉得不够“崇高”。但袒陈的人体,若不来自父亲工作的便利之所,那么死去的人的肉体对他来说,又足够崇高了。

  这所古老大学所在的小镇几乎是一座假的理想之地,全镇只有一个警察。一半的居民是搬来的,他们退休后跑来这里过着每天打高尔夫球的优越生活;另一半居民是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家庭多半和M一样,来自新贵国家富足又按部就班的家庭,盼着毕业后的他们回去找一份体面又国际化的工作。这是M后来随着父亲举家“移民”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后才恍然悟到的—只有“国际化”才是这样的城市的终极谈资。在这个小镇里不需要谈论国际和世界,然而这个小镇却因为早几年那个无数女孩梦中情人的货真价实的王子殿下曾在这里上学而变得极其国际化。谁都知道,王子在这里的大学遇到了后来嫁给他的王妃,于是这所拥有几百年保守历史的大学瞬间成为爱情宝地。他分不清身边来自各个国家的女孩儿到底有多少来这里仅仅是为了寻找王子的。

  虽然“王子”这个名词他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正如他一来英国,就不喜欢“贵族”这个词语。

  第一堂医学专业课,教授是一位在苏格兰生活了十几年的荷兰人,有着强壮的身体和发红的金色胡楂,来英国之前在莱顿大学做研究。荷兰的解剖学因伦勃朗①的一幅黑漆漆的油画而闻名,医学院的大课教室墙上挂了这幅画的复制品。说是大课,其实也没多少学生,他在搬去宿舍的第一天几乎都认全了:三个英国男生,一个泰国女生,一个美国男生和一个美国女生。医学,在哪里都是精英们上的专业,因为注定毕业时间长,所以在英、美上国家医学院的学生被默认为是精英的孩子。大家普遍认为只有精英家庭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支付长期的精英教育费用,精英的孩子自然将来也要成为精英。

  他看着眼前用作教具的真实的尸体,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奶奶在退休后迷恋上了老年大学教的国画课。奶奶拒绝和他们一起搬到北京,他隐隐觉得,奶奶是不愿失去自己在省城老年大学国画课上微弱的艺术优势,如果到了北京,奶奶会遇到强劲的艺术竞争对手,甚至会发现自己学国画的庸碌。即使是老人,面对艺术,也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平庸。在他看来,老年大学的所有课程就是一个有预谋的反复,从入门到中级,再从中级回到入门,从不到终极。他看不上这种所谓的艺术教育,就像他每次回国内,父亲车上放着的一些知识付费语音节目一样,他觉得,都是些启蒙的谎言。艺术,哪有被教育成功的?

  奶奶上的国画课,也是这样,画松画柏,从来不画人,人都是寥寥几笔凭感觉成就,都仿佛是仙人,不需血肉。他看着眼前的尸体,想,大概我们的老祖宗觉得能看得到的终归不如看不到的来得高级,所以把血肉筋骨都隐去了。或者,没有透彻的骨肉功底,无法成人形。其实,他在眼前的尸体上也看不到血肉。据说,这些给他们用作教具的尸体都是小镇居民生前自愿签署了某个协议,表明死后将遗体捐赠给这所古老大学,帮助医学生深造,帮助医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好的医生。自从知道了他看到的尸体的来源后,M稍稍有些愧疚,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好医生。

  当天晚上,三个英国男生中的其中一个叫大家去他的宿舍。他的宿舍在学生大楼的一层,是最大的那一间。他拿出自己酿制的一种果酒给大家喝,说自己沿袭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法。M是这群人里唯一的中国人,同学倒无所谓,他自己却有些在乎,所以他不怎么说话,只是观察。他英语还是非常好的,这得益于他偷偷地大段大段抄写英语文学,从莎士比亚到品钦①,边抄边赞叹他们语言的简洁有力,顺便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作家。他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好医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