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时间迈入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各条战线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伟大事业推向了新征程。当今的不少年轻读者,出生在“强国时代”里,享受着我国高速发展的成果,缺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段艰苦历史的认知,缺乏奋斗的动力。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挥师京门》一书,本书生动详细地描写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1948年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段时间里,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历经了无数风险,以惊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扭转了中国历史发展车轮的雄壮史篇。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爱党、爱国的热情,以及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激情。
本书讲述了1948至1949年建国之初,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华北之后,从城南庄到西柏坡再到进入北京建立首都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生动地反映了建国前毛泽东在军事指挥、外交斡旋、生活细节的诸多方面,描绘了共和国诞生前的辉煌印记,恢弘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大众协力开创新中国的历史篇章。
北京,对毛泽东来说,有着不解之缘分。
———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1918年他第一次跨出湘界走向外地,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北京。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有着中国任何其他地方所不及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北京这特定的、恢宏的政治气度中,毛泽东大开了眼界,认识世界的视角大大拓宽,从此完全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看中国,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看世界。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享誉全球的毛泽东,他在北京第一次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书籍,并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在此确定了自己终生的政治信仰。
北京,凝重的文化氛围对毛泽东有着潜在的熏陶与影响。尤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工作,又使他如鱼得水,他在这座拥有极大藏书量的“图书海洋”里,读到了从未读过的书,丰富了知识。北京深厚的文化、社会沃土和北大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毛泽东在成为革命者的同时,也为他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代文化巨匠和思想巨匠积蓄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北京,是一代名流学者、社会精英的荟萃地。毛泽东在北京接触到了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著名人士,这些名流学者精深的学问和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对青年毛泽东都是一种精神鼓舞,这是毛泽东早年经历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并在其后的个人修养和领袖品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的,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许多经历和机遇,都会遇到几个在人生道路上起决定作用的贤人“伯乐”,中国老百姓把这种人称为“贵人”。青年毛泽东的北京之行,就在北大恰好遇到了当时在此执教的那么一批“贵人”,尤其是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格,使日后的毛泽东终生受益。
当1949年年初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进京,望到北平的城墙时,他深情地注视着脚下久违了的大地,曾无限感慨地说: “30年了!30 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个大好人,他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毛泽东的初恋也在北京。当年25岁的他,与杨昌济教授的女儿、刚满17岁的杨开慧相爱了。
杨开慧曾写下了她初恋时的情怀,说: “不料我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的许多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 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就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个命运!”
北京,为青年毛泽东壮行!这是毛泽东从湖南走向中国迈出的第一步。其中的哲理或天机,很耐后人琢磨。最紧要的是:北京之行,使青年毛泽东开始了站在历史潮头的生涯!
30年后,毛泽东又返回北京来了!这次进京,是他的第三次进京,但他已不是当年“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的带队人和“驱张请愿团” 团长的身份,他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到北平建立新中国的首都来了。他这次所收获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
本书所叙述的正是1949年毛泽东的这次进京。
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走出,偏要另出个太阳给蒋介石看看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当一代伟人毛泽东从这民族的源头里走出,新中国的太阳指日可见,即将升起在古老的亚细亚东方。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执意要求中共放弃军队和解放区,气势汹汹地对周恩来说: “告诉毛泽东,要和,就照这条件和,不然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毛泽东闻言则幽默地说: “蒋介石大概是看不起我们这几条烂枪,但就是这几条烂枪,既可以同日本人打,也可以同他蒋介石打,同美国人打。蒋介石以为天无二日,地不可有二主,我就不信这个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果然,经过将近两年的军事较量,毛泽东即谋略开国大业于近时,中国的天空果真要出个红太阳了。
1948年年初,毛泽东来到了黄河岸边,这是他第二次从这里东渡黄河,他要由此进入华北,进入古都北平,立即着手出“太阳”的开国大业。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从这黄河岸边开始。
黄河岸边,毛泽东眼观大河上下,低吟着: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是毛泽东在12年前的黄河岸畔,镌刻在冰雪大地上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词章,时值他第一次东渡黄河的1936年2月。那个月初,毛泽东庄严地发出了震撼中外的“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 的战斗号令,率领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组成抗日先锋军, 离开陕北向黄河岸边进发。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抗日英雄。摩拳擦掌志气高,我们是铁红军。猛打猛攻又猛追,追到石楼城。” 毛泽东从陕北清涧西辛关上船,由石东辛关上岸, 就在此征途中书就的咏雪词章里, 歌颂了脚下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多娇江山,也铸就着一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今朝风流。
12年,弹指而过,大河上下,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然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挑起了内战,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仅仅两年,人民解放战争已从原解放区打到了国民党统治区。华北重镇石家庄回到了人民手中,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夺取中国革命全面胜利的条件已经成熟,该是“出太阳”的时候了。
1948年春节刚过,喜笑颜开的毛泽东,开始与周恩来等人估算着战争的进程,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已进入了倒计时的总攻时刻。尽管这时与国民党军的最后较量还有几个大仗要打,但战争的胜利已露曙色, “出太阳”的浩大工程,现在就应该排上中共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
时局的发展,连毛泽东自己也不曾预料到这样快。现在,他又转战来到了黄河西岸,做好了从这里第二次跨过黄河的准备。
黄河之水天上来。
咆哮南下的黄河水,在这片天地间如一把利斧,把华北大地从中一劈为两半,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即在这激流中。由此说来,这山西、陕西的省名应该称为河东省、河西省才更贴切些。
在河西的葭县城边,毛泽东并没有急于渡过黄河,而是两次专程来到河边静思,是为了瞻仰这条流淌着中华民族祖先血液的历史大河风采,是为了崇拜这民族象征的母亲河伟姿。
近临河边,数公里外,即闻那浓郁的黄土泥水气息,从飞溅的水花中飘向两岸,沁人心扉。步上高岸,放眼望去,呵!呈现在毛泽东面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精彩版刻画轴:
狂放不羁的河水,在狭窄的深谷中奔腾着,一泻千里。旭日下,河面上金光闪耀,黄河如一条金龙,披万片金甲游动在高山峡谷里。满目碎金中,一团白亮耀眼的光点突然跳跃在涛峰浪尖,继而从水帘波缝间闪现出一只小船来———头扎白羊肚毛巾的船工正赤膊摇桨,裸露的肌肤在水光中映现着太阳的辉煌。
“呵!看那儿。”毛泽东指着激流中的小船,情不自禁地赞叹着,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迎风而立的毛泽东,敞开衣服,双手叉腰,久久俯瞰黄河,对着河水大声评说: “自古言黄河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便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
“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他挥动着大手,激情洋溢, “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待不了那么久。抗日战争中,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那时,对黄河的评价更要改变了!”
毛泽东紧紧握着刚上岸的船工的手,与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黄河,赞扬船工们是黄河的儿子,是真正的英雄。
船工们簇拥着毛泽东,与黄土高坡融成一幅剪影。
看得出,毛泽东这位连名字都与水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民领袖,是太热恋黄河了。黄河在有的人眼里是有害的,他却不以为然,并坚决地宣称即使有害,也定会变害为利。这就是伟人的品格和风骨!饱浸着黄河水乳汁繁衍的黄皮肤老百姓从此信奉: “润之、泽东”,必将恩泽东方,光润中华。尽管此时战火未熄,隆隆炮声还震撼着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但人们从全国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中,多少已权衡出些兴衰之大势。
此时前后,毛泽东身边的战局可视宜川大捷为重要转折点。1948年2月24日至3月3日,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宜川城,全歼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九军三万多人,西北战局由此出现重大变化,国民党军开始走下坡路。
宜川大捷的第二天,周恩来向中央机关排以上干部兴奋地宣布: “我们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准备过黄河到华北去了!”临行前,毛泽东向全党发出通报,公开宣告:中共中央首脑机关离开陕北,进行大本营转移。
3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成员周恩来、任弼时,以及陆定一、胡乔木、章汉夫等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告别陕北,离开杨家沟,23日晨来到了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渡口,准备从这里渡河,向东岸的华北挺进,与在那里的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中央工委和后委的同志会合,共同指挥即将来临的大决战,并谋划共和国的开国大业。
初春的黄河两岸,寒流仍急。但在春风一度中,滔滔河水冲破雪冻冰封,滚滚向前。
以工作作风细腻著称的周恩来提议,为了防备敌人从西安派飞机来空袭,渡河时间拟定在下午进行。因此,23日整个上午和中午,等候在这里渡河的毛泽东等人,即集合在渡口附近,在沙滩上来回踱步沉思,没有远离此地。
别情依依啊!他们一会儿望望脚下的河水,一会儿向黄河上下游眺望,但望得最多的还是身后那浑厚的陕北黄土高坡。自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是这里的人民用小米“喂”大了中国革命。今天,就要离开这革命的摇篮,真是有点难舍难离啊!
中午时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围坐在沙滩上,就地午餐。当地的地方干部感到没有照顾好首长,说了些道歉的话,表示过意不去。毛泽东则宽慰地说:“我们这么多人吃顿饭,也得你们忙几天呀。我们打游击在野外吃饭习惯了,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知道陕北的乡亲们对我们很好,现在要离开陕北,还真有点舍不得呀。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请你们转告陕北的乡亲们,谢谢他们。”
下午2时过,渡口上,十多条大木船已经起锚待发。船工工会召来了黄河边最有经验的船工承担渡河任务。毛泽东身穿一套褪了色的灰旧棉衣,头戴一顶带耳的帽子,脚穿布鞋,手持一根柳木棍,大步跨上第一只渡船;周恩来、任弼时上了第二只船,这只船先开一步,走在前面为毛泽东的船开道;陆定一、胡乔木等人上了第三只船,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分别坐在另外的十只船上。
欢呼声从河滩里、山坡上传来,到处都是欢送的陕北民众。
毛泽东深情地凝视着黄河西岸的人群,默默地频频挥手,万分依恋。然后,缓缓转过身来,上船后和船工们一一握手,说:“劳累你们了!”
“送毛主席过河,这是我们的光荣。”
“谢谢,谢谢!”毛泽东显得有些激动。
木船缓缓离岸,毛泽东站在船尾,向岸上的群众连连招手。船离西岸,船上人、岸边人的心中都油然涌起了一种无形的眷恋。
第 一 章
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走出,偏要另出个太阳给蒋介石看看 4
横跨山西:以车代马,结束了最后一次步行军 11
风雪五台山 18
寂静的小山村难觅闲暇信步 25
毛泽东有令:不打倒蒋介石,谁也不能去见马克思 31
众说纷纭的城南庄遇险 40
穿上新衣服等待在花山,欲走有生以来路程最长的一次远征 49
第 二 章
放弃建都长春或淮阴的计划,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定在西柏坡 59
周末舞会:“西柏坡人”难得的轻松生活 65
毛泽东向斯大林发出了“放飞”信号 71
斯大林的特使仅带来耳朵,恭听毛泽东高谈建国韬略 77
大决战首战辽沈,“表扬”了蒋介石,严厉批评了林彪 87
蒋介石坐镇北平,指挥十万大军偷袭中共中央机关,欲擒获毛泽东 96
指挥淮海、平津战役 103
不收傅作义这个“小小的秘书”,却预定了个水利部长 110
七届二中全会上心情沉重的毛泽东 116
第 三 章
从西柏坡到北平香山:毛泽东在进京“赶考”的路上 127
与北京的难解情结:人生初恋之地和终生信仰确立之地 136
在乾隆皇帝题名为“双清”的泉水池旁,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145
别了,司徒雷登 151
接见各民主党派领袖,赢得百川归大海 159
与全国各路“诸侯”筹备会上统一意见,打下江山但不独坐江山 166
宋庆龄情系新中国 173
第 四 章
中南海的新主人确定开国大典佳期 185
今夜星光灿烂: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会 190
新中国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波折,起国名并非易事 200
“孙悟空的金箍棒”差一点上了新中国的国旗 206
排除天安门下的炸药与预演升国旗只升了半旗之谜 216
悬而难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国徽设计方案 224
大典前夕:神了!中共领导人在烈酒面前,个个也都是英雄豪杰! 233
第 五 章
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高呼:升得好 243
陆、海、空三军大阅兵 249
人民空军受阅:破世界先例,携弹通过天安门上空 256
从井冈山拼杀出来的红缨枪,在天安门城楼前演奏出新中国国歌 262
天安门城楼下的意外枪声引来满天“礼花” 268
毛泽东说:正因为我进了京,我的亲友就不能进京工作 276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