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拓荒拓荒--百名老兵讲述的北大荒往事(精)
0.00     定价 ¥ 6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538761511
  • 作      者:
    作者:邱苏滨//眭建平|责编:王峰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被称为北大荒。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应该浓墨重彩记录的一段特殊历史。

★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尽可能多地采访到健在的老兵,让那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详细、鲜活地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展开
作者简介

  邱苏滨,生于1960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主席。第八届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职于江城日报社,高级编辑。

    眭建平,生于1956年2月,江苏丹阳人。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拓荒,拓荒:百名老兵讲述的北大荒往事》是一部再现北大荒发展建设史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邱苏滨和眭建平二人深入黑龙江省素有北大荒之称的852农场实地采访,找到当年参加北大荒建设的上百名老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因历史原因在北大荒劳动改造的各类人员,由他们口述,真实再现开发建设北大荒那段波谰壮阔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苍凉与激情

 

荒原承载的人类记忆

 

 

 

 

 

 

采访札记:

几乎每一个被采访的老兵嘴里,都说到一个名字:黄振荣。

这位原铁道兵八五三师代师长、八五二农场的创建者、北大荒开发的卓越功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去世。人们在擦洗他的遗体为他更衣时才发现,他的九个脚趾甲没有了,那是他踏查荒原时被冻掉的。可以想见当时天气的恶劣,装备的简陋,还有忘我的牺牲精神。英雄已经长眠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我们无缘亲聆他的讲述,但在老兵们的回忆中,他却是鲜活的。在他的儿子黄黎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一位拓荒者的身影——

“1956年3月13日,迎着漫天大雪,爸爸带着三名干部,带着干粮、枪弹和地图,在宝清一位老猎手的前导下,按照王震司令员的主攻指令,走向完达山北麓,敲开了完达山北麓南北千里范围内的荒原大门,留下了开拓者的第一行足迹。在白雪皑皑的亘古荒原上,多次击退野狼的袭击,餐宿雪原,在军用地图上标满了一百七十六个垦荒点,标明了以后要建的铁道兵八五二部农场各团部(分场)、连队的位置(含现在八五三、五九七大部连队),历时七天后返回宝清。”

正是这次亲自踏查,摸清了完达山北麓有三百多万亩可开垦土地,黄振荣随即向在北京的王震司令员发电报告踏查情况。

此前,铁道兵八五二师、八五三师、八五六师、八五一师,刚刚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国,正转战在中国云南、贵州、湖北、四川、福建等地,修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鹰潭铁路等。期间,面临复员转业的官兵组建起复转大队,一边学习动员,一边等候出发的命令。黄振荣的踏查报告,无疑为总部下达命令提供了决策依据。

1956年4月上旬,铁道兵复转大队先头部队两千多人开进了完达山北麓。可是,因为冰雪初融,本来就没有的路,更是被冰和雪水封住了道眼,先头部队寸步难行,被困荒原。

随即,王震司令员从北京来电:

 

虎林八五O党委并转宝清指挥部:

你们深入山北地区,行动迅速,意志坚强,很好,目前转建部队正在整装待命,大量机械已经集中完毕,即将向你们垦区进发,望务于5月10日打通虎林宝清直达公路,以便迎接部队到来,祝你们胜利。

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

 

这就是战时的一道军令!垦荒的大军正集结待命,只等先头部队清除拦路的“敌军”,然后乘势进军!

军令如山。先头部队的十几个连队、两千多名官兵,迅即在一百二十公里的战线上伐树、烧树根,在沟壑溪流中打下了四十八座桥桩。

1956年5月10日,虎宝线全线通车。

1956年6月1日,黄振荣陪同从北京赶来的王震参加了在老三号(原日本大东开拓团所在地,后为种畜站,人称老场部)举行的开荒典礼。王震宣布铁道兵八五二部农场成立,并坐上了第一台拖拉机,指挥着拖拉机手谭光友,开出了铁道兵部队开垦北大荒的第一犁。

1956年10月,铁道兵农垦局统一单位名称时,将八五二农场定名为八五二农场,场长为李桂莲,黄振荣为副场长,不久,李桂莲调往新疆,黄振荣被任命为八五二农场场长。仅1956年,黄振荣就率领七千多官兵,开荒达二十多万亩,还扩建了三分场(后扩建为八五三农场)。到1957年时,开垦耕地面积五十一万亩,又扩建了八五五农场。

1958年,人民解放军“十万复转官兵”从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北大荒。

 

第一节 密山印象

 

采访札记:

密山,中国东北东南角的一个小县城。境内有蜂蜜山,海拔五百七十四米,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此山林木茂密,百花争艳,野蜂成群,蜂蜜顺着岩石流淌成溪,故称蜂蜜山。光绪二十五年,设蜂蜜山招垦局,统管密山、虎林、饶河一带垦荒事宜。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初十(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设立密山府,隶属吉林行省东北路道,呈文上都写的是“蜜山”,但批文、印信均将“蜜”字改成了“密”字。民国时期,1913年3月2日,将密山府改为密山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密山县被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占领,1945年苏联红军接管密山,1946年解放军三五九旅一部分进入密山,成立人民政权。

一个小小的、人口只有千余户的县城,只因为占着地利,更因为周边有着辽阔的荒原,黑土地肥沃的土质,丰沛的水资源,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秘不示人的丰富矿藏,必然引起世人的关注,而让这个小县城一夜之间名闻遐迩的,则是新中国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壮举——军垦。

这里,是垦荒官兵们进入北大荒的第一站。

几乎所有采访到的老兵,都说到了一个字:冷。这是北大荒留给他们最初始也是最深刻的记忆。

正是初春时节,冰雪尚未消融,高过屋顶的积雪、泥泞的街路,周边萧条的树林、灰蒙蒙的远山,让垦荒官兵们对北大荒做出最初的判断:荒凉。

密山县有个北大营,砖瓦房,铁皮瓦,曾是日本关东军修筑的驻军地,最多时这里驻扎过几万日军,存放几百架飞机。日本投降后,老百姓把铁皮瓦都拿走了,房子只有墙没有了顶。195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来到密山,把这里作为驻地,指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到爱林割草,一共割了三个月的草,修缮了北大营。农建二师迁走后,将北大营移交给铁道兵农垦总局。

距密山一百一十二公里的宝清县,设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部农场宝清开荒指挥部”(后改为八五二农场转运站),负责接待中转工作。所有分配到各建场开荒点的人员,都得经宝清县分散开去,而每个开荒点距离不等,最远的,有着三百多里的路程。

1956年3月始,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复转官兵成批次地陆续来到密山。1958年,更有“十万官兵”乘着专列,一批一批地奔向这里。

这里,是中国东北铁路的终端。火车到达密山站,再无路可走。

 

1 到了密山,一看,这么荒凉啊!

走下火车,寒风扑面而来,针扎般刺入骨髓;放眼望去,四处积雪,雪堆得竟与屋顶齐平,房檐下垂挂着冰溜子;黑与白加上灰,成了这里的主色调;枯萎了一冬天的树,还呆呆地挺着光秃秃的枝干……那个时代,还没有或者说没有谁知道“厄尔尼诺现象”,也没有“温室效应”,没有“全球气候变暖”。一年之中,北大荒地区有半年的时候处于寒季,因而最大的特色,就是冷,冰雪、风霜,都是自然的常态。

福建来的、四川来的、贵州来的、江苏来的、浙江来的、广东来的,还有从朝鲜直接用专列运来的志愿军官兵……很多人都穿着单衣呢,御寒的衣物都打进了行李,只以为是春天了,也该春风拂面春暖花开了,谁想却还是呵气成霜滴水成冰呢?即使有那些穿了棉衣的,也不过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这里的冷是那种不容置疑的霸道。那种冻透了、浸入骨髓的冷,令人难以承受。对于这些南方来的复转官兵来说,不啻一种下马威,那真是一种意志的考验。

 

车立志:我们从福建坐火车,经过哈尔滨到了密山。四月份的厦门和四月份的密山真是天壤之别,从春暖花开到冻天雪地,真是不一样。到了密山,一看,这么荒凉啊!

我们是1958年3月22日来的。来之前,济南的天气已经很暖和了,我们的冬装都打在行李里了。火车一过山海关就走不了,雪好大呀,从山海关到哈尔滨,火车跑了四五天。我们都穿着单军装,哈尔滨零下二十多度……结果冻感冒了。

四月份还下雪,加上积雪,路两旁都是雪墙,我们坐在车上,看不到外面的景色,也不知道车开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个不足千户的小县城,突然之间涌入了几万人,完全超出了它的承载能力,其市面的纷乱、其物资供应的匮乏、其生活环境的艰窘可想而知。

此时,北大营被铁道兵农垦局作为临时接待基地,周围机关、学校、旅馆、俱乐部等,凡有一块空地就搭起了席棚,里面挤满了人,有十几个席棚作为临时食堂,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做饭供餐,席棚外排队等待用餐的人络绎不绝。

街上也是车来人往,随处都是穿着军装的复转官兵,还有他们的女人和孩子,操着南腔北调;路边到处堆积着各类物资,临时搁置的行李家当;老百姓家里所有能住人的房子都住满了人,几个家庭不分男女老幼挤在一铺炕上。

人员突然爆满,又无法一下子分散出去,以致后来的人根本进不了县城,只好在县城西边的乡镇临时住下来……

四月份,北大荒还时常下雪。

大雪封路,没有汽车,人员就无法尽快分流,即使有汽车,也是有数的几辆,运力不足,何况冰雪路面举步维艰,根本无法快速疏散人群。

那维林是吉林省舒兰人。或许因为是东北人耐寒,也或许是因为复员前曾经在长春一二部队当了三年公安兵,还在军械靶场干了一年,刚到密山他就被安排到密山派出所。那一年他二十三岁。“我在火车站当纠察队员,负责维护秩序。全国来了好多人,很乱。丢东西的多,经常到派出所去找。偷东西的都是当地人,除了小偷小摸外没有其他的案子。”

小偷小摸尚不足虑,可等待却让人心焦难耐。何况这样多的人员,虽以复转官兵为主,但终究来北大荒时的境遇不同,身份各异,面对超乎耐力的奇寒,面对超乎想象的荒凉,面对无法预测的前景,人心会生变,难免不会生事。

 

……有的人就开小差了。有的人跑回家了,有的人跑回原单位了,原单位就说服动员,是党员的党内开会,是群众的群众开会;有自己返回来的,还有被抓回来的。


展开
目录

开篇的话 / 001

楔子 / 001

1 北大荒,一个泛地理概念 / 001

2 北大荒之荒 / 003

3 黑土地的诱惑 / 005

4 北大荒之缘 / 011

序 / 001

第一章 苍凉与激情:荒原承载的人类记忆 / 001

第一节 密山印象 / 004

第二节 荒原传说 / 012

第三节 一群走下战场的人 / 040

 

第二章 天意与意志:黑土地诠释的自然法则 / 070

第一节 黑土地的姿态 / 079

第二节 垦荒者的表情 / 095

第三节 荒原上的生机 / 119

 

第三章 抉择与命运:小人物演绎的时代运势 / 148

第一节 北大荒“谎言” / 153

第二节 每个人的历史都带着颜色 / 171

 

第四章 生活与故事:男人和女人创造的绝域生机 / 205

第一节 北大荒的爱情 / 208

第二节 北大荒的女人 / 223

第三节 北大荒的日子 / 248

 

第五章 俗世与幻境:荒原上构筑的精神家园 / 258

第一节 电影,最奢侈的文化生活 / 261

第二节 学校,草棚子里的教学 / 265

第三节 文化人,磨难中修炼出正果 / 271

第六章 归去与来兮:新时代吟唱的英雄挽歌 / 283

第一节 逝者与生者 / 287

第二节 退休和离休 / 292

第三节 漂泊和归宿 / 294

 

尾声 这里,曾经有一座大礼堂 / 299

后记 / 30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