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原创散文优秀作品选(第一辑)》是由“潇湘文化杯”全国原创散文大赛获奖作品将结集出版。
怀念养娘
文/刘 浪
养娘离去已二十年,我却时常想起她老人家。有时在独自彷徨的马路边,有时在夜深人静的书桌前,有时在幽幽温馨的梦境里养娘的音容笑貌,清晰浮现在我脑际,无数往事历历在目。我感觉又回到了和养娘一起生活的幸福岁月……
记得那年冬天,养娘颠着一双小脚,和养父一道,走了几十里坑坑洼洼的小路,来到那个山村的破屋子里找我。养娘来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收我为养子。养娘没有儿子,只有四个女儿。娘说,养娘是想有个儿子来顶立门户。
养娘为啥选我做养子?这要从我小时候的家境说起。我出生在父母晚年。娘生了十二胎,我是最小的一个,也是当时三个幸存者之一。我六岁那年,爹病故,家里没有劳动力,年迈的娘带着仅大我五岁的哥苦苦度日,讨米、吃野菜、放牛,一天比一天难熬,眼看就快混不下去了,确实需要人搭救。养娘此举也算是一举两得吧!
起初,娘并没让我去的意思。此前,见我们母子日子混得那么苦,也有一些亲族牵过线,要将我送给别人。可娘没答应。娘说:“就是饿死,娘仨也死在一起,不能眼睁睁把孩子送别人贱。”
娘的顾虑不是没有原因。那时我们那里也有人家收养子,几乎都和养母合不来。养子往往成了养母的“奴隶”。娘直面惨淡的现实,做出“宁死不屈”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养娘肯定知晓娘的心思。不然,她不会亲自出马。
我与养娘见面显得突兀和尴尬。那以前,我与养娘从未谋过面。那年我刚九岁,为了生存,不得不负起生活重担——给队上放两头耕牛,可拿三个工分;利用放牛的空隙,到山上捡枯柴,负责家里的用柴;有时还弄点枯柴去榨油厂换点油吃。记得,我从山上放牛回家,两头牛一前一后走着,担着两捆枯柴的我走在中间——两件破烂的单薄衣裳,套在因营养不良而瘦小的身上,两捆枯柴压在肩头,整个身子已佝偻得像个“仙人球”。
刚走到屋台子上,一个陌生而亲切的女人声音传入我耳里:“啊哟,是不是小子回来了?”
我抬头一望,只见屋台子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陌生人,都年近五十,穿着新颖整洁,面容慈祥。我一下呆住了,一双脚像木桩似的钉在地上。
“快放下呀!你看,都压成这个样子了。”养娘见我麻木不仁,连忙起身走过来,帮我卸担子,心疼地说,“这点年纪,比大人的负担还重。可怜啊!”
我不知道发生了啥事,直挺挺地站着一动不动,任由她摆弄。
刚卸下担子,养娘突然抱住我,哽咽着说:“多可怜的宝贝啊!别人像你这样的年纪……都在读书,你却过早……嗨,儿啊,跟娘回去吧,娘送你读书……”
养娘再也说不下去,失声痛哭起来。那一幕,犹如一位痛失爱子的母亲终于找回了自己儿子那样撼人心魄,令我终生不忘。以致后来想起,我都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养娘怎么会对我那样动情?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团迷雾。不过,从那一刻起,我对养娘有了亲近感。这也成为了我后来要离开亲娘的内在动力。我的心动了。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亲情关怀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更何况我还想读书呢!
应该说明一点,这并不是说我趋炎附势,有奶就是娘。其实,我的亲娘也很慈祥温柔。只是,她一生生养的孩子太多,死的也太多,让她受尽了痛苦折磨而变得有些麻木;加之,晚年抚幼子,更为生计奔波、发愁,不可能有精力和心情倾注在她的儿子身上。这一点,确实怪不得娘。
第二天,等养父母走后,面对犹豫不决的娘,我双膝跪地,央求道:“娘,让我去吧,我想读书。”
实话说,就当时的年龄,能做出这种选择,除养娘的亲近感让我产生冲动外,重要的,还因我确实想读书。由于家境贫苦,我与读书无缘,可又十分想念。记得,那时村小学就在我家附近。农闲时我去学校周边放牛,总是被学校传出的读书声所吸引,经常背着垫牛背的破麻布片站在教室门口,跟着同学们一起念书,被老师多次驱赶。我不想丢掉念书的机会。
娘的眼睛也湿润了。娘说:“儿啊,娘知道你想去。可娘担心你太小,去了会受人贱。你别看她(指养娘)说得好,到时候哪有不受贱的呢!那样,我对不住你死去的爹。”
我想念书心切,啥也顾不上,求娘说:“别担心吧,养娘一定会对我好的。再说,我这么大了,只要有书读,怕啥贱啊?”
娘没再说啥,抹了一把泪,走开了。我相信,娘是应允了。
娘果然答应了。
第二年正月初八,哥和几位亲族将我送了过去。令我没想到的是,养父母对我的迎接却是那样隆重。那天,他们请了十多桌客,大多数是养娘娘家的人——舅父母、姨父母、表伯表叔、表兄表姐等等。养父家没几个亲戚,也都来了。那场面之壮观,真有点大户人家娶亲嫁女的气派,连鞭炮也燃放了几箩筐。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酒宴开席时的情景。刚上完两道菜,一直忙碌的养娘放下活计,来到我身边,一把将我抱起,端上一杯酒,径自走到席间,一脸眉开眼笑对亲友们说:“各位亲友,感谢大家来为我贺喜。我和儿子敬大家一杯酒。来,我们干杯!”
养娘说完,一仰脖子,将一杯酒喝了下去。亲友们也都一起举杯,说着祝贺的话。
喝完一杯酒,养娘继续说:“我今天真的好高兴。想念多年的宝贝儿子终于回到了我身边。你们看,多漂亮多乖巧啊!”
养娘说得很激动,让满堂亲友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这时,表叔突然站起身,疑惑地对养娘说:“我表姐今天高兴过头了,说话也走了样。这孩子可不是你当年的那个吧?”
养娘似乎早有心理准备,头一扬,说:“哪个说不是呢!由于他生辰八字的原因,十岁前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年,只好将他寄养在外地亲戚家。你们看,我儿子像不像我?”
当时,我并不清楚养娘为啥那样说。后来我偷偷对着镜子看,发现我还真像养娘:眼睛、眉毛、鼻子、额头、下颌都很像。
“那你的年龄呢?”表叔见养娘那么陶醉,转而问我。
“三月十八,和我三女是双胞胎呢!”养娘抢先报出了我的年龄。尽管提早了几个月,大家还是深信不疑。
说完,养娘一阵哈哈大笑。
那餐酒,大家都喝得很兴奋。养娘平时酒力不错,最终也因抵不住众人敬酒而喝得烂醉。
后来我才明白,养娘为啥会那样。原来,养娘曾怀过一男一女的双胞胎,和我同岁。临产前,养娘去了武汉舅舅那儿,住进了医院。可后来还是出现难产,那个男孩死了。那是养娘一生中怀的唯一男孩,他的死,对养娘刻骨铭心。她老人家是真心把我当作那个男孩看待呀!这一点,在以后的生活中,完全得到了验证。
其实,我在养娘身边也只生活了十年。可这十年,正是我人生无比幸福的十年,也是改变我命运的十年。这十年,令我多么陶醉与向往啊!
说几桩具体事吧……
养娘从没对我发过脾气。这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在当时的农村,每个家庭都为生计劳苦奔波,人与人之间,碰碰磕磕总是难免。特别是大人对孩子,唠唠叨叨甚至打骂,也是家常便饭。而养娘,也只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不可能没有烦恼与忧愁,也不可能摆脱那时众多农村母亲遇到烦恼时表现出的发泄方式。也就是说,养娘也有和养父吵闹的时候,也有指责、打骂她的女儿们的时候,而对我,却从未发过脾气,连重话也没说过一句。记得,那时因偶尔一次考试不好,别的孩子挨打受骂,养娘却对我一脸的笑;我欺负了别的小孩,人家父母告状,养娘不仅不恼,还拉着我笑着向别人赔礼;有时我和姐妹们拌嘴,养娘总是护着我。养娘仿佛觉得我是个“雪娃”,时刻担心着稍有不慎,就会融化掉似的。
在这个家庭,我享有最优惠待遇。这也是我永远铭记的。那时,凡吃的、穿的,每次都必优先我。还有两件事,更让我不能忘怀:一是走亲戚。我们有个舅舅(即养娘的弟弟)在武汉工作。养娘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去。那时,农村人有这样的亲戚走,是件很荣耀的事。特别是孩子们,能有机会去那样的大城市走亲戚,更是求之不得。我来之前,几个姐妹每年都跟着养娘去。我来后,养娘每年都带着我去,几个姐妹去得却很少。这样,还让姐妹们产生了情绪。有一次,她们集体对养娘抗议,说养娘偏心,好像只有我才是她生养的,她们都不是,弄得养娘哭笑不得。二是上学。那时农村家庭的孩子多,加上贫困,能读书的并不多。我家大姐、二姐和大妹都没读多少书。我过来时,其实大妹还在上学,就因为我,养娘只好忍心让大妹下学。
知我心者莫过于养娘。我从小告别苦难的家庭,离开生我养我的亲娘和情同手足的兄长,开始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我的幸运。尽管如此,我对还在贫困中挣扎的娘和哥一直牵挂着。那时毕竟年幼,思念之情易于表露。有时吃饭,吃着吃着,突然就眼泪双流;有时做作业,做着做着,突然哭起了鼻子。养娘对我的心思心知肚明,总是把我拉到一边,为我擦泪水,心疼地安慰我:“是不是想娘了呢?是啊,好久也没看见娘了,娘也一定很想你。这样吧,过两天就是星期天,到时去看看娘吧!”当然,养娘也并不只是一时呼哄我,凡她许了的愿,都会兑现。我每次去看望娘,总要让我带一些吃的给娘和哥。什么鸡啦蛋啦,蚕豆啦麦子啦。总之,有啥就带啥,从来没空手去过。
在几个孩子中,养娘最牵挂的是我。小时候,除了上学,养娘总是把我带在身边——下地,种菜,砍柴,或者外出,都要带上我。如果我几天不在家,她总像丢了啥似的,一天要念上好几遍。后来,我读书,参加工作,远离了养娘,养娘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听姐妹们说,我外出读书后,如一段时间没回去,养娘就会到处打探,生怕我在外过得不好或出事。参加工作后,我再没多少时间回家。养娘更是牵挂,可又不想打扰我,总说我在城里工作忙,只好将无尽的思念埋在心里。那年,养娘患了可怕的癌症。患病数月,养娘一直未吭声,后来实在扛不住才与我联系。我带她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病情已到了晚期。老人家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养娘去世时,我正在外地学习。临终,我也没听到她一句嘱咐的话。后来听姐妹们说,养娘走的前几天,总是不停地念我。她们要给我打电话,又被养娘阻止。养娘说,别耽误了我的学习。
养娘啊,您在生命的最后还在牵挂着儿子,关心儿子的学习与进步。您怎么就没想到,儿子会因没和您说上最后一句话而抱憾终生呢!
养娘啊,您已经离开儿子二十年了。您坟头的小树已经长大。可您的音容笑貌却一直留在我心中;您的大恩大德儿子终生不忘;您高贵的品质将成为儿子人生路上的永恒坐标!
愿养娘安息!
目录
序言
寻找文学的初衷——《全国原创散文优秀作品选(第一辑)》代序/罗建云 I
一等奖
怀念养娘/刘 浪 002
二等奖
你陪我长大,我却不能陪你到老/张 逊 007
文字、纸张与它的情人们/吴 嘉 010
我是游子,姐姐是故乡/绿 绮 013
三等奖
吊脚楼下的湘西/范 诚 019
千年烟火一稻谷/邱裕华 024
为父圆梦/王良庆 027
湘江的声音/邓朝晖 031
远去的麦田/蔡世国 035
在心尖上恸哭的“全家福”/徐建中 038
优秀奖
亲情绵绵
父爱如山/窦玉红 043
父亲老了/韦 莎 048
怀念父亲/阮华君 050
酒/高建国 054
母亲洒落在时光中的泪水/王 冰 057
舌尖上的爱/张 悦 059
我的大娘/孙文斌 061
人文风景
半山溪声/李仙正 067
道滘往事/曹木静 069
大梦乾坤湾/杨培德 075
戈壁深处的旋律/王彦峰 080
魂牵梦绕赛里木湖/邓清泉 083
灵魂的栖息地/胡富健 087
普陀印象/张建红 089
山之魂,我之骨/汪小祥 093
邵阳城·邵阳人/袁胜利 095
神农架归不看绿/林国强 098
湿地之美/纪天才 100
我该如何写你呀,凤凰古城?/黄 睿 103
一座城,一座祠/吴振方 107
遗落一缕晾不干的爱/江东瘦月 110
阅读泸沽湖/黄美琳 113
在刺桐古城里蛰伏的潮汐/杨桂华 115
走溆浦/楚木湘魂 117
似水流年
残喘的光棍村/刘庆华 123
出行记/范家生 129
打谷场往事/孙国华 131
稻草蚊烟/杨华之 134
第一次见到狼/杜庆文 137
父亲那盏灯/江旺明 139
戈秘,戈秘/查世霖 142
记忆中的年/姚 宁 146
麻糖/李 伟 149
买柴/萧 行 152
旗袍/胡梦晓 155
日暮下的炊烟/汪保生 158
三道石坡/曹宏安 160
汪塘/于汉云 163
夕阳/黄守东 166
乡村割水稻/汪 志 170
乡间夜路/李剑坤 172有关狼的传说抑或记忆/陋岩(山西) 174
只记花开不记年/叶瑞芬 179
最忆端午赛龙舟/熊 雷 182
回望故乡
村口的桃树/尹育武 185
甘甜的盐姜茶/刘文辉 187故园难回/范振波 190
老家的木屋/吴国平 192
恋恋老家/王建华 195
麦田里的守望者/文 思 197
那片青青菜园/钟瑞华 200
难忘老屋/李兴柏 202
山村牛哞/禹正平 206
舌尖上的端午/莫青衫 207
柿树,故乡的守望者/柴小军 209
外婆的乡村与故土/关洪禄 211
我自故乡来/贺东东 214
无处安放的乡愁/朱慧彬 218
人生随笔
《平凡的世界》伴我行/李雪莹 225
春来草青青/李忠元 227
荷韵莲香/朱少山 229
聆听,花开的声音/朱德成 232
青梅煮酒/袁国奇 235
秋天的沉思/辛增路 236
田野漫游者/唐俊峰 238
望雪/刘 勇 240
一棵倒下的树(外一篇)/王邦德 242
亦甜亦苦话芦粟/樊荣华 244
有一种花叫鹿角杜鹃/李晓东 246
月亮在跳舞/陈彩琼 250
运河,一个民族的背影/孙庆丰 251
市井百态
母亲和一座城/肖建国 257
保洁大叔当翻译/紫 殷 261
从公安到法警/徐 冏 263
父亲的野蜂情缘/范富勤 267
固麻子的快乐选择/蔡金龙 269
客车上的见闻/杨白丁 272
陌生沉陷/静月清荷 274
母亲的汇款/胡佑志 277
母亲是梅山“大长今”/陈冠雄 278
陪患记/陈茗薇 282
五十五号挂号单/承 洁 288
小狗黑仔/古 姗 291
爷爷是个梅山通/黄 钶 294
猪油肚的爱情/弓 雨 298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