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听涛》收文40篇,以人为切入点,以经典剧目为引线,以评论和随笔的形式回顾与述说了沈阳舞台艺术的多姿多彩,也以作者亲历性拉近了描述对象和读者的距离:如京剧从“关外唐”的艺术风范,到《将军道》的舞台力作;评剧从“韩花筱”三大流派的形成,到《我那呼兰河》的卓有建树;话剧从深得周总理关怀的《兵临城下》,到名扬九州的《搭错车》等“探索三部曲”;杂技从蔡少武的飞车绝技,到《天幻》《龙幻》的全球足迹……数尽沈阳的舞台艺术发展历史,令人耳目一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读懂这样的沈阳,才能为明天找到答案
姜虹
城市,是和什么属于同类项的?
肯定不是静物,不是一首诗,不是一幅画,它起码要像那种内心盈沛、经历丰富的人,有转身,有故事;它又一定要远超一个人,因为注入了悠长千百倍的时间参数,汇成了河流,多出无数朝夕。
如何去了解一座城?
还是有点像了解一个人,与他搭话,谈天,看他的友故,读他的传记;可是一座城市还要有更多的维度和容量,因为有形形色色的“一个人”经过这里,加入这里,所以我们会阅读更多的史文,去走近它。
“沈水书坊”就是这样的书集,这套书讲的是沈阳。
第*辑“沈水书坊”有五本精致的小书——《盛京瓷话》《沈水散叶》《紫气东来》《沈水听涛》《巨变观澜》,从名字就大概想得出内容,这是沈阳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地域文化小丛书,之后还会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很多个侧面,终会勾勒出这座城的清晰样貌。这么看,又好像比读懂一个人容易了。
沈阳,是11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有7200年之久远的新乐文化,是清王朝的发祥都城,称过盛京,叫过奉天,经历过辽沈战役的血泪壮烈,也见证过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忠勇火热,为新中国奠定工业基础挥洒重墨,也是如今东北振兴的中心城市……沈阳的物事变迁,当然说也说不尽。
所以,“沈水书坊”说得很细很细。
读《盛京瓷话》,读沈阳的七千多年制陶史,走进青铜时代的高台山古窑,与中国“陶圣”唐英、“辽瓷之父”金毓黻、辽瓷研究开拓者李文信隔空相望,再看看民族品牌肇新窑业的兴盛与拼搏……南有景德镇,北有沈阳法库,陶瓷在这里有一寸一寸的精致与美丽。
读《沈水散叶》,读的是生于斯、行于斯的“故人”,在东关模范学校读小学的周恩来、拒绝签订卖国条约的张作霖、在东北*创平民教育的车向忱、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当代版画泰斗朱鸣冈……爱国、战事、赤子、才情、名医、报人、交集、爱恋、痴人、暗昧……是这些一人一事、生生世世书写了这座城市的壮阔、赤诚与风骨,有一些你或许熟知,更有些你不曾知晓、留意,在哪一页纸上,邂逅突然的感动。
读《紫气东来》,读沈阳故宫和史记浮尘,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新朝肇建,点滴皆贵;而书中还不止建筑,有皇室雅韵、典藏文物、文化随想,一景一事,拼起时光。
读《巨变观澜》,读沈阳的工业传奇与荣光,这里有沈阳的工业发展历程,有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藏品,有对老一辈工人阶级的讴歌,有对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提炼。为共和国工业创造数百个“第*”的沈阳,血脉里至今流淌的是炽热和滚烫,是“第*炉钢”的欢腾,是爬坡过坎的坚毅。读懂这样的沈阳,才能为它的执著、坚守与明天找到答案。
读《沈水听涛》,读沈阳琉璃璀璨的文化之光,京剧《雁荡山》《将军道》《青天道》,评剧《小女婿》《疙瘩屯》《我那呼兰河》,话剧《茶花女》《兵临城下》《搭错车》,杂技、歌舞、曲艺、相声、鼓书、二人转……沃土之上,是一个个芳华响亮的名字,于魁智、迟小秋、李静文、常东、朱强、冯玉萍、宋丽、周丹、孙路阳……歌咏唱调,代代讲述。
一本本小书,寥寥数万字,枕边浅翻,旅途小品,有的看过牢牢记下,有的可能一瞥又散在风中,可是它们的名字都叫沈阳,一点一点、一字一字都没有白读。对于异乡客和当地人来说都一样。不晓得哪一刻,月色下还是拐角处,就会忽然想到书里的描摹,当下茫茫然定住了神,与眼前的景物说上了话,与笔中的精灵说上了话,两三句,几生世。
一切,都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