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米沃什的“灵魂自传”,是米沃什具代表作性的思想随笔之一,主要探讨了人的抽象化这一问题。全书的论述高度体现了米沃什思想的复杂和深邃,涉及神学、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其探索充满对广袤宇宙和人类的困惑、疑虑和悲伤,闪耀着形而上的思想光辉,极为经典。
我过去是谁?而现在,当身处格里兹利峰又译灰熊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附近的一座山峰。上的工作室中眺望太平洋的时候,我又是谁?我一直不愿意谈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会隐约触及,但也是小心翼翼且并不情愿。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是时候战胜我一直以来对于读者所深深抱有的不信任了,虽然这一刻对于我们变小的地球以及个体生命来说,都略显迟暮。这种不信任源自于我从事文学工作之初,那是遥远的三十年代。作为一个“灾变论者”又译劫数难逃论或末日论者,指持有现代社会必将毁灭于一场大灾祸的悲观论调的人。,那时我已经深深预感到,世界将会走向何方。我也曾怀念“信仰与力量”的年代,这在我早期的诗歌当中有所涉及。但彼时并没有什么人能够让我讲述这些担忧与希冀。波兰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特质在我身上均有体现,我无法摆脱,因此我也注定四处碰壁。“青年先锋派诗人”这一标签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我的误读,因为先锋派诗人很少关心我暗中所默默关注的一切。但我必须有所归属,所以我便屡屡伪装,让自己显得像个先锋派的样子。我处处设防,对于大学以及文学圈内那些让令人仰止的智者所怀有的崇敬之情也伴随着怀疑(或许他们也会迷失?),这是同时陷入既傲慢又卑微的状态中的最佳手段。我并不诅咒傲慢,因为傲慢也是一种防御。
当时的情形便是如此,这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我会如此痴迷于沉默:当我张开嘴,却任何声音也发不出。不难想象,对于一个如此拘谨的人,当他最坏的预感成为现实,当目睹华沙战时以及战后的情景,当人们从摇摇欲坠的屋舍中得以侥幸逃生,当独处以及学术工作成为一种恩赐的时候,这种拘谨意味着什么。针对外国读者的写作只是一种实践,甚至是带有教学性质的实践,因为我并不相信使用不同语言,拥有不同历史传统的人能够理解我的作品,况且,我以波兰语创作的作品是为那些超越时空的读者而写,换言之,是为自己和缪斯女神而作。
我参不透自己的人生(谁又能参透?)。同样,我也并不理解自己的作品,我将来也不会假意我能够理解。从这些作品当中定然可以看出极大的自我克制,的确如此,当一个人缺乏这种克制,自然会对其十分渴望,但是倘若所拥有过多,并且知道为此曾付出了多少代价,那他必然会渴望释放,渴望喷薄而出,渴望能够自由创作的手。
释放自己意味着同读者对话,同时期待着他们理解和信任的眼神,读者与我们息息相通,与我们有着共同的信仰,至少与我们有共同的期许。于是,我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确实存在这样的读者,而且在世上的某个地方还会生出这样的读者群,哪怕是很小的一群,哪怕只有读者的千分之一。伴随着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假设,我且尝试着放下我所怀有的成见。
……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1
乌尔罗地(中译本前言) / 闫文驰/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附录:名词解释/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费城问询报》
《乌尔罗地》是作者迄今写过的严肃、态度骄傲的书。这本书有助于阐明他的诗歌和小说背后的信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出了米沃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远游的导图,并且提供了一些诗人关于自身的感悟。
——《纽约时报》
正如米沃什其他的非虚构作品,起初相当四分五裂的冥思最终汇聚,留下的印象非常坚实且有针对性。虽然这本书确实是一部思想或心理上的告解,它并未沦于狭隘或世俗,而依旧显然是文学性的。
——《科克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