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壁画艺术语言形态发展概略》考察中国古代壁画语言形态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旨在从中梳理、提炼出壁画语言形态的类型建构与生成、交流与融合、丰富与完善,以及衍生、衰弱等轨迹,探索壁画语言形态结构、形态变迁背后的艺术价值取向及文化观念,为中国壁画艺术语言形态的现代探索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语言形态发展概略》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语言的生成与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连续而递变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原始岩画、彩陶纹饰、原始绘画的建构,经过先秦壁画的文化意识积淀,到秦汉时期壁画,逐渐建构出具有中国原生文化观念类型的壁画艺术语言形态。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文化观念失去了指导地位,被佛教思想观念所取代。其间这两种观念影响下的造型理念发生了转变,寺观壁画与墓室壁画都处于双向交流中,经过原生壁画艺术语言形态与异域壁画艺术语言形态的碰撞、交融,形成合理而稳定的语言形态结构。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主导的绘画本体语言形态模式,成为后世传承的经典。第三阶段,宋、辽、金、西夏至元、明、清时期,寺观壁画在艺术语言形态类型上属于衍生期,主要是在壁画语言类型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衍生、丰富与变化。而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艺术语言形态则逐渐走向衰弱。在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相应的三种形态演变:原生文化形态——汉代壁画语言;艺术审美的本体形态——晋、唐壁画语言;经典语言形态的衍生与衰弱——宋、元、明、清壁画语言。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语言形态发展概略》采取纵向时序与横向空间相结合的方式,以地面寺观壁画与地下墓葬壁画两条线索对照展开,在空间性艺术存在形态中,将不同类别和状态的时序关系统一在考察过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