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寻找张展/金芦苇丛书
0.00     定价 ¥ 29.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1350064
  • 作      者:
    作者:孙惠芬
  • 出 版 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家孙惠芬长篇小说,中国故事,人性主题,悬疑结构,隽永语言。


展开
作者简介

惠芬: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台阶》《赢吻》《狗皮袖筒》,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民工》《一树槐香》《致无尽关系》,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生死十日谈》《后上塘书》,长篇散文《街与道的宗教》等。曾获多种文学奖项。长篇小说《歇马山庄》获辽宁省第四届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长篇小说《吉宽的马车》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辽宁省优秀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相信会有许多有心人,以多种解读方式进入长篇小说《寻找张展》,这是一部镜面清晰可鉴而棱面立体感十足的文本:青春秘密与官场隐秘、身心成长与政治生态、代际冲撞与人心交互……代际冲突的化解需要耐性情愿、需要衷肠真切、需要以心换心。而最基本的那一部分——对人的基本看法、对人生价值的定位、对亲情与故乡的态度、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孤独与知心的体悟和辨析等等——那纯朴、踏实并日臻健全的自我建构,正在重重阻挠与偏见中如此令人欣慰地坚韧生成。


展开
精彩书评

张展似乎更像一个找寻与践行家族魂脉的使者。小说折射其实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许多追求展翅高飞的现代人在躲避家族故土的“穷滋味”时险些丢了本真与“魂脉”。这种有意无意的“躲避”有多少违背了事物顺常发展的自然规律,而铸成了巨大的人性缺失?温暖的是,这种缺失在小说中找回了,他化身为张展。

——《文艺报》

《寻找张展》是近些年创作中的一个异数。在满地蝼蚁般的无力青年形象过剩的情形下,在密密麻麻零余者书写已成为一种“纯文学恶俗”之时,小说将以罕见的饱满可感、真切可信的新人典型的书写,成为作家自己文学履历上的现象级力作;在真正具有内在力量感的青年形象已经缺席太久、遍寻无望之时,终于找到张展,这也许会是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事件。

——《人民文学》卷首语


展开
精彩书摘

寻找张展,是儿子提出来的。我和张展从未见过面,可当他在微信上提到这个名字,说妈妈,你还记得我的高中同学张展吗,我脑海里迅速就浮现出一个形象。这形象没有身高,没有五官,只有和飞机有关的一些连缀。他的名字有伸张和展翅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飞鸟和飞机,我记住他,正因为一次和飞机有关的事故。他的父亲死于2009年法航447空难,当时离高考只有不到一周时间。儿子在微信上提到他,很出我的意料。儿子在美国加州读生物信息学博士,因为学习上的一些事情我们发生争执,他一个多月不理我,并向我严正声明:今后,凡涉及学术上的事,绝不允许瞎掺和!不让我管学术上的事,他却突然在微信上说起张展,并让我帮他寻找张展,说这对他很重要,对他的科研尤其重要。一股气儿在胸口鼓胀,就差没骂出一句“混蛋”。

我其实并没管他,当时因为选课,他和学校生物系小秘发生争执。小秘是美国大学里对秘书的昵称,她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黑人女人,她建议他选修一门“生物信息学前沿”的课,他没选,选了别的,小秘就问他为什么不选。他反问小秘,选修课的概念就意味着学生有选择的自由,我为什么要选?小秘说有史以来,还没遇到一个我们建议选而不选的学生。儿子说那是你没遇到,不意味着就没有,不意味着你的选修课最后就成了必修课。儿子把这一切告诉我时,我能想到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对方辩论时理直气壮的样子。他的英语表达一向很好,他以为到了美国,就拥有了自由和平等,就可以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无视年龄和身份差别,打着手势据理力争。虽然我也觉得他有道理,可我还是冲他发了火,“你这刺儿头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改不了!为什么所有人都听了小秘建议唯你不听!”我冲他发火,出自一个母亲的弱者思维,担心美国并非想象那样自由和平等,不希望他在遥远的国外受挫。儿子却反应激烈:“妈妈,我向你讲这些,是想让你了解我的思想,并不是让你管我,也不是想让你为我操心!在学术上,我知道该怎么做。我们这代人和你们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儿子提到“这代人”,我更加恼火,我说我最讨厌你动不动就你们这代人,还不是你们这代人出了药家鑫,出了“我爸是李刚”。关于药家鑫,我和儿子有过讨论,本不该在这时再提到他,可是一急还是把他搬了出来,可见对付儿子,我是多么容易黔驴技穷。这句话还真的把儿子噎着了,他停顿了好长时间说不出话,但他没再和我争执,只压低声音说:“妈妈,我再重申一遍,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永远不要随便下结论。我们这代人,你究竟了解多少?!还有,学术上的事儿你不懂,不要瞎掺和!”

不让我掺和,又叫我帮忙,气真就不打一处来。因为有气,他后来的话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比如他强调这几天找张展找得有多苦,能联系上的几个同学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网上百度张展的名字,三十七个张展只有滨城大学的张展和他要找的张展入学时间吻合,他知道他考在滨城大学,可那个张展的信息终止在2009年9月,之后便不知去向。

没往心里去,可张展这个学生还是不由分说在记忆深处浮出,连同与空难有关的一些信息。一架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航班,神秘消失在大西洋四千米高空,五天后发现漂出水面的飞机碎片,一个月后打捞出飞机残骸,两年之后找到黑匣子,2011年夏天打捞出一百零四具遗体,出事原因仅仅是驾驶员操作失误……这世界上的重大灾难没人能够忘记,泰坦尼克号遭遇冰山、唐山大地震、印尼海啸、汶川地震……可许多灾难,你记下了,和你的生活并无直接联系。447空难发生后,我生活中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儿:2009年1月,我的中篇小说《致无尽关系》发表后被几家选刊选载,半年后我在网上点击作品题目,想搜索一下读者反响,却看到一个网名为“洪洞山人”写的博客,他在博客上说,他的一个朋友就在法航447飞机上,朋友出差前,曾向他推荐一篇叫《致无尽关系》的小说,写一个春节回家过年的小两口儿如何掉进无尽关系,非常感人。他于是买到《小说月报》一口气读完,为了悼念朋友,他还不惜花费笔墨在博客上耐心讲述了小说里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故事……

一个空难去世的人在临行之前读过我的小说,我的小说跟一个已经不在了的人发生关系,震动之余,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仿佛从某个已故人身上翻出与我有关的遗物,仿佛从消逝在天际的苍茫之处闪现一道电光,一瞬间照亮了我们彼此……

当然,它照亮的,不只是我们彼此,还有张展。因为在这之前,我就知道儿子有一个同学的父亲在空难中去世,那同学的父亲在山西某市当区委书记,他把儿子和女儿一起送到大连读高中。当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当得知张展的父亲就是生前读过我《致无尽关系》的那个人,我和张展,顿时就有了诉说不清的关系。

所谓诉说不清,不过是从此记住了张展这个名字,并开始关心起他的信息:是否参加了高考,是否影响了成绩,去了哪所学校,仅此而已。然而尽管如此,从儿子嘴里得到的信息足以让我悲伤:父亲遇难,看不出他有任何反应。为了高考,他没和母亲一起参加去往法国的空难家属团,可他高考考了很低的分数,最后去了大连一所二本学校。对我来说,这些信息都不算什么,最最叫我悲伤的,是他高中期间就跟家庭决裂,跟父母决裂,第一年春节,父母为他订好机票,他坚决不回,从此父母再也没让他回去。这意味着,他在父亲遭遇空难的三年前,就与父亲永别了……

法航447空难发生在2009年6月1日,我在网上读到“洪洞山人”博客是2009年7月17日,虽然得知这些信息离飞机失事已经一个多月,可当时,我还是希望通过儿子见见张展,因为《致无尽关系》,我和这个孩子似乎有了微妙关系,我想帮帮他,不管他如何跟父亲决裂,父亲去世,对他都是重大灾难……可儿子绝不配合我,他的理由非常简单:他不会见你!当时高考结束,他很有可能回到山西老家,不在大连。可儿子不说他不在大连,只说他不会见我,仿佛我是什么虎狼怪兽。事后用心想想,这看似简单的理由倒也并不粗暴:不管他在哪儿,总要尊重受难者,总得让他安静。

后来,儿子断断续续向我描述了张展。他向我描述,不是为了让我了解,而是他高考结束,在经历和同学的告别,某些往事让他不能释怀。儿子没有遗传我喜新厌旧的基因,他是一个深度怀旧的病人——怀旧是一种病,这是我的定义,因为它会让生活变得无比沉重——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用过玩过的所有东西,电子宠物,四驱车模,电子火车,以及他穿旧了的校服,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所有试卷,给我收拾卫生带来巨大麻烦不说,没事儿时,他从那里翻找旧有的时光,一边叹气一边摇头,活脱脱一个八十岁老人。我十分清楚,儿子描述张展,不过是为了打开一段属于他的过去,如同从校服和试卷中翻找旧有的时光,而我,不过是一个意外的分享者,或者只有我的分享,才使他的怀旧更有质感,反正,关于张展的描述只是他的自言自语:

“这个张展,是我见到的骨子里最倔强、最我行我素的人,你知道他爱上的那个发廊女有多大,比他大八岁。


展开
目录
上部 寻找
下部 张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