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繁华落尽是孤独(精)
0.00     定价 ¥ 42.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545913064
  • 作      者:
    作者:季羡林
  • 出 版 社 :
    鹭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繁华落尽是孤独》特色一:
  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散文作品中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可以看作先生对其一生奋斗的回忆录。
  《繁华落尽是孤独》特色二:
  季羡林先生以平实朴素之笔,记录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所经历的美好和苦痛,丰富、坎坷而真实。他的一生,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起起伏伏。到耄耋之年,在鲜花、荣誉和掌声下所包围的,却是一份过于喧嚣的孤独。
  《繁华落尽是孤独》特色三:
  这本书不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对成长的感悟、对学术的热忱、对苦难遭遇的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都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季老先生优秀而可贵的品质。
  《繁华落尽是孤独》特色四:
  内含精美彩插,呈现了名家赠送给季羡林先生的诸多画作,都是非常珍贵的作品。
  《繁华落尽是孤独》特色五:
  封面图由微博红人、当代艺术家老树所画,极有意境和韵味,值得收藏。
  《繁华落尽是孤独》特色六:
  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的诗意人生”系列中的一本,读者可配合其他几本,了解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季羡林。本系列包含的单册如下:
  《莫问他乡与故乡》(精装)
  《月下清荷檐下猫》(精装)
  《忆着烟村旧风景》(精装)
  《寸草丹心万里程》(精装)
  《坐拥书城意未足》(彩插精装)
  《一蓑烟雨任平生》(彩插精装)
  《沧桑阅尽话爱国》(彩插精装)
  《繁华落尽是孤独》(彩插精装)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展开
内容介绍
  《繁华落尽是孤独》一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散文作品中关于儿时成长、海外求学、回国任教、出访治学、晚年杂想等方面的文章,可以看作先生对其一生奋斗的回忆录。全书共有五辑,分别是“痛别慈母:故乡记忆”“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茕茕孑立:燕园耕耘”“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浮世寂寥:三辞桂冠”。季老先生从山东临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的一生,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起起伏伏。先生以平实朴素之笔,记录了自己所遇到的人和事,所经历的美好和苦痛,丰富、坎坷而真实。到耄耋之年,在鲜花、荣誉和掌声下所包围的,却是一份过于喧嚣的孤独。

展开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童年
  叔父和父亲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白面馒头、杨狗、哑巴小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疑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1986年6月6日
  原文《我的童年》,有删减
  ……
展开
目录
001 / 第一辑
痛别慈母:故乡记忆
003  我的童年
013  不安定的小学和中学
041 / 第二辑
踽踽独行:从清华到哥廷根
043  我的高考
046  清华园孤影
054  苦闷的一年
069  一个人的留德岁月
133 / 第三辑
茕茕孑立:燕园耕耘
135  回到祖国
150  春满燕园
153  师生之间
158  我和北大图书馆
161  梦萦红楼
165 / 第四辑
兀兀穷年:迟来的学术春天
167  春归燕园
171  天竺心影
195  尼泊尔随笔
210  重返哥廷根
220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226 / 第五辑
浮世寂寥:三辞桂冠
227  1995年元旦抒怀
230  故乡行
239  在病中
267  回家
273  晚年杂忆
284  笑着走
286  九十五岁初度
291  附录 小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