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认识中国(从丝绸之路到共产党宣言)
0.00     定价 ¥ 42.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8667942
  • 作      者:
    作者:(英)彼得·诺兰|译者:温威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鲍达民、著名政治学者郑永年高度评价

本书的英文版在全球多个国家发售,受到业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鲍达民认为,本书“在重大的政策挑战层面,从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邻国的关系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遗产,他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洞察和见解”。

郑永年教授指出,“在当代世界学术界,像诺兰教授这样精通中西方,且不遗余力地向世界解释中国的为数极少……他在活跃于中西方学术界的同时积极介入中国的改革实践,总是能够及时地向世界解释中国发生的一切”。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府系教授林春、爱丁堡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弗朗斯曼都认为,本书为读者在国际政治格局下理解中国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 国外知名学者、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彼得·诺兰数*新力作

作为长年从事中国研究的“中国通”,作者提供了一幅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在全球位置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的线路图。

★ 战略热点全面解读:一带一路、海洋战略

本书探讨了两个当下社会普遍关注,同时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热点。

“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的·顶层战略。本书通过历史脉络梳理,考察中国在古丝绸之路年代的世界核心地位、经济状况,以及工业革命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等,用既有学理的论证和通俗易懂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高远意义和价值。

海洋战略是大国崛起的关键一环。面对周遭复杂的海洋环境及西方大国的战略布局,作者从国际政治、法律出发,深入解析中国应当如何利用海洋战略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区域和平、壮大自身发展。

★ 兼具国际视野和历史纵深,探析中国发展之路

本书将中国置于世界之林,在国际化视野下探讨中国的发展之路。同时,作者梳理了中国与中亚、东南亚两千年的关系史,对照近几百年的西方殖民史,以及至今还在延续着的殖民带来的利益所得,为认清今日世界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展开
作者简介

彼得·诺兰(Peter Nolan), 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和硕士,伦敦大学博士,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获得者。现为剑桥大学发展学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崇华讲席教授(Chong Hua Professor in Chinese Development),剑桥大学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CELP)主任。

自 2000 年开始出席每年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hina Development Forum) 并 发 表演讲。出版《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衰落》( China's Rise, Russia’s Fall, 1995),《中国与全球商业革命》( China and 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 2001),《改造中国》(Transforming China, 2004)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正进入新的复杂的发展阶段。在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着两个关键议题,一是在国际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二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遗产。本书所收录的四篇长文,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这两个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与海洋战略既关乎国家发展,又深入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一带一路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本书第一章深入历史,探究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在工业革命前两千年间的长期关系。直到18世纪时,中国都是世界上*大、*具活力的经济体。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许多关键技术,都是由商人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播到了欧洲。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及欧洲国家密切的商业往来及深厚友谊表明了一带一路所具有的历史基础,也预示着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第二章中,作者指出了中国在处理海洋问题时所面临的诸多国际政治和法律挑战。西方通过暴力征服,在全世界广阔的管辖地形成了主权遗产,其中尤其包括亚太地区——中国自己的“后院”。作者对西方大国的海洋霸权的分析,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在保障和维护自己的海洋主权所面临的困难,也凸显了海洋战略的宝贵价值。

第三章和第四章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遗产对当今中国的意义。作者分析了中国未来面临政策挑战时,应当以何种方式解释和运用卡尔·马克思的智慧遗产。理解“共产主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当今中国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和实际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3. 西方殖民主义与丝绸之路

西欧殖民主义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关系在远超过一千年的时间里基本和平,来自中国、阿拉伯国家、印度和东南亚的船只大多都不携带枪炮。这些船只从东非到中国南方所停靠的港口都很国际化,多种文化在这里并存。在印度洋和南海的各个港口,伊斯兰教、佛教、儒教、拜火教、基督教基本上和谐共存。在商人开展贸易的那些地方,政府大都尽力发展贸易,认为贸易对于社会有利。由郑和率领的中国探险船队,就是这种和平关系的最佳体现。郑和船队最后一次下西洋是 1433 年。

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的时候,欧洲生产的商品很少能让亚洲人产生购买欲望。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 1498年第一次去印度的卡利卡特(Calicut,明代古籍称“古里”)时,拿出了他们带去的条纹布、兜帽斗篷、帽子、珊瑚串、洗手盆、糖、油和蜂蜜等商品。国王看了后嘲笑葡萄牙人,建议他们不如拿黄金交换。据估计, 1750 年时,西方(指欧洲)的产值仅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 18%;相比之下,南亚占 24%,中国占 33%。直到 18 世纪末,中国的技术几乎在每个方面都领先于欧洲或者至少与欧洲相当。但有一个方面欧洲的技术毫无疑问优于亚洲,那就是军事。 15 世纪和 16 世纪,欧洲经历了陆地和海上的军事技术革命。引发军事技术革命的是新兴欧洲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与对立,这些国家在现代初期开始成形,在17—18 世纪的“绝对主义时代”羽翼渐丰,在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继续发展壮大。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航海之后没过几年,葡萄牙人就绕过了好望角。欧洲的区区小国葡萄牙,是欧洲暴力入侵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不可否认,与印度洋上那些没有武器的穆斯林船只相比,葡萄牙舰船的武器相对更加精良;欧洲侵略者又有着其亚洲对手所不具备的顽强意图,这更强化了葡萄牙的优势。”(C.H.Boxer,转引自Chaudhuri, 1985: 77-8) 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洋,“使该区域的和平航海系统戛然而止,而在过去,和平航海系统的存在是印度洋区域极其突出的特征”(Chaudhuri,1985:63)。郑和率领的船队与葡萄牙船队“确实是天壤之别”:“中国的整个做法是海军友好访问外国港口,然而对比之下,葡萄牙在东苏伊士几乎是立即发动了全面战争。”(Needham,1970:53)只要葡萄牙人是沿非洲西海岸下行,他们的活动相对是比较受限的,当然除了奴隶:“1500年之后,欧洲的海军已经有实力先后向东非阿拉伯国家、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发动恐怖主义战争;此时,欧洲海军才显示出他们的力量能促使他们做到何种程度。”(Needham, 1970: 53)葡萄牙“大力传扬十字军心态,并将其运用到海军征服整个南亚的活动当中”(Needham,1970:53)。在16 世纪,葡萄牙沿印度洋和东南亚海岸向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都发动了战争。到16世纪末,葡萄牙已经沿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了一系列势力范围和堡垒,其中包括莫桑比克、霍尔木兹、果阿、科伦坡、马六甲和澳门。葡萄牙的海外扩张得到了当时国王的大力支持,这位国王自诩为“埃塞俄比亚、阿拉伯、波斯及印度之征服、航海与商业之王”(Fairbank, 1965:18)。葡萄牙君主希望通过扩张,不仅达到让那些不信奉天主教的人皈依天主教这一宗教目的,还在经济上获益。

此后,葡萄牙遭到荷兰、法国和英国这些更加强大的欧洲对手的挑战,并且被打败。 17 世纪,这些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支持的武装“东印度”贸易公司,引领它们在亚洲的扩张。接下来,这些国家之间又对亚洲和西方之间海上贸易的控制权展开激烈争夺,它们在海外的暴力冲突在欧洲内部也同样上演。到了 18 世纪末,英国确立了其对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1858 年,东印度公司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威斯敏斯特(指英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权正式确立。在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继欧洲大陆和北美工业化之后,西方国家之间爆发了新一轮的对立冲突。这对南海海域的土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到 1900 年前后,英国在包括新加坡和沙捞越在内的马来半岛确立了殖民统治,法国、荷兰和美国则分别在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建立了殖民统治。也是到1900年时,按照“不平等条约”,那些在南海贸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国南方主要港口城市都被迫对西方开放,让西方人居住和经商。这些城市包括广州、厦门、福州、宁波、汕头和上海,还包括香港,香港在南海关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直到 1997 年都是英国殖民地。

1890年,军事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所著的影响深远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一书出版。他提出,海权对于增进国家实力和繁荣必不可少。他认为英国的海外力量不仅取决于它与欧洲大陆不接壤的有利地理位置,还取决于它在国外刻意获得的关键战略基地。这使得英国能够在世界最脆弱的节点控制世界航运。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亚丁、新加坡和好望角都证明了这一点。马汉的最终目的是说服他的美国同胞,如果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话,美国有可能成为一个海军强国,或许会是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通过控制大片公海,有压倒一切的海上控制权,就能封锁商船进出敌人海岸的要道,这只有最强大的海军才能做到。”(Mahan,1890:xxxii)1916年前,所有主要国家竞相建立强大的舰队,正是出于这种信念。马汉的观点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罗斯福担任总统期间(1901—1909),美国大幅扩建了海军。 1907—1909 年,由16艘巨大的战舰和辅助舰组成的“白色大舰队”环球巡航14个月,在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锡兰、埃及和地中海宣示美国海军的崛起。

西方列强不仅在南海各岛殖民,还在太平洋更广阔地区建立了殖民地。此时北美洲主要被白人占领,这些人经过长时间的暴力征战(其中包括对印第安土著的大屠杀)打遍这块大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通过几乎灭绝土著人口,确立了白人的殖民统治。太平洋大部分重要岛屿属地都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管辖之下。美国还吞并了夏威夷群岛,从俄罗斯手里买下了巨大的阿拉斯加属地(其中包括绵延北太平洋1000公里的阿留申群岛)。到了1900年,日本夺得了对独立小国琉球的控制权,琉球此前数百年都是中国的附属国,这时被迫并入日本,成了日本的“冲绳县”。

俄罗斯殖民主义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亚。16世纪,莫斯科大公国吞并了喀山(1552)和阿斯特拉罕(1556)。俄罗斯版图横跨西伯利亚,1649年扩大到太平洋,1783年吞并克里米亚。1730—1848年,俄罗斯吞并了哈萨克斯坦北部。1864年,俄罗斯开始征服中亚核心地带的最后堡垒,先后征服了塔什干(1865)、布哈拉(1868)、希瓦(1873)、浩罕汗国(1876)和梅尔夫(1884)。这一整片区域都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俄罗斯在中亚扩张之时,正值19世纪清朝灾难性地衰落,其中包括清朝在新疆统治的崩溃。在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从欧洲直至太平洋的大片广阔土地自蒙古帝国以来第一次在政治上统一。

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中亚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建立“突厥斯坦自治国”运动,自治国主张有自己的军队、外交政策和财政,并且统一中亚各民族。1920—1924年,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拒绝了这一提议,开始了漫长的在苏联内确立单独“共和国”的划分过程。(Soucek, 2000:第 16 章)苏联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找出了单独的文化和语言群体,形成了每个中亚“共和国”划定边界及强化各自“国家身份”的基础。这为后来中亚解体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些独立国家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中叶,俄罗斯向南推进,从西伯利亚进入大清帝国的疆域阿穆尔州。根据《中俄北京条约》(1860),俄罗斯占领了阿穆尔河以北地区以及乌苏里江与太平洋之间的沿海省份,这些省构成了东北的东海岸。该地区的主要城市是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意思是“统治东方”。1891—1916年,俄罗斯帝国建造了穿越广袤草原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并且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修建了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时,东部终点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苏联时期,中亚的铁路线更加密集,使该地区紧密地融入了苏联经济。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专属经济区

1992 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部“革命性”的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允许各国在距自己海岸线 200 海里(约 370 公里)的海域建立起专属经济区,有权通过海岸警卫队舰队进行巡逻和保护。根据这部《公约》,西方的前殖民列强都可以保留对各自遥远属地的管辖权,这些属地往往人烟稀少或无人居住。英国的海外领地包括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 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这些都在大西洋;还有英属印度洋领地和皮特凯恩群岛,以及包括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和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在内的加勒比海各属地。法国的海外领地包括克罗泽群岛(Crozet Island)、凯尔盖朗群岛(Kerguelen)、圣保罗和阿姆斯特丹岛、留尼旺和特罗姆林岛等,这些都在印度洋;另有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和富图纳、克利珀顿岛(Clipperton Island),这些都在太平洋;还包括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岛在内的加勒比海和中美洲领地。美国的领地包括夏威夷、关岛、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North Mariana Islands)、鸟粪群岛(Guano Islands)和威克岛(Wake Island),全部都在太平洋。中国无争议的专属经济区只有90万平方公里,如果在南海的一切争议都取胜的话,中国总共的专属经济区还不到300万平方公里。法国的海外专属经济区面积达 1070 万平方公里,美国(包括阿拉斯加在内)是98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是670万平方公里(即其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属地),英国是 600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为260万平方公里,新西兰是330万平方公里。(Nolan, 2013)仅在太平洋,前殖民列强的海外专属经济区总面积就有309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无争议的专属经济区大30多倍;即使中国在与邻国围绕南海的一切争端中获胜,前殖民列强的海外专属经济区总面积也要比中国专属经济区的最大可能面积大10倍。


展开
目录

导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西方殖民主义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共产党宣言》在 21 世纪

“ 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在英国演变的启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