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精锐部队》:
在招募外籍德意志人活动的初期,伯格尔的党卫军中央技术管理局还比较尊重德意志人的“志愿”。
但到后来,“志愿”这两个字的概念已变得模糊不清了,伯格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做出不同的解释。一旦宣传家们的鼓动、诱惑失灵,伯格尔就会命令他忠实的纳粹主义分队赶到那里。
如果当地志愿报名的人数较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被吸引加入武装党卫军。而那些没有报名的人的房子就会被砸烂。
随着战争的推进,武装党卫军的消耗日益增加,对后备兵员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几年中,“志愿”完全被“强迫”取代了。一向持抵制态度的巴尔干半岛各国,在德国政府的逼迫下,也接受了提供兵员的协议。协议规定,所有适龄德意志男子都应按照德国的法令,加入德国军队服兵役,而接收兵员的首先就是武装党卫军。伯格尔使用这些非人的手段,轻而易举地将德意志人强行驱人了武装党卫军。1943年底,外籍德意志人已占武装党卫军官兵总数的四分之一。到战争结束时,一共有31万来自欧洲各地的德意志人在武装党卫军中服役,相当予武装党卫军鼎盛时期人数的三分之一。
然而,伯格尔并不满足于这个已开放的兵源地,居住在东南欧的德意志人毕竟太少,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战争需要。这时,伯格尔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更加妙不可言和“取之不尽”的兵源地——被党卫军称为日耳曼民族的国家。
德国开战初期所获得的惊人胜利,就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冲击着北欧和西欧青年的心扉,使得这些乐于冒险的青年人着了魔。他们祟尚德国无坚不摧的军事力量,迷恋辉煌的军人生涯。在他们的心中,不出几个星期,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世界就将崩溃,大德意志将成为世界的主宰。在这些思想单纯而又不甘寂寞的青年人看来,那些向华沙、莫斯科、布鲁塞尔和海牙进军的征服者,那些趾高气扬行进在占领区的德国士兵,似乎是新朝代的先驱者。
激情毁灭了理智,德国战无不胜的宣传令比利时、荷兰和挪威的一些青年产生了无限的激情,他们不想错过同这个新时代结合的机会。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北欧和西欧青年都着了魔。准确地说,在广大的北欧和西欧的青年人中,完全相信武装党卫军无敌神话的人还是少数。即使在加入武装党卫军的12.5万西欧人中,也只有三分之一是属于亲纳粹主义的,更多的青年人是在冒险心理驱使下,盲目加入武装党卫军的。
但是,对征兵迷伯格尔来说,无论这些青年有怎样的动机,只要他们拥进他设在各占领区的招兵办公室,他就会激动不已。不过,令伯格尔这个征兵迷没有考虑到的是,如此多的不同民族、不同思想的人进入武装党卫军,会给武装党卫军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军事上招致什么样的后果。
当然,伯格尔毕竟是希特勒和希姆莱意志的忠实执行者,他不会因为扩张而抛弃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1940年底,他在阿尔萨斯的森海姆办了一个训练营,改造那些来自欧洲各国的武装党卫军志愿兵,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也令他们的世界观发生变化。经过几个月集训,第二年春天,第一支由来自荷兰、丹麦和挪威的德意志人组成的,由担任主要职务的武装党卫军军官指挥的部队成立了,取名为党卫军“维京”师。
此后不久,伴随着一些新的民族渗入武装党卫军,这支日耳曼族人的武装党卫军变成了一支欧洲部队,纳粹意识形态开始淡薄。特别是自开拓了东方兵源地后,在希姆莱这支一度世界观统一的部队中,纳粹主义的虔诚信徒就相对更少了,五花八门的思想充斥着这支部队。尽管如此,伯格尔在斯拉夫人的问题上,还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党卫军全国领袖认为,让斯拉夫人这东方“劣等民族”穿上武装党卫军的制服,是对日耳曼民族的可耻背叛。可巧舌如簧的伯格尔并不彻底放弃这个兵源地,随着战争的进行,武装党卫军对士兵的需求越来越大,他慢慢地说服了希姆莱,让希姆莱承认,几乎所有东欧人,都可当作日耳曼人。这样,伯格尔又从波罗的海各民族人,包括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及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人中,为武装党卫军招募了20万人。
伯格尔疯狂的举措,为武装党卫军摆脱国防军的束缚及走向战争开辟了道路。他手中的新兵花名册一年比一年厚实:1940年年底为10万人,1941年年底为22万人,1942年年底为32万人,1944年年底达到91万人。
国防军已经无法制约武装党卫军,希姆莱开始挥舞这柄“黑色利剑”,去实现他要在战争史上写下“辉煌一页”的夙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