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典型生态区与城市抗旱应急保障关键技术
0.00     定价 ¥ 210.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9177
  • 作      者:
    杨立彬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地区抗旱、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的约束性,探究变化环境下干旱评估机制,识别干旱约束下的生态联动响应关系,分析并总结生态干旱概念,构建生态干旱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干旱与生态约束下的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抗旱应急保障技术;研发城市旱灾风险评估、应急供水方案和雨水利用方案及城市抗旱应急预案制定关键技术;设计城市、生态区抗旱应急混合动机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优化全景式应急流程,建立宏观-中观-微观协同应急研讨决策模型,最终提出面向重点生态区与城市抗旱应急保障管理措施及技术,为我国生态干旱概念及评估体系发展、抗旱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2.1 干旱评估研究进展 3
1.2.2 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4
1.2.3 区域干旱演变与生态因子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6
1.2.4 生态干旱及抗旱应急保障研究进展 8
1.2.5 水资源调配研究进展 8
1.2.6 城市干旱及抗旱应急保障研究进展 9
1.2.7 抗旱应急管理研究进展 10
1.3 生态区与城市抗旱应急保障研究概述 12
1.3.1 本书主要内容 12
1.3.2 生态区与城市抗旱应急保障技术路线 12
第2章 生态干旱概念及评估指标体系 14
2.1 典型生态区生态干旱概念 14
2.2 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及指标识别 15
2.3 典型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6
2.4 生态干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8
2.5 生态干旱评价理论与方法 19
2.6 生态干旱评估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标准 22
2.6.1 生态干旱指标分析 22
2.6.2 指标深度筛选 23
2.6.3 生态干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
2.7 生态干旱代表性指标阈值量化 25
第3章 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抗旱应急保障技术 27
3.1 多水源下水资源竞争协调理论 27
3.1.1 水资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27
3.1.2 用水竞争与协作关系 28
3.1.3 协作关系度量方法 30
3.1.4 竞争关系度量方法 30
3.1.5 多过程间的协调度与优化方向 31
3.2 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抗旱应急保障策略 32
3.3 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模型 33
3.3.1 多水源联合调配策略 33
3.3.2 目标函数 34
3.3.3 约束条件 35
3.4 模型求解技术 36
3.4.1 实现功能 36
3.4.2 模拟方法 37
3.4.3 系统模拟基础 38
3.4.4 模拟步骤和流程 38
第4章 城市旱情判别与旱灾风险评估技术 40
4.1 城市旱灾风险评估内容及流程 40
4.2 区域干旱危险性评估 41
4.2.1 指标选取 41
4.2.2 区域干旱等级评定 41
4.2.3 区域干旱强度概率分布 43
4.2.4 评估模型 44
4.3 区域干旱脆弱性评估 45
4.3.1 指标选取 45
4.3.2 评估模型 45
4.4 区域旱灾风险评估 45
第5章 应对旱灾的城市应急供水机制及雨水利用策略 47
5.1 应急供水保障需求 47
5.1.1 不同旱灾情景下的应急供水保障需求 47
5.1.2 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分质供水保障需求 49
5.1.3 其他应急保障 51
5.2 应急供水计算 52
5.2.1 城市不同干旱情景下的供水保障次序 52
5.2.2 不同旱灾情景下的应急蓄水量预测方法 53
5.3 应急备用水源 57
5.3.1 水资源概况 57
5.3.2 应急供水水源分析 61
5.4 应急供水系统布局和水厂规划 69
5.4.1 应急供水系统布局原则 69
5.4.2 应急供水系统布局规划 70
5.4.3 应急供水水厂及加压站规划 71
5.5 应急配水管网规划 73
5.5.1 应急配水管布局 73
5.5.2 应急配水管道 75
5.6 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76
5.6.1 降雨典型年法 76
5.6.2 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调蓄容量计算方法 77
5.7 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法 79
5.7.1 雨水资源利用策略 79
5.7.2 雨水资源利用管控指标确定 80
5.7.3 雨水资源利用效益评估方法 81
5.7.4 雨水利用设施规划布局方法 82
第6章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分析 86
6.1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内涵 86
6.1.1 生态区抗旱应急协同治理内涵 87
6.1.2 城市抗旱应急协同治理内涵 89
6.2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系统特点 92
6.2.1 生态区抗旱应急协同治理系统特点 92
6.2.2 城市抗旱应急协同治理系统特点 95
6.3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决策环境 101
6.3.1 贫信息 101
6.3.2 混合动机 103
第7章 生态区与城市抗旱应急协同治理设计 106
7.1 生态区抗旱应急协同治理保障规则设计 106
7.1.1 典型生态区抗旱应急预留水权分配冲突分析 106
7.1.2 典型生态区抗旱应急预留水权分配冲突分析模型 109
7.1.3 模型稳定性分析 114
7.1.4 子冲突均衡结果 116
7.2 城市抗旱应急协同治理保障规则设计 119
7.2.1 宏观层面干旱应急协同决策模型 119
7.2.2 中观层面干旱应急协同决策模型 127
7.2.3 微观层面干旱应急协同决策模型 138
7.3 贫信息条件下混合动机多主体综合集成研讨设计 155
7.3.1 混合动机多利益主体参与的群体综合集成研讨结构 155
7.3.2 混合动机多利益主体参与的群体综合集成研讨规则 156
7.3.3 混合动机多利益主体参与的群体综合集成研讨逻辑设计 158
第8章 典型生态区与城市概况 162
8.1 黄河河口区概况 162
8.1.1 自然概况 162
8.1.2 三角洲演变和流路变迁 163
8.1.3 生态环境特征 164
8.1.4 社会经济概况 165
8.2 鄂尔多斯市概况 167
8.2.1 自然概况 167
8.2.2 矿产与资源 168
8.2.3 生态环境特征 168
8.2.4 社会经济概况 169
第9章 黄河河口区抗旱应急保障研究 171
9.1 黄河河口区水环境和水生态指标监测研究 171
9.1.1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71
9.1.2 黄河河口区海域浮游生物调查与分析 176
9.1.3 黄河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系统长期变化趋势 183
9.2 黄河河口区水文与干旱特征 194
9.2.1 分析方法 194
9.2.2 降水变化特征 199
9.2.3 水文演变特征 199
9.2.4 干旱变化特征 201
9.3 黄河河口区生态需水分析 201
9.3.1 生态系统保护目标 202
9.3.2 黄河河口湿地生态需水保护目标 202
9.3.3 生态需水保护要素识别 203
9.3.4 生态环境需水量评估 204
9.3.5 生态环境需水量满足情况分析 205
9.4 黄河河口区生态干旱评价 206
9.4.1 生态干旱评价结果 206
9.4.2 生态干旱代表性指标阈值量化 210
9.5 黄河河口区水资源供需分析 211
9.5.1 供水工程及供水量特征 211
9.5.2 需水预测 213
9.5.3 可供水量评价 221
9.5.4 供需平衡分析 223
9.6 黄河河口区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方案及保障对策 224
9.6.1 河道外(东营市)多水源多尺度联调联供 224
9.6.2 河道内(黄河三角洲)生态用水调配 225
9.6.3 供水安全保障对策 226
9.7 黄河河口区全景式抗旱应急流程优化 227
9.7.1 抗旱应急协同管理组织体系 227
9.7.2 现行抗旱应急响应过程 229
9.7.3 基于SPN的抗旱应急协同管理流程优化 231
9.7.4 抗旱应急协同管理流程优化建议 234
9.8 黄河河口区抗旱应急协同治理保障策略 234
9.8.1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法治化保障框架 234
9.8.2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保障 237
第10章 鄂尔多斯市抗旱应急保障研究 243
10.1 鄂尔多斯市旱情判别与旱灾风险评估 243
10.1.1 干旱危险性评估结果 243
10.1.2 干旱脆弱性评估结果 244
10.1.3 旱灾风险评价 249
10.2 鄂尔多斯市雨水利用策略 250
10.3 鄂尔多斯市全景式抗旱应急流程优化 254
10.3.1 抗旱应急协同管理组织体系 254
10.3.2 现行抗旱应急响应过程 255
10.3.3 基于SPN的抗旱应急协同管理流程优化 257
10.3.4 抗旱应急协同管理流程优化建议 262
10.4 鄂尔多斯市抗旱应急协同治理法治化保障框架 263
10.4.1 构建的抗旱法制框架的必要性 263
10.4.2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的法治化模式 264
10.4.3 抗旱应急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保障 266
第11章 成果与展望 270
11.1 主要成果 270
11.2 展望 270
参考文献 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